体肓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及目标设计建议

2020-06-01 10:15杨伯明
体育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主要指向,统领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而课程目标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又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础与关键。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为主要任务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应全面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设计要树立“目标先于内容”意识,课堂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模块(单元)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水平)来制定,以评价为导向,做到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教学“目标内容要求评价”相一致。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目标;单元;课时;关系;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 (2020) 02-0025-03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课程目标的主要指向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 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可见,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本课程目标的主要指向。《课程标准》中还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也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构建,而在《课程标准》之前,课程结构强调的是以课程目标统领课程内容、方法与评价等,当课程目标着重指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时,也就是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后,在课程层面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背后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最终指向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论。

所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课程目标的主要指向,又是统领课程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现。

(二)课程目标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

《课程标准》中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者均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来设定,例如,在分目标中提出,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并描述了具体的素养表现。以高中“运动能力”核心素养培养为例, “发展体能”这一目标是建立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力量、耐力等体能要素发展的重要时期; “运用技能”这一目标凸显了已有一定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基础的高中阶段学生“运动技术转化为能力”的现实需要,为高中体育学习专项化以及终身体育做准备; “提高运动认知”这一重点目标,则是建立在高中阶段学生认知发展日趋成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运动项目原理及科学健身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强的基础之上。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所有中小学学段的学生而言的,而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不同学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从整体上把握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各自方向,具有不同的重点和指向。

(三)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础与关键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核心素养5级水平” (见《课程标准》附录1)、课程总目标、分目标,作为必修选学的运动技能系列各模块还包括了“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其中,针对“学业要求”,又有学业质量水平1-5级的质量描述。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不可能直接对应课堂教学目标,不能直接将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作为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表述的层次,5级素养水平达成的判定也需要具体可操作的标准与要求,例如,结合不同项目模块的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学业质量及其相应的水平是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和衡量指标。

课时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单位,课堂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课堂(单元、课时)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概念、指导对象、实施主体等方面的差别,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础与关键,课堂教学目标更多指向各个模块的学业要求(达成学业质量水平),而各个模块学业要求的有效达成,又能整体反映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

二、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建议

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育人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做到“素养目标内容要求评价”相一致,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这一课程结构特点。在具体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全面对接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凝练与升华,体育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应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细化到不同类别教材(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中,例如,对体育品德(进一步细化为道德、精神、品格等)素养在球类(如足球、篮球等)等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和田径等封闭式运动技能中的不同表现特征(如前者更多表现为尊重对手与裁判、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后者更注重个人意志品质等),通过层层、项项落实的方式,最终主要由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予以落实。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树立“目标先于内容”意识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以及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综合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等,通过实现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形成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目标先于内容” 意识,是将导向由内容先入转为目标先入。内容先入,容易导致内容为本,仅限教材内容,只“教教材”的问题;而目标先入,先确定学习目标,继而找寻所能达成目标,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承载内容(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同一或不同项目间内容的整合),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解读中也以必修必学体能模块为例,给出了基于学生本位的、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逆向课程设计”建议,提出了课程设计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第二步,确定合适的能够证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证据;第三步,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教与学的方法手段、教与学的情境与活动。

这样的设计,引导体育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前,势必要先思考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哪些方面,发展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找寻“证据”的过程中, “证据”很大程度上要依据模块学业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水平而定,例如,《课程标准》给出了必修必学模块1-5级以及必修选学模块阶段性(第一学年)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供廣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参考;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通过教材内、外部的重组(组合),建立起教学内容之间的结构与关联,这些结构性的知识与技能打破了常规教材(教学)内容组织的壁垒,体现了以运用为目的和能力发展的导向,从而真正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服务。

(三)课堂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模块内容与学业质量要求来设计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目标更多指向各个模块的学业要求(达成学业质量水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模块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水平描述),以《课程标准》足球模块3为例,该模块给出了指向“运动能力” (素养1)核心素养培养的足球教学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内容要求”规定了该模块的学习内容是足球传、接、运球等技术及其组合动作,局部战术配合以及教学比赛,在“学业要求”中,则强调了完成内容学习所需要的条件与要求,例如, “对抗情境中运用”“掌握和运用技术及组合、战术配合”“比赛中应对变化能力”“比较充沛的体力”等,这些要求,正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上要尽量采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注重技术动作的组合与衔接、层次性与关联性,设置相对复杂的学习内容,例如,接球运球传球、抢球运球射门、抢球运球过人传球、接球运球过人射门等组合动作技术,尽量避免以往课堂中单个技术动作、单一环境下的反复操练;要突出“对抗”“配合”等真实情境下的学练,例如,学练活动的设计一开始可以先是“条件限制性比赛”,再过渡到攻防一体,以增强实战能力,提高比赛中的应变能力。这些都应该体现在整个模块(单元)以及后续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中。

以“内容要求:掌握行进间接球运球传球、抢球运球射门、抢球运球过人传球、接球运球过人射门等组合动作技术”为例,在具体落实“掌握(以运球为核心技术的)组合动作技术”教学目标时,可以进一步细化“学业要求”,提炼出一系列“运球+”组合练习课堂教学目标(指向素养1“运动能力”),例如, “在多种任务和环境变化(如不对等人数条件下)的练习或比赛中,能合理选用和展示至少3种运球方式。如脚背正面、脚背外侧、脚背内侧、脚内侧等部位的运球。能根据实际合理选用并展示以运球为核心的组合技术。如“移动+接球+运球” “抢球+运球” “运球+(转身、过人)突破” “运球+传球” “运球+射门”等。能利用身体护球,会观察场上(队友、防守人位置等)变化适时调整运球组合技术,并能考虑到运球与下一个动作的衔接,表现出运球单个技术运用更加纯熟,组合技术更加顺畅有效。基础体能(耐力、速度等素质)明显提高(表2)。

(四)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突出评价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上述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中首先也包含了后续评价的指向,如“以制造出进攻空间为成功标志,统计运球组合技术运用成功率达50%以上” “能合理选用和展示至少3种运球方式”等量化的指标;其次,教学目标(表现标准)设计中的教学内容、方式与评价内容、方式的应相一致,突出课堂教学目标以教学评价为导向,而教学评价为保证教学目标达成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4]杨伯明.精细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J].体育教学,2017(11):22-24.

[5]杨伯明.运动能力与体能的关系及其教学建议[J].体育教学.2019 (2):13-15.

[6]杨伯明.关注课时教学设计效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体育教学,2019(4):28-29.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