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化脓灸治疗乳腺增生症32例临床观察

2020-06-02 08:57王妍文张俊丽亓媛媛
光明中医 2020年7期
关键词:增生症肝郁象限

王妍文 张俊丽 亓媛媛

乳腺增生症(mammary gland hyperplasia,MGH)是乳腺组织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1,2]。临床以乳房疼痛、肿胀或伴有包块为主要表现[3-5],好发于30~50岁[6],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40%,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0%[7-9]左右,同时癌变率较健康妇女高2~4倍[10],可见本病对女性生理、心理都造成了极大危害。治疗上西医多口服雌激素拮抗剂、雌激素受体阻断剂或弱雄性激素,但长期应用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及肝肾功能损伤,导致高复发率[9,1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偏向于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12],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化脓灸治疗该病3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2例病例均为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洛阳市中医院涧西院区就诊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均符合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者25岁,年龄最大者48岁,平均(36.41±6.54)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病程最长者26个月,平均(12.34±6.97)个月。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乳腺增生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9]:①症状: 一侧或双侧乳房内肿物伴疼痛,经前明显,经后痛减。②体征:肿物形态不规则,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质地韧,有弹性,可活动,压痛明显,甚则乳头溢液,腋窝无肿大淋巴结。③辅助检查: 符合乳腺彩超或钼靶影像学改变。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证型[13]:①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以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②肝郁痰凝证: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舌淡暗,舌下脉络瘀曲,苔白或腻,脉涩、弦或滑。③冲任失调证:多见于中老年妇女,肿块和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或情志变化关系不明显,常伴月经失调,如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行经天数短暂或淋漓不绝,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多梦,面黯。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细。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乳腺增生症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肝郁气滞”“肝郁痰凝”证型;③年龄20~50岁非绝经期女性,有规律的月经周期;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试验,并能坚持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①乳腺癌及乳腺纤维瘤等其他良、恶性乳房病变;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患有出血性疾病或施灸局部有皮肤破损者;④既往有癫痫病史或伴有严重的心、肺、肾功能不全,不能配合检查者;⑤近6个月内服用过雌激素拮抗剂、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弱雄性激素或避孕药。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刺取穴:太冲(双)、合谷(双)、百会、印堂。操作方法:采用规格0.30×25 mm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取仰卧位,先针合谷、太冲穴,直刺约15~20 mm,进针后使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使得气;再针百会穴,针身与头皮呈15°夹角,沿皮向后刺入,进针约10 mm;再针印堂穴,提捏局部皮肤,平刺约10 mm,百会与印堂穴均只捻转不提插。针刺完后留针30 min,期间配合导气法,嘱患者深呼吸,直至出针。

1.5.2 化脓灸取穴:①天宗(双)、膈俞(双)、胆俞(双);②膏肓(双)、心俞(双)、脾俞(双)。操作方法:将艾绒搓成直径2 mm、高3 mm的圆锥形艾炷备用。将艾炷放置于涂擦万花油的穴位上,用香点燃,当艾炷燃烧2/3, 局部皮肤灼痛时,施术者以棉签在施灸周围皮肤快速摩擦直至燃尽, 以分散患者注意力, 减轻痛苦。施灸结束后局部皮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并留有瘢痕(灸疮)[14]。每个穴位每次灸3壮,2组穴位每周交替进行。以上治疗从经期结束开始,每周1次,每月3次,以3个月为一疗程,并在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

1.6 疗效观察

1.6.1 疗效标准参照《乳腺增生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9]。疗效评价: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89%;有效:改善率30%~69%;无效:改善率<30%。

1.6.2 疼痛分级与评分0级(0分):无触痛,无自发痛;1级(6分):触压痛,无自发痛;2级(12分):自发痛,以经前为主,呈阵发性;3级(18分):自发痛,呈持续性,不影响生活;4级(24分):自发痛,呈持续性,放射至腋下、肩背,影响生活。

1.6.3 肿块分级与评分①肿块硬度分级:0级(0分):质软如正常腺体;1级(3分):质韧如鼻尖;2级(6分):质硬如额。②肿块范围分级评分(1个象限按1.5分计算):0级(0分):影像学未检测到肿块记;1级(3分):肿块分布范围局限于1~2个乳房象限;2级(6分):肿块分布范围局限于3~4个乳房象限;3级(9分):肿块分布范围局限于5~6个乳房象限;4级(12分):肿块分布范围局限于7~8个乳房象限。③肿块大小(最大直径)分级与评分:0级(0分):影像学未检测到肿块记;1级(3分):肿块最大直径≤2.0 cm;2级(6分):肿块最大直径2.1~5.0 cm;3级(9分):肿块直径>5.0 cm。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治疗后各指标评分均好转;治疗后,总有效率87.50%。 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无复发。见表1~2。

表1 治疗前后各指标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

表2 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例,%)

2.2 病案举隅王某,女,42岁。2018 年6月4日以“双侧乳房疼痛伴肿胀半年”为主诉来诊,自诉半年前出现乳房疼痛症状,尤以经前或生气后明显,发作时伴两颞部疼痛,睡眠较浅,月经色暗、量少。遂至某医院查乳腺彩超示:双侧乳腺体积增大,边界光滑;内部质地及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内可见低回声结节,左侧30×20 mm,右侧10×10 mm,边界欠清,后方回声无衰减。经口服西药他莫西芬片及活血化瘀散结中成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反复且出现胃肠胀满等不适,遂至我处。乳腺查体:左右乳房外上象限分别触及大小两结节,触压痛,推之可移,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舌下脉络瘀曲,苔白脉弦。西医诊断为乳腺增生症,中医诊断为乳癖,证属肝郁痰凝。治疗:针刺合谷(双)、太冲(双)、百会、印堂穴,化脓灸取穴天宗(双)、膈俞(双)、胆俞(双),施灸完毕保持局部干燥,第二周针刺同样穴位,化脓灸取穴膏肓(双)、心俞(双)、脾俞(双),每次每穴灸 3 壮,2组交替。治疗9次后,患者诉右侧乳房已无疼痛,左侧乳房疼痛明显减轻,可忍受,夜卧可寐,心情愉悦。2018 年9月复查乳腺彩超,左右侧乳房结节大小分别为20 mm×10 mm、5 mm×5 mm。 3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复发。

3 讨论

现代医学归纳本病病因主要有:①内分泌因素[1,15-17]:雌激素水平上升或孕激素水平下降,都能使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末梢腺管或腺泡形成囊肿,继而引起乳腺痛。②血浆必需脂肪酸:较低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可引起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异常敏感,放大终末效应,使用富含脂肪酸的月见草油能有效缓解乳腺痛说明了此点[18]。③社会心理因素[17`]: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不良情绪与生活习惯都会引起雌二醇升高,刺激乳腺组织增生。可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或受体敏感性增加均能致病。

本病属中医学“乳癖”“乳痞”“乳中结核”范畴,《外科正宗》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塞,聚结成核,初如豆子,渐若棋子”,较早阐明了该病“肝气郁结、痰瘀互结”的病机,临床辨证又将之分为肝郁气滞、肝郁痰凝、冲任失调证。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刺之可通经活络。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有舒肝、平肝之效。二穴一阴一阳,一气一血,共凑疏肝理气之功。百会穴位居头部之巅,乃诸阳之会,具有明显的醒脑、安神作用。印堂穴乃经外奇穴,针之可宁心益智。全方共凑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效。

化脓灸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言:“欲令灸发者,令履鞨熨之,三日即发。”中医学认为化脓灸是艾炷在体表烧灼过程中,借助热力及药物刺激,通过穴位-经络作用,调整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化脓灸还能激发人体阳气,通过“阳化气,阴成形”而温阳散结,培补元阳而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小品方》记载:“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可见“灸疮”是化脓灸起效的关键。现代医学也认为化脓灸起效的关键是温度以及灸疮产生的化学刺激。有研究表明[19-21],“灼痛感”产生时,皮温高于 43 ℃,能够激活 TRPV1,产生温度-化学耦连联动,引起生物信息级联反应而起效;皮肤局部红肿、渗液等无菌性炎症不仅能降低激活 TRPV1 所需的温度阈值,使化脓灸效应扩大,还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肥大细胞脱颗粒都增加,从而影响机体内多种生物反应过程[21-23];人体免疫功能方面,杨力强等[24]的研究提示化脓灸可以提高感冒易感患者IL-1β含量。邓柏颖等[25]化脓灸足三里、悬钟穴,可以改善体虚易感患者IgA、C3水平。

方案中化脓灸采用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天宗穴、膏肓穴为治疗乳腺疾病的经验穴,对应乳房位置,灸之乃阴病治阳。《病机十九条》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化脓灸心俞可以缓解乳痛。脾俞为脾脏之气输注出入于背部的穴位,具有健脾化湿除痰之功。膈俞、胆俞合称四花穴,膈俞为胸腹之隔,血之会,灸之可通调三焦气机,升降阴阳,化瘀散结。胆主决断,肝胆互为表里,一切由肝气郁结引起的病变均可取用胆俞。

本方案效果满意,治疗时间短,避免了长期服药带来的内分泌紊乱及胃肠不适,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但是还存在样本量较小,未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等缺陷,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猜你喜欢
增生症肝郁象限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自拟乳癖立消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
益气解郁汤联合三苯氧胺片治疗乳腺增生症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