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

2020-06-03 04:45刘瀚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关怀大学生

刘瀚文

摘 要:体育教育到了大学教育的阶段,无论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基于大学生自身对于课程学习的要求,都需要在教学思路和教学实施方法上进行转变,人文关怀的渗透是现阶段大学教育工作开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有了人文关怀,不仅能够实现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理念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升和运动能力增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人文关怀的融合现状入手进行分析,探讨体育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教育;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4-176-001

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关系到宏观上的全面健身政策的落实。适当渗透人文关怀对于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人文关怀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要求

教育工作的开展,本质上是面向人的教育。因此,无论是什么课程的教育教学,在实践中进行落实时都需要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来开展。从体育课程学习与大学生的关系层面上来讲,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对于引导学生有身体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从实际出发来观察,大学生个体在基础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课程的学习需求上必然是处在差异的[1]。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发挥出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作用。

(二)符合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的要求

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是新课标背景下对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来讲,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和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融入了人文关怀,体育课程的机械性和刻板性会有所降低。从学生主观的角度上来讲,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进一步的通过体育课程训练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就更便于实现。

二、现阶段人文关怀与体育教学的融合现状

对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而言,人文关怀的融入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会遇到来自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问题的阻碍。下文重点探讨现阶段两者融合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两者融合的观念

从体育课程本身的方面来讲,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对于大学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不重视的现象[2]。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从心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辅助和影响的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更容易存在被忽视的问题。即使部分高校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对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转变和创新,也并没有明确人文关怀的融合基础与目标,并没有从体育课程教学的角度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同步健康的目的。

(二)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上文已经提到,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距离开始拉大,不同学生在体育运动和锻炼上的需求以及在顺利层面上的需求都是存在差异的。从体育课程教学的角度上来讲,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表现在其基础的运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上。大部分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时,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缺乏关注和重视。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将课堂教学工作当做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其自身并不明确教育教学开展的目标,或者存在教学目标过于宏观,没有阶段性循序渐进的规划。这不符合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和体育运动锻炼需要循序渐进进行提升和优化的要求。教学工作的开展无法切实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現人文关怀的路径

在明确了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的基础上,下文提出几点突显人文关怀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满足学习需求

教师应当明确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原则,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在常规的教学流程中注意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观需求,通过组织体育课程实践活动或者开展针对性体育运动训练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符合其主观要求的课程教学效果[3]。

(二)提高教师素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为了更好地协调不同学生之间在基础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差异。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也需要同步提升。一方面,教师应当从理论水平方面切实提升,了解全民健身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积极从网络平台、相互交流、自我提升学习三个方面入手,对于个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进行提升。尤其是对于一部分基础运动素质薄弱的学生,教师更应当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为其找到更符合其能力水平的体育课程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中,实际上也有助于优化师生关系,体现出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三)明确教学目标,营造教学氛围

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大纲的进度要求,制定出合理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和宏观的总体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探寻有效推进教学进度的方法。另外,对于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也应当同步通过考核的方式进行检验。教学效果的取得与教学环境的营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应当用一种平和轻松的态度和方式开展体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让大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程学习的乐趣和意义[4]。另一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程学习氛围,为取得长期稳定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打好基础。关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具体可通过组织体育竞技活动或者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力度等路径实现。

综合来讲,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来说,人文关怀的渗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主观上对于体育课程认同度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方面和教师自身应当认识到人文关怀融入的意义,积极探寻科学的方法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文嘉.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体育文化体系研究[J]长江丛刊,2018(23):143-143

[2]张冉.三位一体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进分析[J]体育风尚,2019(9):125-125

[3]罗虹冰.聚焦智慧文化下的中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9(2):20-21

[4]叶宇,毕浩文.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健康意识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人文关怀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