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语言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3 17:20朱佳琳
青年时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育人

摘 要:有声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应以在碎片中整合、在多样中突出主导、在多变中把握方向为原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本文着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探究“有声语言”的传播路径,深化音频、视频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有声语言;网络思政;育人

一、引言

有声語言,即能够发出声音的语言,是人类交际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有声育人,即利用有声语言制作视频、音频,运用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声育人”模式的产生、传播和发展即是对日益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鲜活解读,也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界出现了许多新趋势,这对于传播有声语言产生了深远影响[1]。微视频、微语音以高频的推送方式,丰富饱满、富有创意的内容获得学生喜爱,能够满足学生在移动状态下及碎片化休闲时间观看收听的现实需求。与文字符号相比,有声语言为生硬的网络交流注入了情感元素,增强了网络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更易达到情感共鸣,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拉近双方距离。

共青团中央以视频方式制作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至今已推出八季,引发学生强烈反响,形成学习热潮;主打音频节目的电台型网端:豆瓣FM、喜马拉雅FM广受欢迎,《信中国》《朗读者》等节目收视率飙升。这些现象均说明在新媒体视域下,媒介消费者更加倾向于有声、有色、有形的宣传传播方式[2]。以互联网为载体,探究有声语言传播路径,以多种感官形式丰富高校思政工作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声语言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互联网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载体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笔者所在单位的“两微一端”官方新媒体平台注重对有声语言内容进行设计,形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线上线下互动机制,增强共振效果,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质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有声育人”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重文轻语的传统、应试教育现状、语言环境欠缺等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亟待提升。培养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得到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普遍重视。日本学者川岛隆太在《朗读让脑袋变聪明》一书中写到,诵读能够锻炼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3]。通过音频制作朗诵类节目,持续不断地诵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可提高大学生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视频类节目的设计、录制和不断演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得到了锻炼。“有声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语言魅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和选择。

(二)“有声育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

文化素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视频及音频能够更好地凸显当代青年身上的文化符号,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现时代先锋人物的精神风貌。高校有必要根据网络受众碎片化阅读方式,运用微视频、音乐剪辑等技术,将“有声”育人运用至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课堂教学等过程中,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文化渲染模式。

笔者所在单位十分注重大型活动的素材积累及直播平台运用,如将高雅艺术进校园、舞蹈戏剧、时尚走秀、红色故事会、大学生艺术节等现场展演活动视频同步至易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受众面和关注度,实现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在国家倡导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笔者所在单位的纺织丝绸专业学生录制“才子佳人,与丝同行”西湖汉服快闪等活动,制作发布抖音小视频,达到扩大活动宣传范围、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的多重效果。校官微推出的《浙理师生以青春之名为祖国歌唱》《浙理硬汉“斗肩舞”组合演绎不一样的理工》等视频推文阅读量飙升,学生自觉点赞、转发,形成短期热门话题。

(三)“有声育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

当前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尖锐,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潮在网络空间交织、交锋,在与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的争夺战中,高校应想方设法吸引和影响青少年[4]。积极创新、合理使用“有声语言”,能够拉近和大学生的距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校尊重学生的大众型文化偶像,引导学生确立精英型文化偶像。精英型偶像要求学生在精神上接近,思想上契通,行动上模仿,并以此凝聚社会价值,启蒙社会大众;在产品的设计上注重弘扬青春正能量,以身边榜样力量和分享典型故事的形式,用微视频、短音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例如,笔者所在单位选取优秀师生党员代表,以“初心故事”为主题,围绕《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学习心得及身边的党员故事,录制系列音频,发布在官微及喜马拉雅APP上;以有声语言的传播方式讲好革命故事,以时代楷模先锋事迹教育引导,加深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爱国主义精神的解读和理解,推动全校党员师生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三、有声语言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是要提高质量,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5]。该工作要求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有声语言思政育人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把握好“时”,找准“有声育人”工作切入点

“有声育人”不仅要做到及时、随时,还要把握宏观层面的时代、时势特征及中观层面的各个教育时期,从国内、国外两个视角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形势,结合校园重大事件、热点事件,快速、准确地设计内容。例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笔者所在单位以汇演等方式花样展示了浙江理工的思政故事,将有声语言传播应用在思政课程中,将学生成长需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身边人物故事与朋辈引领相结合。针对新生入学始业教育的“学长说”,浙理军训版《卡路里》、招生宣传期的“浙理代言人”、时装表演面试期间的“浙理版《偶像练习生》”、校庆日“校友采访”、假期社会实践“调研实录”,以及结合重大节日推出的音乐美文鉴赏等,都是“有声育人”工作的良好典范。

(二)掌握好“度”,寻求“有声育人”工作的平衡点

有声语言表达者在解读文本语言或者表达一些较为晦涩的内容时,通常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经历、心理、情景等因素,对文本语言进行理解和转化,会带上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个人痕迹[6]。因此,要把握好创作者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个人情感因素的介入和影响,树立正直诚信、举止得当、有内涵的有声语言传播者形象。

青年更加关注自我体验和个性发展,“潮流文化”“偶像崇拜”“佛系青年”等多元化、混杂性的青年文化格局正在形成,“接地气”和“有特色”的宣传内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同时,应当注意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强化思政教育内涵,不应为了宣传效果一味地遵循“差异化”逻辑、追求个性化表达,要掌握好“度”,反复设计与推敲推送内容,杜绝泛娱乐化,避免对传统美德、社会秩序的解构和抛弃。

(三)凸显出“效”,发挥“有声育人”工作的主体性

第一,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参与“有声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成为网络文化创新、创造、创作的核心力量,提高大学生对推送内容的主动性、参与性与带入感。第二,发挥好大学生在“有声育人”工作中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在创作、传播、寻求“听众”的过程中获得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第三,组建思政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网络思政教育宣传队伍,组建网络文化工作室,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策划、制作有声育人素材,创设能够凸显学校专业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吉祥物等文化产品,用形象代言机制增强大学生对有声育人内容的归属感。第四,深挖当代大学生心理,让拥有一致看法的学生迅速在网络上集结和联合,形成聚集效应,从而形成和掌握话语权,吸引和引导更多学生。

四、结语

只有充分认识有声语言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充分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真实需求,在时间维度上同频共振、在形式维度上协同发声、在目标维度上形成合力,才能精准发力、聚焦发展,发挥出“有声育人”的作用和优势,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志桐.媒介融合背景下有聲语言传播的创新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19):72-73.

[2]朱佳琳.新媒体视域下有声语言传播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应用[J].才智,2019(12):30-32.

[3]邵丽英.大学生有声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升[J].青年记者,2014(7):119-120.

[4]郭亮,王永贵.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流变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5):103-107.

[5]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6]刘莎莎,王孟玲.社会化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及效果研究——以“抖音”为例[J].传媒论坛,2018,1(21):39-40.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思考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