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域下《三体》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

2020-06-04 08:14蔡佳宏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互文性三体

蔡佳宏

内容摘要:翻译是一种互文性的跨文化交流,自翻译研究与互文性理论结合以来,翻译研究的互文性打破传统翻译研究的封闭模式,视角再次转移到翻译多重主体之一的译者身上。本文从互文性理论角度研究并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扮演原文讀者、原文阐释者和译文作者三重身份。

关键词:刘宇昆 《三体》 译者主体性 互文性

一.引言

《三体》登顶科幻文学之巅为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目前《三体》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体》翻译方法研究、对外传播研究、译者主体性研究:部分学人(康硕,2017;许浩,2017;韩袁钧,2017)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厚翻译理论、改写理论、功能对等原则等视角总结了多种翻译方法;另外,相关研究(陈枫、马会娟,2016;刘舸、李云,2018)立足于《三体》的传播模式,认为该作品对外传播的成功得益于国内外的有利形势、中外合作的出版模式;此外,也有相关论文(姜培培,2017;李洋,2017)从翻译伦理、传播学视角探讨《三体》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由此可以看出,现有《三体》英译研究较少通过互文性理论研究译者主体性,而《三体》英译本的成功得益于刘宇昆双重文化身份所赋予的双语使用能力,因此还需从刘宇昆华裔作家身份来审视《三体》英译本生产流传的影响。

二.互文性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这一概念最初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旨在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及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之后,里法特尔(M.Riffaterre)和巴尔特(R.Barthes)进一步拓展了互文性的意义空间,他们认为,互文性是读者阅读和感知的主要模式,是以历时性和共时性同时展开的言语整合(蒂费纳·萨莫瓦,2003:3-18)。从本质上说,翻译也是一个跨时空的交际行为,翻译的文本性与翻译研究的共时/历时层面使互文性进入翻译研究的视域找到了理论的契合,从而使翻译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从作家、读者以及阐释者3个角度分别体现为文本的改写、文本的完成以及文本的阐释3个方面(殷企平,1994:39-46)。而翻译过程涉及两种文本的参与:一个是原文本,另一个是目标文本。在互文性理论的参照下,译文与原文的关系是一种互文关系。如果把原文看成是一个前文本,译文就是这一前文本的生成文本。在前文本到生成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三重角色:前文本的读者、阐释者和生成文本的作者,并同时履行互文性中对文本的完成、阐释和改写三项重任。

三.刘宇昆双重文化身份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刘宇昆(Ken Liu)1976年出生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11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法学,辅修计算机,后进入哈佛法学院攻读研究生,拥有科幻小说作家、译者、律师和软件工程师多重职业身份。作为用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2002年至今,刘宇昆共发表小说百余篇,并凭借《手中纸,心中爱》(The Paper Menagerie)、《物哀》(Mono no Aware)等作品斩获雨果奖、星云奖、世界奇幻奖在内的科幻界重量级奖项。同时,刘宇昆翻译了刘慈欣、郝景芳、马伯庸、陈楸帆、夏笳等中国科幻作家作品并在海外发表,搭建起了中西科幻小说交流的桥梁。2015年8月,刘宇昆翻译的《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中国科幻文学首个世界级奖项。

1.原文本读者与阐释者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他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中,特别是在译文的互文性创作中极大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者主体性的介入首先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互文性理解和互文性阐释上。在这一阶段,译者利用已有的文学知识、敏锐的鉴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破译原文本,即从原文本的语言形式寻找各种互文性标记,并寻根索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相关文本,特别是那些隐晦、复杂的异质文化,并在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力求恰到好处地对原文及原文作者的互文性记忆加以品位和领会,以便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为下一阶段——译文的创作做好准备。

首先,译者刘宇昆与作者刘慈欣的交往。常年在美国的刘宇昆用电邮与许多科幻作者保持联系,创作理念上的共性,让“二刘”这对写科幻的理工男成了好朋友。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同为科幻作家,“二刘”最大的不同在于,刘慈欣更专注于对于科幻技术的想象,而刘宇昆的作品则流露出更多基于科学技术之上的对人性的呈现。因此,基于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刘宇昆解读原文时带有一定的阅读动机与阅读目的,在翻译时先跟作家有充分的沟通,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翻译,看看是否全部忠于作家原意,在他看来,“如果过于直接的翻译可能会对作者原意有损”。

其次,对原文本语言及文化内涵的了解。“他的作品把科幻和中华文化完美融合,反映了双重文化赋予他的身份认知(孙薇,2015:162)”,东方色彩和幻想元素的有机结合恰恰是刘宇昆作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华裔身份使得刘宇昆绕不开对中华文化的眷恋,美国教育背景又使他具备了国际化多元视野。《终结历史之人》是刘宇昆一部涉及侵华日军731部队暴行的科幻作品,对刘宇昆而言,“完美对历史有责任,历史发生了,就算有人不愿意说出来,还是要说出来”。其代表作《手中纸,心中爱》就取材于一个美国第二代华裔与母亲的文化冲突。正如他的同行、朋友夏笳所说,“跨文化交流、语言、文化身份认同是他一直都关注的问题。我能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或许这里有家庭带给他的影响, 也可能是某些埋在骨血里的东西”。

最后,译者自身所具备的与原文本相关的知识结构和信息体系。《三体》属于软科幻与硬科幻相结合的小说,文中出现一些现实中真实存在以及虚构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性描写片段,同时也有中文特色的词、句、篇章出现,这些都需要译者做出很多额外的功课。刘宇昆在翻译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科学论文,也访问了物理学家,复习了一些数学公式。实在有搞不明白的部分,也会直接和作家本人交流。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互文性三体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三体》中的物理学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三体》获雨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