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背景下预防校园欺凌的策略研究

2020-06-08 10:36陈清建
成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象法治道德

陈清建

校园欺凌现象在如今社会屡见不鲜,并且学生的年龄愈加趋于低龄化。在小学阶段,这样的欺凌事件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的表现为语言恐吓、强索、肢体暴力与网络暴力等方面。而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因素包含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而作为学校,本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及抑制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文将就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道德与法治课与之对应的策略浅谈一些想法,以期待能改变这样的不良现象。

1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产生之因

1.1 未成年人成长现实

1.1.1 心智成长不熟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时期,稚气使其充沛的精力无处发泄,心智无法与合理行事搭配。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给予他们的强竞争、高要求的压力,无法以正面积极的情绪去面对,导致他们将情绪和矛盾嫁接在周围的同学身上,以便达到自己精神宣泄的需求。

1.1.2 法律意识淡薄

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是受其年龄原因所局限的。因为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小学生没有对其失范行为引起重视,导致欺凌事件发生。

1.2 家庭教育失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家长在为生计奔跑之余,对孩子的关注减弱。发生欺凌事件的孩子家庭多为单亲离异,孩子无法感受家庭温暖,当生活中遭遇逆境,便寻求暴力刺激或易受暴力欺凌而不敢言语。

家长面对孩子时不当的的教育方式让亲子关系紧张。而这种缺乏民主、亲子之间地位不平等,导致正面教育无从谈起,也迫使孩子面对暴力欺凌时亦或主动模仿施暴亦或消极接受不敢反抗。

1.3 校园制度不全

现今集体焦虑的情绪,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方向。片面追求成绩,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一定的技巧,忽略了学生对情感沟通的需求。这都成了校园欺凌的导火索之一。面对校园欺凌,学校的安全防范机制不健全,学校也不具备相应的惩处权利及相关机制,促使校园欺凌无法在校园内杜绝。

1.4 社会关注失常

现在是全民网络时代,网络的资源良莠不齐。青少年易受网络的暴力资讯影响,因其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去模仿相关的暴力行为去伤害同伴。同时,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成绩过分关注,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无暇顾及,因此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常有发生。

针对上述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无论社会、家庭会做出怎样的行动来预防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作为学校,作为校园设置的一门课程——道德与法治,因为其课程育人的特殊性,可以起到重要的预防教育作用。

2 课程的正面应对策略

2.1 课程功能直面现状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而课程名称在近年发生改变,法治教育的融入是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正面需求,法治国家,公民的守法意识要强,因此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要有法律常识的习得,而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能够给予的。

2.2 课程教学对应策略

2.2.1 关注自身,普及法律常识

道德是最高级的法律,法律是制度化的道德。作为一个小学生,如果从小就接受以权利义务、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为主的法治教育,长大后便有希望成为一名具备规则意識、程序观念等法治意识的公民。因此,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样就能从思想上这个根本处去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

(1)挖掘教材,培育法律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已有序地结合了法律、法规,不同年级中阶梯式地呈现,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其中内容,强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便能够达到法制教育的目标。如一年级上册的《上学路上》一课,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这与生活中的场景是十分契合的,只要适当的情景再现,那规则意识便能在其中强化,让“法治”二字在一年级小朋友的心中留下痕迹。在《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中,遵守课堂纪律是重要环节。如何让一年级小朋友明白其中道理,如何结合法律知识,这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遵守与违背之间孰轻孰重,让学生对纪律有一种敬畏感,以备以后对遵守法律法规有着一种行为记忆。这样,当遇见欺凌现象亦或自身行为会导致欺凌现象产生时,也会有一种本能的抵御情结在起作用。在三年级下册的《我是独特的》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聊聊自己,去了解自己的特点,正视自己的不足,勇敢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面对欺凌事件时,能勇敢做自己,保护自己。让学生明白,保护自己也是一种权利。

(2)创新方式,树立正确三观

欺凌现象的产生,其实与孩子的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能在教学过程中,从中低段开始便让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便能有效地预防欺凌现象的产生。如三年级《学习伴我成长》,教师可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始课堂,让学生去接触现实中孩子与家长对儿童学习的一种看法,并再区分城乡之间的不同观点,让孩子们明白学习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终生学习的人生观,以知识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2.2.2 关爱他人,学会沟通技巧

校园欺凌的产生,在于学生无法宣泄自身的情绪,而将负面情绪嫁接在同学身上。其实这些行为失范的孩子只是不会与他人沟通,去排解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因此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沟通对预防校园欺凌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道德与法治这课程中,有着很多的教材内容去教授孩子去学会这些本领。

(1)贴近生活,感受沟通的温暖

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人与人平和交流的保障。在《道德与法治》三下第二课《不一样的你我他》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不同的同学友好相处。性格的不同,要善于去接纳,唯有做到如此,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某种情绪或私欲导致伤害同学的事情发生。而第四课《我们在一起》一课,更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校里不是孤立的,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并且从实际的校园生活中取材,可以以话剧的表演形式,让学生投入其中,使其明白当遇到欺凌时,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去主动的倾诉,这样就能预防欺凌现象产生及持续。

且欺凌事件中的失范者,往往也是不善沟通,情感倾诉被其视为丢脸的行为,因此,让这样的孩子感受集体的温暖,将生活中的不顺心去“面世”,减轻心理负担,也就能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了。

(2)内化情感,增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而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失范者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庭正面教育缺乏,亲子关系紧张。在《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父母多爱我》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父母对孩子的告白”视频资料分享,催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同时,以信件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增加彼此之间心灵的交流,让情感内化,让各种负面情绪在倾诉中化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2.2.3 管理情绪,学会珍爱生命

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很大原因是因为对生命的漠视,以及儿童成长时期自控能力不足。而《道德与法治》课程里有关于生命教育是融合在“道德”与“法治”内容中的。

(1)约束自我,敬畏生命的神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获取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三下《生命最宝贵》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去搜集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中认识到自己的出生、成长都倾注了家人无数的心血,体会生命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同時要让学生明白拥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的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去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以及发生后的受欺凌学生的自我保护,以避免事态趋于严重。学会敬畏生命,约束自己的行为,那就不会发生伤害他人生命的事件。这其实也是情绪管理前的一种情感培养。

(2)疏导情绪,促成心理的健康

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一大有利措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也参杂在教材之中。《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中《我是小学生啦》一章,其《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就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当孩子初次来到陌生的环境,如何适应,如何与他人交往,这样的抵触情绪是需要心理干预的。因此从进校园的一开始,就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去体现疏导情绪的功能,促成健康心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校园欺凌,是各方面负面原因集聚而成的后果,是对学生的情感、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培养的忽视。因此,无论从思想的萌芽、行动的过程还是结尾,都是可以进行干预。只有做到预防性的教育,发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作用,那对学生而言,对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个福音。总之,为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课程的功能,可以为之一试。

猜你喜欢
现象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