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6-11 00:36侯玉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

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依靠全体劳动者一起劳动、共同创造、倾心奉献,必须在新时代青年大学中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思政教师要探究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教育。

关键词:劳动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一、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就是投身实践,就是脚踏实的劳动。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劳动;解决工作的难题,需要劳动;铸就生命的辉煌,需要劳动。“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劳动精神是劳动的本质属性,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状态,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

(一)劳动精神是尊重劳动的精神

劳动是人存在的前提。在漫长的原始状态下,人要从自然界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解决物质资料的问题,这就需要劳动。劳动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即人类从事劳动的过程。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这一切都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劳动创造了价值。1889年7月,恩格斯领导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为了表达对全世界劳动者的敬意,大会决定把每年的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劳动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土壤。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人关系的物质生活方式、思想价值体系,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是人在劳动中产生的各种智慧。文明就是这些智慧的凝结。正是在人类从事劳动的过程中,人类在积聚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诗歌、书画、宗教、艺术,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人类文明。

劳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用勤劳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到列强的入侵、欺辱,根本的原因是近代中国生产力的落后和社会制度的腐朽。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终于在1949年10月站了起来。今天,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全国各族同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辛勤劳动,需要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劳动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进入新时代,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广大劳动者体现出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劳动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广大劳动者以一腔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正是依靠着一腔爱国热情,广大劳动者夜以继日,踏实进取,爱岗敬业,自力更生,艰苦拼搏,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卡,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成为产业链最完备的国家。

劳动精神体现了创造创新的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的灵魂,是事业的关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人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战胜这些困难,需要一腔热情,也需要战胜困难的法宝,那就是不断的改革创新。广大的劳动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不断开拓创新,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同时最终促成了工业大国的建立。

二、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是跟德、智、体、美并列的五大教育内容之一。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党的一贯目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就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后,邓小平重申了这一方针:“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標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符合思政课程建设规律,有利于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时代需要的是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是广大学生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分析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广大劳动者爱国奉献、勇于担当、务实进取的精神品质,可以看到广大劳动者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理念,可以看到家国情怀在一个个普通劳动者身上的体现。思政教师通过在课程中讲授劳动精神,可以培养广大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育对中华民族拼搏奋斗历史的认同感,培育关心人民、与人民同在的责任感。

(三)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广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开展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为劳动实践做好精神准备。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讲授的关于劳动精神的案例,特别是站在家国情怀角度来阐释劳动精神的内涵、本质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促使青年学子对劳动产生崇尚之情,对拼搏奋进的劳动精神产生认同,激发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热情,促使他们形成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品质。

三、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列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也在思政教育中贯彻了劳动教育培育新一代青年的理念。同时应当看到,长期以来,重知识轻实践、重智育轻劳动的情况也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更是把大量的经历都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为此,广大教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重视劳动实践,从言行举止、教学理念等方面重视劳动教育,通过思政课程中劳动精神相关案例的讲述,使学生认可劳动、主动劳动、崇尚劳动,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丰富劳动精神课程案例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培育“四个自信”时代新人的教育。思政教师在明确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劳动精神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关专题,全面系统地讲解中国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案例。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以丰富生动的劳动者奋斗案例进行论述;在讲述改革创新精神时,可以用劳动者开拓进取、创新创业的案例进行阐述,形成一个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为核心的思政教育系统。

(三)搭建弘扬劳动精神的专业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通讯设备的更新换代,人类进入全媒体时代。新时代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也带来了许多机遇。思政教师应紧紧把握新时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搭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立体平台,促进劳动精神的弘扬。开设劳动教育微信公众号版块,拍摄微视频,通过推文向大学生发送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向青年学生传递劳动光荣的理念,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

(四)探寻具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的劳动精神弘扬路径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风土人情、发展特色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各有专业侧重点。劳动教育是以亲身操作、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因此势必要与地区特点、学校特色进行结合。思政教师在进行劳动精神相关问题的讲述时,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结合地方产业新业态、地区劳动新形态,与学校特色、学校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动精神弘扬方式。

(五)与思政课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关键环节。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全面地感受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进而在学生心中树立“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政课中进行劳动精神教育,也需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作用。同时需要明确,弘扬劳动精神的实践活动,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政实践。思政实践方式多样,提倡在体察、参观、寻访、调研中进行实践。而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定要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主张在实际操作中树立崇尚劳动理念,激发拼搏进取的信念。思政教师要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选择更为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达到弘扬劳动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79-6-15

[2]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n/2 014/0910/e 8503 7-25633042.html.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协同机制研究”(2019SJB284);本文为2018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職院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路径研究”(KJXJ18413)。

作者简介:侯玉(1982-),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