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在子宫肌瘤FIGO分类的应用价值

2020-06-15 07:20蒋文燕柳建华
广州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浆膜容积符合率

蒋文燕 柳建华 邓 翠 甘 曼

1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广州 510180)2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广州 510180)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高,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却对患者的影响差异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遵循个性化原则,近年来更趋于微创治疗理念,对临床诊疗形成多样化挑战。然而,传统的子宫肌瘤分类方式已不能满足临床治疗决策的需求,因此国际妇产科联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的子宫肌瘤分类方法的诞生是对子宫肌瘤进一步细化分类,这也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分类方法[1]。

随着超声技术的迅猛发展,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以高分辨率,探头置于阴道后穹隆,紧贴宫颈,可清晰显示子宫及周围组织细微结构,不受腹部或肠管、脂肪、憋尿等外界因素影响,成为诊断妇科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在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中,经阴道二维彩超是较为常用的检查方式,对于子宫肌瘤传统分类的诊断已经得到临床的高度认可。然而对于子宫肌瘤细化分型FIGO分类的诊断,需要同时评估子宫腔内和子宫外部轮廓,传统二维彩超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视野较小,无法完整观察体积较大肿物与子宫肌层或宫腔的关系的细节信息。经阴道三维容积成像有着特殊的冠状面检查,这是二维彩超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三维成像补足了二维彩超冠状面信息无法获取的缺陷,能够直观、整体的从宫底至宫颈将整个子宫长轴冠状面显示出来[2]。经阴道三维容积成像不受方向限制,能够从多个方位对病变进行观察,每个切面成像功能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丰富立体的子宫肌瘤完整图像信息。实时三维容积成像还具有自由旋转功能,可以对肌瘤部位进一步明确及测量体积,以免因切面因素引起漏诊风险。此外,经阴道三维容积成像诊断不易受到操作人员的影响,可重建三维图像,为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提供可靠参考。

目前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技术[3]在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子宫肌瘤FIGO分类的诊断中尚未见报道,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FIGO分类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 2019 年 5月 1 日— 2019 年 10月30 日入住我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共219 例,回顾临床资料行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检查的患者有 99例,为观察组;经阴道二维彩超检查的患者有 120例,为对照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5~61岁, 平均年龄(44.6±7) 岁, 病程 1~10 a, 平均病程 (6.2±2.7) a。

图1 子宫肌瘤患者两组检查效果图注:A:二维彩超;B:三维容积成像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GE Voluson E8 型和迈瑞DC- 8Pro三维彩色超声诊断仪, 调整探头的频率为 7.5~12.0 MHz。

1.2.2 方法 患者排空膀胱后, 采取仰卧截石位, 探头顶部涂上耦合剂, 套上医用避孕套, 首选应用二维彩超仔细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回声特点、子宫肌壁厚度和肿块声像特点, 对肿块的所在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包膜、后方回声等情况进行观察并测量,子宫内膜线是否有移位。在二维超声获取最佳断面图像后,切换体积模式,将子宫肌瘤置于取样框内,扇型范围15°~95°,全部扫查采集时间5 s以内完成,进行三维图像重建,通过三维多平面方式同时显示感兴趣结构的X、Y、Z轴三个平面的声像图,围绕X、Y、Z轴旋转可对感兴趣结构多平面的观察,可迅速获得感兴趣结构的各个不同观察方向的断面声像图[4]。

1.3 观察指标

按照FIGO分类[5]将子宫肌瘤分为0~Ⅷ型 一共9型,分别为: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 Ⅰ型:无蒂黏膜下肌瘤,向肌层扩展≤50%。Ⅱ型:无蒂黏膜下肌瘤,向肌层扩展>50%。Ⅲ型:肌壁间肌瘤,位置靠近宫腔,瘤体外缘距子宫浆膜层≥5 mm。Ⅳ型:肌壁间肌瘤,位置靠近子宫浆膜层,瘤体外缘距子宫浆膜层<5 mm。Ⅴ型:肌瘤贯穿全部子宫肌层。Ⅵ型:肌瘤突向浆膜。Ⅶ型:肌瘤完全位于浆膜下(有蒂)。Ⅷ型:其他特殊类型或部位的肌瘤(子宫颈、宫角、阔韧带肌瘤)。计算及评估219例患者经阴道二维彩超、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检查后的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子宫肌瘤患者经阴道二维彩超及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效果图对比

本例患者子宫左侧壁局部外凸,可见一肌瘤声像,大小约45 mm×40 mm,形状呈椭圆形,内回声呈低回声,分布均质,边界清楚。与传统的二维超声相比,三维容积超声图像可以更清晰直观显示患者子宫的整体解剖形态,并且清晰显示出肌瘤位于子宮底左侧壁,完全突出于子宫浆膜层,显示有一蒂部与子宫底左侧壁相连。见图 1(B黄色箭头所示为子宫肌瘤的位置)。

2.2 2组诊断子宫肌瘤FIGO分类的诊断符合率对比

观察组99例子宫肌瘤,97例获得满意的三维容积图像。对照组120例子宫肌瘤,115例获得满意的二维图像。观察组术中观察并病理结果证实,其中0型 14例,Ⅰ型 7例,Ⅱ型6例,Ⅲ型13例,Ⅳ型10例,Ⅴ型17例,Ⅵ型11例,Ⅶ型14例,Ⅷ型3例。对照组术中观察并病理结果证实,其中0型14例,Ⅰ型8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12例,Ⅴ型16例,Ⅵ型11例,Ⅶ型14例,Ⅷ型1例。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的诊断符合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的诊断符合率高于二维彩超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256 ,P<0.05)。见表1。

表1 2组诊断子宫肌瘤FIGO分类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n(%)

3 讨 论

子宫肌瘤属于女性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30~50岁女性患者, 发病率达 40%,临床表现多样。传统的分类按照子宫肌瘤生长部位,分为宫体肌瘤及宫颈肌瘤,宫体肌瘤约占总数的90%,宫颈肌瘤约占10%。根据肌瘤在子宫肌壁的不同部位,分为3类: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及黏膜下肌瘤。因肌瘤生长部位或数目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月经过多、不规则出血等,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威胁患者健康甚至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不孕或贫血等。

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诊断方式有超声、CT、MRI。CT在诊断子宫肌瘤相对位置时价值有限,MRI虽是诊断子宫及附件病变最精确的辅助检查方法,但是存在费用高,带金属环检查受限及需要注射造影剂操作复杂,检查至出具报告耗时久等因素。超声检查尤其是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技术[3]在子宫肌瘤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患者医从性较好,尤其适用于子宫肌瘤的随访观察。

二维彩超对于子宫肌瘤传统分类的诊断已经得到临床的高度认可。但是对于FIGO分类子宫肌瘤的细化分类,传统二维彩超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视野较小,无法完整观察体积较大肿物与子宫肌层或宫腔的关系的细节信息,对于临床决策的制定带来困扰,尤其是术中操作会非常棘手。伴随着宫腔镜技术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以及超声介入如微波消融、射频消融超微创技术的引入,传统的分类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分类,以期评估不同分类的子宫肌瘤对患者的影响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6- 7]。

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通过将连续采集到的动态二维切面图像经过计算机的一系列处理,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重新组成组织器官的三维图像,可以对病变部位清晰的显示, 准确的观察子宫肿块大小、数目、内部结构和血流状态[8- 9],有利于临床医生评估病情,优化手术方式,精准治疗。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FIGO分类的诊断中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本院超声科诊断的219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从结果看出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的诊断符合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三维容积成像图中可以更加直观显示,快速准确定位肌瘤位置,相比较经阴道二维彩超有更高的诊断率(P<0.05)。

综上所述, 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成像诊断子宫肌瘤FIGO分类较二维彩超优势显著,不但能够客观丰富显示病灶情况,极大提高诊断效率,同时在节约医疗费用、耗时性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为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浆膜容积符合率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年龄正常成人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巧求容积
截断的自适应容积粒子滤波器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