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流到融合:政治教材与历史教材整合探究

2020-06-15 06:30李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世界观课程标准思想政治教育

李麟

摘 要 积极寻求不同学科间的对话与交流,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推进中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地整合课程资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跨越式发展。就中学政治课程教学而言,教师们要结合政治和历史的课程内容,以历史材料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以政治思想深化历史课的内涵深度,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学科 教材 世界观 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

1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趋势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也普遍地意识到教育要不断适应科技高度综合的趋势,教育要由单一型的专才教育转为综合型的通才教育。然而,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分科教学,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现代化。因此,要想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我们必须破除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换言之,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不能原地踏步。事实上,我们国家的不少城市已经开始推进教学资源的更合了。其中,上海市在《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建设综合文科课程:“初步设想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学的初步知识,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历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同时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就思想政治课本身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广大中小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后备人才,能够培育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融合不同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日趋复杂,特别是西方各种错误思潮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培育弘扬主旋律,如何使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这对广大的中学政治老师们来说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此,中学老师必须积极地承担课程整合的使命,创造性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政治生活》与《政治史》整合实践分析

众所周知,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集中反映和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始终不偏离人民的方向。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必须创造性地整合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但是整合绝不是简单的口号,更不是随意的拼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2.1认真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转化的产物,是课程标准的物质载体,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整合不应该具有随意性,而应该严格地遵循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对高中政治教材与历史教材整合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这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两门学科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政治与历史这两门课程进行行之有效的整合。

2.2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换言之,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坚持政治课程的主导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无疑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指明了新的工作目标、新的工作思路,缔造了新的中国教育发展视野与格局,成为影响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根基与命脉。质言之,我们的教育是要培育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破坏者、掘墓人。因此,要想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我们的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必须坚持政治方向。因此,在对政治课程与历史课程进行课程整合的时候,必须坚持政治课程的主导性原则,从而保证我们的课程改革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2.4重视内容的关联性

众所周知,中学政治与中学历史分属不同学科,虽然同属文综体系,但是教材的知识结构与编排原则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门学科在知识体系上却存在很多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它们在很多知识点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对两科教材进行整合过程中需要遵循内容相关性原则,寻找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有效的进行整合。这里我们不妨以《经济生活》的第四单元为例,“走近社会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就与《经济史》的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史论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避免一味地灌输。

3《经济生活》与《经济史》的整合策略

加强不同学科的整合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就认为,“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不过事与愿违的是,囿于各种原因和现实困境,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3.1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明确教材整合的意图和方法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其中最新版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就明确地规定了,“教材编写要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与编写教科书的关系,发掘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学生使用的需要,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活泼生动的呈现方式。”所以,要想对政治教材与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过,就必须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重视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综合能力的目标,从而使整合后的教材不仅符合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2从课程的主题出发而整合

受到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的影响,各个学科之间几乎不会对话与交流的空间,更不要说需求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了。实际上,这种以知识点为导向的学科设置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不仅忽视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而且也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接受能。对此,皮亚杰就曾鲜明地指出,“需要把握儿童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学科知识的呈现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不同年龄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需要教育者按照特定年龄阶段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因此,在对《经济生活》与《经济史》进行教材整合的过程汇总,教师必须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特定的主题,结合具体的史料,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具体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里我们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就需要把政治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与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些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首先首先对经济制度尤其是市场经济制度形成一种一般性的认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性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彰显的鲜明特色。很显然,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知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立足于知识点内在关联性寻求课程整合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载体,因此,教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传统把把教材奉为“圣经”有所不同的是,新课标强调教材知识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且这种工具本身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的改革才能适应实际的教学活动的需要。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教材,从而适应实际的教学活动的需要。受制于分科制度的影响,政治教材与历史教材虽然在知识点上具有很大的重合性,但由于彼此缺少对话、交流乃至整合。实际上,这不仅不利于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使学生无法理解政治课程与历史课程的内在关联性,而且也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

不过,需要指出地是,教材的整合绝不是将各种知识点简单地拼接在一起,而是基于知识点内在的关联性来进行。立足于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我们便可以将政治教材与历史教材有机地整合起来,实际上这恰好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这里我们不妨以《经济生活》的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为例,要想使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然要求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基本的趋势有着初步的了解,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有着全局性的把握。实际上,《经济史》中的第四单元的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以及第八单元的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恰好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背景知识。所以,立足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不会因课程内容的差异而对相同的知识点感到迷茫与困惑。

3.4基于教学重难点寻求课程整合

众所周知,历史教材主要是以时间为主线阐述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政治教材往往是以重大的理论问题为导向,强调概念复杂的演绎。因此,对学生而言,完整而准确地理解政治教材上总是有一定困难的。对特定的政治理论仅仅依靠教师的灌输是不够的,实际上,一味地灌输只会舍得其反,无法培育学生的政治意识,尤其是对我们现行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感与归属感。所以,为了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就必然要求教师整合政治与历史教材,针对政治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运用史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去理解政治學科知识。很显然,通过结合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便能够使学生更加具象的理解政治教材中理论,进而使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里我们不妨以《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走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这一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众所周知,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最初的经济制度是学习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伴随着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我国通过艰苦的探索最终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教师在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往往只会增强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经济史》中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尤其是运用该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时的内容,便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重大巨变的历史见证者。

4《经济生活》与《经济史》教材整合目录

毫无疑问,加强政治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顺应新课标要求的必然趋势,但是考虑到这两门课程自身的独特性,因此这两门课程必然是一种系统性的工程。这里我们不妨以《经济生活》和《经济史》为例,尝试性的对教材目录进行整编。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仍旧以《经济生活》教材为基础,分四个版块,分别运用四种不同的整合策略对目录进行重新编排。

4.1古今对比——纵向比较

该单元主要运用古今对比的方法进行整合,自从商业产生以后,人们便于货币、交换和消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把《经济史》中的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为本章的知识背景或者导言,便可以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掌握在现代的商业为主的社会中生活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4.2中西比较——横向比较

本单元主要运用横向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编排,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与经营,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习了解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的经营策略以及我们的投资理财的方式,领悟到锐意进取、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伟大的创业实践,建设富强的祖国需要我们埋头苦干。通过联系《经济史》中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便可以通过中西比较的方法使学生领悟到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从而增强学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感。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一、企业的经营

二、新时代的劳动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4.3史论结合——以历史知识辨明理论的内涵

本单元主要运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与整合,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们感受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公民依法纳税的基本义务,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经济史》中的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以便使学生体会到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分配制度,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分配的制度,对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二、征税与纳税

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4.4以史论今——以历史经验论证现行制度的合理性

该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及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国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经过艰辛的探索而提出来的,是得到实践检验的好制度。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时代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5结语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标准是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是对学生经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最基本要求的原则规定,对学生的学习行為和学习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整合教材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只是为了顺利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规定而采取的具有革命性、创新性的方法与手段。因此,要想对中学的政治课程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师就不能有随意性即不能将这两门课程的内容随意的拼接,必须严格贯彻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教师在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换言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对《经济生活》与《经济史》进行整合需要政治教师与历史教师的共同合作,政治与历史虽然同属于文科综合课程,但是两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历史课程主要是以时间为主线,阐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思想政治课则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经济生活》与《经济史》要想进行整合,首先必须看到两门课程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够随意的整合。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加强与历史课老师的对话与交流,明确教材整合的目的与期望达成的目标;教材整合过程中,与历史教师共同讨论整合章节的具体细节内容,重点、难点如何通过整合两门学科知识更好攻克,以及未来教学运用的教学方案等内容,使教材整合后的适用性更高,更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换言之,课程整合就是要放弃把政治课程与历史课程人为地孤立开来的做法,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要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感受不同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从学校课程规划文本看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现状[J].教育发展研究,2009(Z2).

[2] 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209.

[3]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02-09.

[4] 皮亚杰.发生认识原理[M].王宪钿译.商务印刷馆,1994:14.

猜你喜欢
世界观课程标准思想政治教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智能化的“世界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