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2020-06-16 05:56山东省济南市匡山小学魏芳芳
天津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词

■山东省济南市匡山小学 魏芳芳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它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内涵得以源远流长。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它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教师更注重的是对诗句、重点字词的讲解,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学生缺乏对其深刻含义的理解。基于此现状,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引领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古诗王国,亲近文学经典。

一、熟读吟诵,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新课标特别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句式整齐,平仄相间,节奏感强,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均为韵律美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抓住节奏、语调、韵脚等诸多要素,抑扬顿挫地读,读出诗韵,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理解诗意。

如:教授陆游的《游山西村》时,学生试读后,听教师示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教师的停顿,重读音等。接着引导学生说出诗的节奏和押韵,并出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一二四句的“浑”“豚”“村”押“un”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音韵美。再让学生听一遍配乐范读,加以巩固,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地领略到古诗词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读中认真揣摩词句的情感色彩及作者的情绪变化,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诗词所展示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就能准确把握了。

二、想象诵读,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凝练,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可以采用听读、范读、领读或齐读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自己组织语言把想到的画面表达出来,甚至以诗作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意境,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让学生在听老师范读、自由读之后,找出词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纷纷举手,“一幅春江水涨、烟雨迷潆、鸟飞鱼跃,悠然垂钓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接着让学生以诗作画,画面内容大都是“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白鹭飞舞,桃花瓣漂浮流水中,河里鳜鱼肥美,渔人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悠然垂钓。学生把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巧妙地展示出来了。教师每教一首古诗,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想: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古诗想象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画,融想象于画面,借助画面来理解古诗词,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关注意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一定要“入境”,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怎样才能“入境”呢?古诗词语言精练,作者往往通过对具体的人、事、景、物的具体提炼来表达情意的,这就是诗中的意象。要想“入境”,就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对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有效的补充,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让画面鲜活起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置自己的思绪在诗词的意境中,诗词的意境美不言而喻。

如,在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问学生:“在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学生能很快地找出来,然后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景物,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大胆思考,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气氛很热烈。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答到,“透过桃花、鸭子、蒌蒿、河豚这几种事物,我感受到春天刚刚来到。”还有的学生描述道,“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河滩上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幅优美的初春鸭戏图,可见作者对春天是热爱的。”学生能通过关注诗中的意象,入情入境,诗词的意境美在学生脑海中流淌。

四、走进写作背景,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

每首古诗词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如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作者性格、境遇及当时的心态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体会诗歌的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更能进一步深入感知和理解古诗词。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写作背景的资料,有了大致的了解,课上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准备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放给学生听。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秋思》这首诗时,诗的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洛阳是唐朝时的首都,利用多媒体借助图片展示车水马龙,异常繁华的洛阳。接着追问“为什么张籍不见洛阳的无限繁华,只见萧瑟的秋风呢?”引入对张籍的介绍,“诗人十岁起就远离家乡四处游学,常年漂泊异乡。正值唐朝安史之乱,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五十岁的他独自一个人正客居洛阳城,生活贫困,眼睛极近失明,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在这种境况下创作了这首诗。”学生了解了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就能准确把握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诗人对家乡浓浓的思念凄美之情跃然纸上。

五、归类阅读,感受古诗词的空间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确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同一主题的其他诗词。如,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读过的几首送别诗。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会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也可以给予补充。在学习了《秋思》《长相思》这一组思乡主题的诗歌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

积累同作者的不同作品。比如,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补充诗人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会广陵》等,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学习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学生诵读王维的其他经典作品,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等,理解作者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另外,也可以利用班队课开展《探寻诗仙李白》《追寻诗佛王维》等实践性活动,以达到以趣生情的目的。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知识面。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就会不断丰厚起来,欣赏品味也会不断提升。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正确把握诗词的内涵和情感,挖掘诗词中的美,采用各种手段创新古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在古诗词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体悟哲理韵味,开发心灵之美。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