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有”的掌门人陈红云

2020-06-16 02:13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0年6期
关键词:龙凤糕点宁波市

■本刊特约记者

“赵大有”这个牌子,老宁波人都熟悉。它是宁波传统糕点的奠基者,它生产的糕点品种丰富、香糯可口。龙凤金团和水晶油包,是老宁波甜蜜的童年记忆;桔味糕、绿豆糕、状元糕等是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直到现在,有人做寿或办喜事时,若能送上一些赵大有的水晶油包和龙凤金团,依然是件有面子的礼物。

创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宁波市赵大有食品有限公司,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变迁,从先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到如今的华彩四射。那具有本土特色、弥久愈珍的宁波特色糕点,凝聚着宁波商人的经营智慧和商业头脑,更谱写了一曲宁波本土老字号企业的百年传奇篇章。

1911年,百丈街开出了第一家“赵大有”糕团店,自产自销各种宁式糕点。当时,宁波糕团店林立,“赵大有”自知欲求发展,必须要有与同业竞争的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大有”初露锋芒,生意鼎盛,顾客公认他的糕团质量胜过其余各店。不到三五年,百丈街上数家糕团店纷纷关门,唯“赵大有”独存。后来,赵大有的基业从江东扩展到城区,四乡人民旅外同乡探亲往来,农村祭祖、进谱以及祝寿、婚嫁、庆生等喜庆活动都少不了“赵大有”糕点。宁式糕点中的龙凤金团,以“赵大有”制作的最为有名。

解放后,“赵大有”和其他老字号企业一样,经历了公私合营,即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隶属于宁波市饮食服务公司的赵大有糕团店,店面只剩下三家。

当时,受经济体制所限,“赵大有”糕团店发生了经营亏损,企业步履艰难。

为了拯救这个传承百年的老字号,陈红云和丈夫王鹤逸毅然筹资成立了宁波市赵大有食品有限公司。王鹤逸16 岁起就随母亲 (第四代传承人赵菊娥)学艺,是赵大有第五代传承人,陈红云则成为“赵大有”的掌门人。

夫妻俩在传统的口味上进行改良,使其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饮食习惯。陈红云对宁波人传统的做寿、上梁、婚宴等庆典需要的水晶油包、龙凤金团、双喜吉饼等产品进行技术革新,还聘请了专业咨询团队,利用SWOT 分析方法,制定了产业化经营战略。

自陈红云女士掌舵“赵大有”以来十分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消费市场需求。如龙凤金团其按用途不同,有种田时节的“种田金团”、割稻时节的“割稻金团”、做生意用的“五代金团”、新生儿满月时的“子孙金团”等等,开发以糯米制品为代表的的如红双喜(吉、麻)饼、水晶油包、宁式月饼等系列,软糕及酥饼,散装汤团馅、豆沙馅,红双喜礼饼、水晶油包等系列产品,共有160 个品种。

赵大有在陈红云女士的带领下仍然坚守着百年来的经营策略,同时也是赵大有的精神支柱与坚守创业八条,分别为坚守祖训三卖三不卖、坚守诚信诚信再诚信、坚守发扬为民俗文化服务、坚守复兴中式宁式糕点、坚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坚守非遗传统工艺制作、坚守传承老字号品牌建设、坚守宁波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稻米文化。这些经营策略是赵大有诚信的体现,为的是保证产品的质量,使赵大有的招牌更硬,这个策略延续至今,形成了赵大有特有的产品文化,核心就是产品质量为先,讲究配料,精心制作,这也是赵大有产品成功的关键,同时赵大有在百年前就实行送货上门,一直遵循着把方便留给顾客,把困难留给自己的原则。

2014年,“赵大有”成功申报了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式糕点制作技艺”。作为保护单位,“赵大有”建设了多家传承教育基地,如公司的非遗展示厅、梁祝文化园的体验馆、西江鄞州区非遗馆的体验展示、天宫庄园的天宫城堡职业体验馆、南塘街区的赵大有店二楼体验室等。为了系统性地介绍宁波的传统糕点文化,2015年,陈红云就开始构思“宁式糕点博物馆”。

经过三年的努力,2017年3月8日,“赵大有宁式糕点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这个建筑面积5760 平方米的博物馆,集历史讲解、工艺表演、顾客体验、产品展示、文化宣传、教育培训等为一体。

博物馆从河姆渡文化、宁绍平原农耕文化引出,孕育宁式糕点历史与发展,展出文物百来件,收藏品近千件,通过大量文字、故事、实物、图片、绘画、音与光的场景模拟实景再造、互动体验等生动布展,演绎了宁式糕点浓厚文化氛围,在馆内能领略宁波特有的风土民俗及人文风貌。

目前,陈红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博物馆的青少年实践基地的运作中,她在馆内还专门开辟一间房作为教育基地,让小朋友现场制作各类宁波糕点,感受宁式糕点制作的技艺,让青少年们通过糕点的看、做、尝,加深对糕点传承文化的理解。博物馆还推出“开笔礼”、国学吟诵等活动和书法、围棋、古筝等课程。2017年赵大有博物馆被宁波市教育局授予“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

猜你喜欢
龙凤糕点宁波市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龙凤双胎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糕点世界的小偷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小小糕点师
龙凤珠宝LOGO征集活动
小小糕点师
美味的糕点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