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镇

2020-06-16 02:13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0年6期
关键词:县城城镇美丽

慈城镇地处宁波市区西北部,辖区面积102.57 平方公里,区域人口达10 万余人。2019年,全镇GDP 达到96.8 亿元,财政总收入27.3 亿元,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卫星城第一,以全省第2 名的成绩成功上榜全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第38 名。

慈城区位优势明显,是宁波城区连接“前湾新区”的重要节点,也是浙东南地区与上海联系的枢纽节点,镇域内高速和城市高架快速道路出入口无缝对接,实现市区全覆盖“30 分钟”。同时随着近期轻轨4 号线的开通以及远期苏嘉甬铁路的通车过境,慈城将进一步融入市区和长三角都市圈的高效公共交通体系。

作为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宁波市卫星城之一的慈城镇,通过历年的发展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古县城开发建设为核心、新城和高新园相辅相成,农村腹地振兴发展”的良好格局,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并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等“国”字荣誉,获评浙江省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乡镇和浙江省首批特色农业强镇等称号。

美丽城镇建设目标定位

在充分考虑慈城历史人文、地理区位以及山水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了将慈城作为都市节点型城镇来创建美丽城镇的蓝图,即通过未来2-5年时间,全力把慈城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人文旅游目的地、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地以及近郊农旅融合示范地。

美丽城镇现状建设情况以及特色亮点

2019年8月,省委省政府发出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的号令,慈城镇立即贯彻落实重大项目精神和要求,专门成立以区委常委、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班子,全面开展美丽城镇各项建设。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市政配套更趋完善。累计新建道路48 公里,对外连接的三大高速口、北环高架已顺利通车,城市轻轨2020年完工通车,贯穿城区的“一横一纵”连接线、四大下穿道路完工运行,3 条美丽生态绿道建成投用,全镇路网密布、四通八达。建成城市污水管网46 公里,完成市政管网疏通检测35 公里,慈湖人家和新城区域分别建造日处理量500 立方和6000 立方的临时污水处理终端,实现重点区块污水纳管全覆盖、建成区雨污分流成体系、镇域范围垃圾分类全覆盖。建成并交付安置房近60 万平方米,惠及村居民4500 余户。二是公共配套、民生保障更趋完善。辖区现有三星级菜场2 个,综合体1 个,文化中心1 个,图书馆2 个,累计建成村级文化礼堂24 个,推动省二级以上幼儿园达到13 家,南师大幼儿教育品牌成功落户,“慈韵”老年教育品牌申报省成教品牌,成功创建为浙江省小城镇大文化示范样本、全国学习型社区示范镇。建立健全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三甲医院妇儿医院北部院区日门诊接待人数超过1100 人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基本形成“农村20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连续5年承办全市山地马拉松赛事,建成运营区域性和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 个、村级站点36 个,步韬益寿院成功创建为宁波市唯一一个3A 级乡镇养老机构。积极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型科学型城市,建成区实现“综合执法、街路长、网格长、两站两员、线乱拉管控”以及“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河道保洁市场化操作”两个全覆盖。安装应用高清数字监控探头260 余个,智慧城管指挥中心慈城分平台、镇社会综合治理室等平台功能不断完善。三是政策支持、要素保障更趋完善。体制方面,慈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卫星城试点时已基本完成,承接了包括投资审批权、建设工程审批权、财政预算和财政政策制定权、城市综合执法权等200 多项管理权限。人才方面,借助金田集团等重点企业人才平台载体,引进、培养特优、领军人才,全镇现有国千人才4 名、省千人才2 名,博士21 名。土地保障方面,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对南联等村闲置房屋、场地、山林土地等资源招租、合作开发的支持力度。政企合作方面,通过积极洽谈,确定港中旅为老城景区景点管理运营商,共同参与慈城古城保护开发,促进美丽城镇建设。

慈城在美丽城镇建设有三大特色

(一)坚持以“古县文旅”现人文

慈城历史源远流长,拥有7000年的文明史,2200年的建县史以及1200年的县城史,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保留了超过60 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并先后诞生了5 名状元、1 名榜眼、3 名探花、519 名进士、2400 多名举人,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近代以来,京剧大师周信芳、书法家梅调鼎、“领袖文胆”陈布雷、“宁波帮”开山鼻祖、中国第一家银行创办者严信厚、实业家应昌期、著名院士谈家帧等等都是慈城人。

2005年5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在慈城对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指出,“慈城名人荟萃,人才辈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确让人大开眼界。在下一阶段古县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慈城独特的人文优势,挖掘内涵,注重保护,使其在当代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乃至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文化与保护并重原则,重展古城历史风貌。基本建成太湖路、太阳殿路20 万平米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占地3 万平米的金家井巷国保区,累计修复完成各级文保单位(点)24 处,完成古建修复占地面积18.4 万平米,建筑面积9.1 万平米,初步呈现出明清古县城风貌实景,且古建筑修缮工作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在此基础上,坚持合理开发原则,有序导入文化产业,理顺了古县城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功能定位和时间节点,引入港中旅进行战略合作,按照“年内提升、次年见效、三年变样”的目标,整体形象明显提升、人气商气文气加速集聚,文旅要素保障继续完善,古县城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86.1 万人次,同比增长19%,并顺利通过省级4A 景区复核,古县城保护开发迈入新时期。

(二)坚持以“高端制造”兴产业

当前,以省级高新园-宁波 (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阵地,慈城布局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高端铜合金材料为支柱,智能电网、膜材料等高新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江北膜幻动力小镇被正式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区块内已集聚上市公司或控股子公司10 家,省千省万以上人才11 名,8 家企业产品市场份额做到国内第一,是国内光学膜产业最为集聚的区域,并连续三年承办全国性膜产业峰会,累计邀请了1000 余家知名膜材料企业及多名两院院士参会,被中国膜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光电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称号。

(三)坚持以“城市双修”提品质

一方面,加快新城区域“生态修补”。紧抓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的大好良机,投入专项建设资金4 亿元,高标完成官山河以西核心片区“三网一道”路网、管网、绿网、河道改造提升,慈城海绵城市建设入选住建部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央媒集中报道。与此同时,新城也是慈城未来新增人口主要集聚区,目前已有市委党校、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南师大幼教品牌等一批优质功能性项目落户新城,万科、城投、富力、新希望、港中旅等一流房产商相继入驻,开发总规模超过130 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加快旧城“城市修复”。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60 多亿,完成古县城搬迁34.7万平米,景观改造面积33 万平米。前期,借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已实施完成护城河综合整治、保黎北路街景整治、解放路立面改造等20 余个工作,启动并完成诸如南门游客服务中心、大东门瓮城重建等一批历史遗留性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及下步计划

围绕美丽城市功能定位,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高标准创成美丽城镇,主动融入、自我加压,进一步完善旧城改造和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慈城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提质区域特色产业,真正做到“美中更美、美美与共”。

一是坚持以习总书记对慈城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全面加快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通过大东门重建、解放河恢复等30 余个建设项目,使慈城古城具有较强的游客接待能力,成为宁波和周边地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以2021年底为时间节点,实现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古县城文化特色体验区目标。二是坚持以融入“前湾新区”建设为使命,不断提升辖区辐射能力,加快实现医疗服务、交通服务、产业人才等服务与市中心共建共享。

猜你喜欢
县城城镇美丽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