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疫”模式裂变记

2020-06-18 06:11刘文生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6期
关键词:邵逸夫危重症医疗队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无论是本院的全链式创新还是“邵医模式”在前线落地,邵逸夫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一系列亮眼表现和精神气质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抗疫经验正在向世界输出。

3月27日,应Mayo Clinic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通过远程视频向Mayo Clinic医疗联盟全球47个成员共享疫情防控经验。

在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学术研讨会现场,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代表医院全程用英文向美国、韩国、阿联酋、印度、墨西哥等地医疗机构介绍了医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探索的“全链式疫情防控创新体系”。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邵逸夫医院向国际同行共享“中国方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前一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所指出的,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实际上,作为一家国际化医院、Mayo Clinic医疗联盟在中国内地的唯一成员单位,邵逸夫医院已与不同国际合作单位通过邮件、视频等形式开展了经验分享。邵逸夫医院向国际输出的“中国方案”究竟是什么?邵“疫”模式的特色和创新是什么?每一步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邵逸夫医院决策者和一线管理者为我们带来了深度解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

全链式创新统领全局

以现代医院管理“邵医模式”著称的邵逸夫医院,面对疫情防控,再次展现了其变革和创新基因——除履行好政府“规定动作”,基于自身基础和特色,医院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自选动作”。

邵逸夫医院是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资,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参与管理的公立综合性三甲医院。1994年建院后,引入美国医院管理模式,致力于传统医院管理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与国际接轨的“邵医模式”。

此次疫情防控中,邵逸夫医院提早谋篇布局,强调防控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整体性、创新性,推出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疫情防控策略,取得显著成效,再次彰显了“邵医模式”的力量。蔡秀军将这些举措形象地称为“自选动作”。

“自选动作”一:打响科普防疫战。疫情防控,科普不可或缺。邵逸夫医院在防控早期就敏锐地意识到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的重要意义,并于1月21日通过互联网平台正式开设了新冠肺炎线上专家咨询专线,感染科、院感科主任率先坐镇,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62个医疗团队通过直播、实时在线等方式,为公众答疑解惑。其中一场题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正确姿势》的直播更是吸引了近万人在线收看。

此外,邵逸夫医院还利用新媒体阵地,推出各类疫情知识宣教内容,累计阅读量超过1000万。医院还自主开发并上线了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咨询问诊自测系统,开启了线上心理防疫专线,进一步关注公众心理健康问题。

“自选动作”二:“空中门诊”智慧防疫。近年来,邵逸夫医院倾心打造的“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大显身手。随着疫情防控的升级,邵逸夫医院不断完善线上就诊功能,率先实现了慢病在线复诊、药品配送到家、医保自动结算等一系列功能,尽可能让患者在家中完成就诊。

“通过互联网医疗,一方面可以满足部分患者的就诊需求,一方面可以对患者做有效筛选,减轻医院发热门诊压力,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蔡秀军介绍,疫情期间医院每天派驻数位全科、感染科医生开展线上门诊。

截至3月25日,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上门诊量累计达到11760人次,为上千位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居家配药服务。互联网医院线上阵地还突破地域限制,为湖北等地群众和潜在患者提供线上服务,主动分担其疫情防控压力。

“自选动作”三:“健康码”保障安全有序就医。为提高医护人员分诊、预检效率,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自2月17日起邵逸夫医院在全国率先启动凭健康码入院分区域就诊机制。“健康码”可采集行动轨迹、体温、咳嗽等症状和数据,患者及家属在医院就诊出示健康码和体温监测,不同颜色的健康码实行分区域就诊制。持绿码者,可快速通行至就医区域;持红码者,在医务人员引导下直接前往发热门诊就诊;持黄码者须到专门的“黄码就诊区”就诊。

邵逸夫医院在全国率先启动“健康码”就诊模式。

“自选动作”四:“陪客手腕带”加码院感管控。千方百计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始终是蔡秀军指导战役的核心工作。为此,医院明确了疫情期门诊患者、住院患者、住院陪护的各项流程和规则,严格落实院感防控。

以住院陪护为例,起初医院对经过评估后允许陪护的患者配发“陪客证”,家属凭陪客证进入病房,每名患者只允许1名固定人员陪护。发现“一证多用”情况后,医院果断改变策略,将“陪客证”升级为紫色“陪客手腕带”,且实施“一人一带”,手腕带成为患者与陪客出入病区的唯一身份识别符号,最大程度降低了院感风险。

“自选动作”五:创新举措助力复工复产。为应对复工复产潮的来临,邵逸夫医院亦推出了不少原创性举措。为加强食堂用餐员工的个人防护,邵逸夫医院推出了“高考食堂”模式。具体包括延长就餐时间,分时段就餐;提倡员工自带餐具;一人一桌,所有人同方向坐,前后左右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设置盒饭供应点,方便员工购买;用餐结束后食堂全面消杀,各出口配备洗手液、擦手纸。

此外,邵逸夫医院还主动帮助辖区企业复工复产,通过与企业进行一对一联络,辅助其设计返工制度和流程,并通过科普讲座、建立工作群等方式提高企业员工防疫意识。

通过一系列“自选动作”,邵逸夫医院搭建了严密的全链式防控网。谈到这些全新理念的迸发和来源,蔡秀军认为,关键是看初衷。“只要真正为患者和员工着想,用心思考、周密部署,就一定会有成果,这是根本来源。”

实际上,这正是邵逸夫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管理理念和“给您真诚、信心和爱”服务理念的体现,也是“邵医模式”向邵“疫”模式裂变的文化支撑。

“硬骨头由我们来啃”

在蔡秀军的管理哲学中,危机意味着危与机并存,寻找机遇并借势创新管理模式,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战略能力。抗疫前线三地远程会诊和重症危重症患者“一人一方案”救治策略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实践。

大年初一下午,邵逸夫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蔡秀军和党委书记刘利民把5位队员送到高铁站,帮他们搬行李,高铁门关上才转身离开。

蔡秀军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战“疫”前期医疗物资紧缺,没有防护设备,他的战士安全无法保障,就不能登上战场。2月12日,邵逸夫医院第二批医疗队驰援荆门。在机场,他力促防护物资和人员同舱,确保防护设备一样都不能少。他看着防护物资和队员都上了飞机,才离开。

带队出征的是刘利民,除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之外,他多了两重身份,浙江省援荆门前方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浙江省援荆医疗队队长。

几天前,得知国家“一省包一市”部署后,刘利民第一时间向省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发了一条信息:如果需要,派我去,我一定会完成任务。

“我任院领导27年了,这时候必须冲在前面。”问及原因,他回答得毫不犹豫。

刘利民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了解到,彼时荆门市有900多例确诊患者,24例死亡病例。病亡率比武汉高,但全市没有一个ICU病房收治危重症患者。这是关键的信息,他开始有针对性地排兵布阵,感染、呼吸、危重症、心内、院感、精神卫生等科室医护人员及设备物资,都按ICU要求配备。

2月12日,院内35名骨干医护和2名省疾控专家组成的队伍集结完毕。医疗队当晚抵达荆门,此后的24小时内,他们将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十三楼旧病房从“零基础”改造成符合院感要求的ICU。

2月14日,ICU开始收治危重症患者,两天后,23张床位即满员。随即,刘利民展开了系统的规划和部署。

第一,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鉴于彼时危重症患者大量存在且分散于各医疗机构的现实,他向荆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全市所有危重症患者集中到浙江医疗队所在的市一院北院区进行治疗,“这块硬骨头由我们来啃”,后者支持了这一建议。至此,荆门市危重症患者得到了更加及时有效的救治,其他医疗机构得以腾出人力物力专心做好轻症和普通病人的治疗,全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得到极大改善。

第二,新冠肺炎血透患者集中收治。医疗队对死亡病例做了分析,发现30%为血透患者。他们感染新冠病毒后透析得不到保障,心脏功能受影响,最终引发高死亡率。刘利民请示上级后,得到10台透析机的支援,市一院北院区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血透中心成立。透析成为常规治疗手段后,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

第三,所有确诊患者集中收治。在浙江省医疗队和各方努力下,荆门市危重症患者数量大幅下降,防控形势极大好转。刘利民又适时提出将全市所有确诊患者集中收治的建议,建议得到采纳,市区医疗机构压力进一步缓解。

三个集中,成效明显。背后是刘利民对防控工作的严密思考和部署。他打了一个比方:这场战“疫”相当于和病毒踢一场足球赛。政府和CDC踢前锋,在前方尽最大可能降低发病率;当地医疗机构相当于中卫和后卫,拦截对方进攻,尽量少造成点球和得分机会;浙江医疗队充当守门员,是最后的关卡。

刘利民带领的队伍在荆门和病毒展开“厮杀”的同时,邵逸夫医院另一支医疗队正在风暴中心武汉奋战。

援荆门医疗队出征两天后的2月14日,邵逸夫医院142位医务人员组成的另一支医疗队火线驰援武汉。次日,这支由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副院长虞洪带领的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重症病区,当晚,病区64张床位收满了重症患者。

在虞洪看来,整建制接管一个病区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队员来自同一家医院,文化和理念一致,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可以在短期内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实际上,虞洪不仅带来了医疗团队和装备,还带来了邵逸夫医院独特的管理模式和邵医文化。

根据新冠肺炎病房特点,医疗队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医师负责制,提高诊治效率;合理调配人员,推行分时段工作制;制定针对性的“一人一方案”,做到患者精细化管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打造温馨病房……

部分有基础疾病和并发疾病患者的诊治是虞洪关注的焦点。一位52岁的肾移植者患新冠肺炎后暂停了免疫抑制药物,肾功能出现问题,出现焦虑情绪。“一方面新冠肺炎需要人体免疫力去对抗,一方面患者又需要免疫抑制药物应对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慎之又慎。”虞洪想到了大后方。

医疗队联系了后方医院,希望通过三方远程会诊,为患者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

2月27日,在蔡秀军院长总体部署下,一场针对湖北武汉、荆门两地新冠肺炎危重病例的三地联合会诊在邵逸夫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进行。杭州、武汉、荆门三地专家共同探讨了湖北7个新冠肺炎危重病例的救治方案。

1 2 月14 日,浙 大邵逸夫医院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出征。

2 在邵逸夫医院医疗队努力下,荆门市危重症患者数量大幅下降,防控形势极大好转。

针对肾移植新冠肺炎患者,肾内科、感染科、呼吸科等专家讨论后决定逐渐减少其激素用量,待激素减量后,加用抗排异药物,继续抗病毒治疗方案。远程会诊以后,经积极诊疗和药物调整,次日患者小便量逐渐恢复正常。“这么多专家会诊,患者自觉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心理情绪得到极大缓解。”虞洪说。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各地援鄂医疗队正在陆续撤离。对邵逸夫医院两支医疗队而言,方向正好相反。

3月17日凌晨3点,虞洪接到紧急任务,他要带领医疗队参与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救治工作。短暂休整后的医疗队再次逆行出征。

接到任务后的24小时内,虞洪没有一刻钟的休息。从重症患者到危重症患者,对医疗队来说是更严峻的任务。

过去一个月,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这支队伍开展了高效有序的治疗,负责的病区共收治77名患者,无重症转危重型,无死亡病例。

虞洪和他的队员有信心打赢眼前这场战“疫”。除常规的重症医学、呼吸、感染等科室医生,医疗队还包含了心外、胸外、耳鼻喉等科室医生。“为什么要这样配置,我们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可能的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很多患者有基础疾病和并发症,需要多学科诊疗。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虞洪说。

在200公里外的荆门,邵逸夫医院另一支医疗队亦在坚守阵地。刘利民告诉记者:“重症危重症救治尚未结束,患者全部治愈以后才能收兵。”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人们开始关注一个问题,来自全国的医疗队离鄂后能为当地留下怎样的遗产?这个问题,刘利民在出征前就有所考虑。他为医疗队定下的三个目标中有一个即是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众所周知,“邵医模式”历来重视团队管理及制度和流程建设。在荆门市一院ICU,与当地医疗团队混合编队后,邵逸夫医院医疗队把主诊医师负责制等一整套规范的医疗制度和理念移植过来,一个多月的合作中,邵医理念已在潜移默化中注入到当地医护人员血液中。

邵逸夫医院是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此次刘利民也带来了一支特种部队——呼吸治疗师。这个来自西方的新兴职业在1994年便进入邵逸夫医院,为患者提供呼吸治疗、术后呼吸康复训练。此次援荆的4名呼吸治疗师与当地4名护士结成对子,一对一带教,专职做呼吸机治疗,目前已是ICU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当地原来没有呼吸治疗师,经此一役,荆门最早的呼吸治疗师已经诞生。”刘利民的自豪不加掩饰。

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高年资主诊医师带组进入病房,病房外由科主任坐镇,副主任根据情况随时进出病房,病房内外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提高诊治效率。虞洪认为,这是邵医模式在武汉当地的落地。

无论是本院的全链式创新还是前线“邵医模式”的落地,邵逸夫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一系列亮眼表现和精神气质都是独一无二的。蔡秀军希望借疫情防控检阅医院在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短板,但最终呈现在行业面前的却是“邵医模式”向邵“疫”模式的完美裂变。

猜你喜欢
邵逸夫危重症医疗队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援非医疗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邵逸夫:多情人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