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研发流程及其关键技术

2020-06-19 07:42霍世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评价标准

摘   要 观察记录工具是课堂观察研究中收集、记录课堂信息的重要方式和载体。研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则是课堂观察研究中的核心技术。文章在总结工具研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具研发的八要素和操作流程。针对如何确定观察任务中包含的观察变量及其关系、如何将观察变量分解为具体的观察点,说明了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的运用。最后,总结了突出学科特色、针对不同课型、适用不同教师等观察记录工具评价的标准。

关键词 课堂观察  记录工具  研发流程  评价标准

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是收集、记录课堂信息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良好的观察记录工具因其合目的性、合逻辑性和具有使用上的方便性,能帮助观察记录者清晰捕捉、记录有用信息,提高观察的效率、效果。然而,在中小学课堂观察教研实践广泛开展的同时,学术界缺乏对观察记录工具研发技术的专门研究,大部分参与课堂观察教研的中小学教师没有研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专门知识和相应训练,课堂观察记录工具存在着盲目改编和一表通用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课堂观察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所以,探索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研发的技术路径和操作要领,明确好的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中小学课堂观察实践研究回归工具理性,对课堂观察研究领域相关知识与技术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研发流程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记录工具、理论应用三位一体的研究活动。其中记录工具研制的质量集中反映着研究者的教学价值观、运用理论思维考察课堂现象的视角、水平。限于篇幅,本文只在纯技术层面总结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经验,探索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研发的一般流程,并不涉及研发者的价值观和理论思维这个范畴。

笔者将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研发过程总结为八大要素并按照研发的相对先后次序分别说明其操作要领。

1.明确课堂观察研究目的

课堂观察研究目的是观察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研究过程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观察记录工具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中小学课堂观察常用于诊断课堂教学问题、提炼课堂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或为评价而进行课堂观察。研究目的确定后,观察主题、观察工具的内容和形式就要围绕有利于实现研究目的而选择。

2.确定具体的观察任务或观察主题

观察任务是为实现研究目的而确定的。观察任务与研究目的是具体与抽象或分与总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服务。

3.确定观察任务中包含的变量及变量间关系

这里所讲的变量,实际上是指观察内容的维度。例如,“描述记录课堂上教师讲解和训练学生动作技能的过程和细节”这一观察任务中包含有: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四个观察维度,这些观察维度对应的行为都是富于变化的,又可以用一些可观测的特征去描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它们为变量。并且这四个变量在课堂中具有从属关系和时序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的倾听行为、练习行为从属于教师的讲解行为、示范行为,在时序上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因此,这个观察任务的完成需要多人在多个角度上进行同时观察记录,表格内容的排列设计也需要上下左右相互对应(见表1)。

4.將观察变量分解为具体的观察点

比如“教师讲解”这个变量可分解为以下几个观察点:讲了什么?是否抓住了动作要领?面向哪部分学生讲的?讲解的时机?以何种方式讲的?讲解的时间等(详见表1)。

表1  学生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观察表

5.对每个观察点下观察记录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是将观察点用可观察、可描述、可测量的行为和指标予以说明,以方便观察者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归类和记录。比如观察点“以何种方式讲的”包括孤立地讲解技术要求、讲解与示范或媒体相配合、将动作分解后讲解、整体讲解。观察点“讲解的时机”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先讲后练、边练边讲、先练后讲。观察点“以什么形式练习”包括独立练习或小组练习。

6.选择表格类型,将观察变量及从属观察点填入表格内

课堂观察记录常用的表格类型有行为检核表、等级量表、描述记录表和时间取样编码记录表。

行为检核表,又叫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这类表格是在观察点预先确定后,到观察现场核对这些观察目标是否出现并做记录(见表2)。

通常为评价而进行的课堂观察多采用等级量表的记录形式。

描述记录表,如表1,这是观察记录表最常见的类型,只需要将观察项目填入表格,并适当留白,用于相应的文字描述即可。为研究而进行的课堂观察多采用核查清单和描述记录的方式。

时间取样编码记录表最典型的代表是弗兰德斯课堂语言互动编码记录表。读者可参考其他专题介绍。

7.选择须要录入的观察对象信息

从研究目的、资料分析统计的需要出发,选择须要记录的观察对象信息。观察样本(观察对象)的基本信息有姓名、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职务、教学主题、教材、课型、观察地点和环境、班额、年级、学校类型等。这么多的样本信息,观察者不一定每次观察都须要全面记录,而是根据所要研究的变量关系来选择。

8.撰写工具使用说明

主要是对工具的设计依据、工具用途、适用情境、观察点的操作定义、观察记录资料的统计和推论建议及工具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的说明。

完成以上所有八个方面的工作,一份完整的课堂观察记录表格的设计样稿才可能形成。之后需要观察者将样表带入具体观察情境试用,以检验观察表格样稿的和目的性和使用上的方便性。

二、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研发流程的关键技术

上述观察记录工具研发流程中,最核心、最关键也是最难的环节是第三和第四环节。在长期的观察研究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两种解决方法和思路。

1.演绎法或概念解构法

这是一种将观察主题涉及到的关键概念从抽象到具体层层解构,以确定观察变量和观察点的方法。课堂观察记录工具就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对观察任务、观察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和合理解构的结果。比如研究“教师课堂反馈的有效性”,这个主题涉及到“教师课堂反馈”和“反馈有效性”两个概念。而“教师课堂反馈”又涉及到教师对学生学习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三个变量。由此层层对概念具体化,就得到下面的概念或变量解构表(见表3、表4)。这两张表直观地说明了“教师课堂反馈有效性”这一观察主题下观察变量和观察点的形成过程。

2.归纳法

这种方法是从观察主题所对应的课堂实际出发,通过预观察、访谈甚至问卷收集有关事实,并将这些事实进行合理分类,使之形成对课堂实际具有代表性和系统性的观察点体系。

例如,就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错误回答处理方式进行研究。观察者可通过预观察和调研,收集课堂上学生错误回答的类型以及教师处理错误回答的态度和方式。在此基础上,观察者也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借鉴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分类,完善补充自己的分类项目,最后形成自己在这个观察主题下的观察点体系。

通过上述两个方法的介绍,读者可能能够体会到,运用演绎法确定观察目标,对研究者的理论思维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运用归纳法要求研究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初学课堂观察的人,可能使用这两个方法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策略是求助成熟的课堂观察分析框架。课堂观察分析框架是从理论上对课堂进行解构的结果。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视角会形成不同的观察、分析框架。目前国内应用较广的课堂观察分析框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联合浙江余杭中学联合开发的LICC课堂分析框架,又称课堂观察研究新范式。LICC范式的成就之一是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四个要素。每个要素被分解成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成3-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这种对课堂的解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开展课堂观察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王冰如在他的硕士论文《课堂观察工具评价之研究》中,在对常見的四种课堂观察工具评价模式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观察记录工具评价的“合目的”“合逻辑”“合好用”三个标准。其中,“合目的”主要针对工具的功能而言,包括工具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是否有价值?所获得的课堂信息与研究的问题是否匹配?是否关注到了研究的伦理问题?“合逻辑”主要针对工具的实质而言,比如工具的变量框架是否合理?观察内容在逻辑上是否完整?有无多余或遗漏、交叉和重叠?想要收集的现象或行为是否都有可观察、可记录的表征?“合好用”主要针对使用上是否便利而言,也就是工具是否体现了对使用者记录能力、观察强度、操作便利性的关照。不需要大幅移动、不需要计算、较少的书写量、便于判断归类、便于事后分析、统计处理等。

除此之外,一份合格的课堂观察记录工具还应有明确的设计依据。设计依据是指工具设计所依循的标准、理论等。另外,为了防止一个“工具”量不同的课、不同教师的现象,课堂观察记录工具还要突出学科特色、体现课型特点、针对不同教师。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沈毅,吴江林,等.课堂观察II——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王冰如.课堂观察工具评价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韩青韶.课堂观察的研究和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4] 李莹.课堂观察量表设计中的偏失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05).

[5] 吴晓亮.课堂观察量表设计技术初探[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06).

[作者:霍世平(1963-),男,山西和顺人,太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评价标准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