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20-06-19 07:42李宝国彭洲恩熊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模式中小学构建

李宝国 彭洲恩 熊飞

摘   要 健康是一个贯穿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国家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教育系统从理念和课程模式上进行实践改革的基础上。在新课标的要求和指导下,围绕新疆地区中小学“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背景、目标以及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来实现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更新。这不仅是在课程改革上的尝试,更是响应教育部要求,为促进师生健康提供基础性保障。

关键词 中小学   “师生健康”课程模式   构建

国民健康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而青少年的健康,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对“师生健康”课程模式进行构建,是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的新探索,能够满足健康中国对体育课程的新要求。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中小学生为例,围绕该地区中小学“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背景、目标以及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构建“师生健康”课程模式。

一、“师生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首先,所谓的“师生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运动场中,借助多种手段及现代化教学工具在和谐的体育课堂环境中进行体育知识的传递,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健康。其次,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不再侧重或局限于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与练习,而着重强调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改变传统教學评价方式,改变只侧重学生的体育项目达标与否或体育成绩的高低的评价标准,营造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境,实现共同健康这一目标。

在“师生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不仅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提升,更重视体育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力求通过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并掌握更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运动需求,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运动偏好,提高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度,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二、师生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与目标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解释。

从健康概念的角度出发。该体育课程模式,是以促进师生共同健康为目的,注重教学过程中内容素材的筛选和组织结构的调整,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检验。另外,为了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注意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法的科学性。

从体育课程本身的角度出发。这种课程模式还应注重锻炼学生的体能、运动负荷能力以及掌握运动技能为目的,结合新课标对体育课程开展效果评估的相关要求,完成中小学生的健康体育课程。

1.注重教师自身的健康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不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他们的体育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其生长发育的特征,采用合理的方式开展。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导,而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最直观的教导方式就是教师的示范。因此,教师要在确保动作示范准确的同时,也要将自身健康强壮的体魄展示给学生,为其树立健康榜样。

基于这种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健康,坚持长期锻炼,在维持身体强健的同时要深化运动技能的掌握。另外,通过体育训练和身体锻炼来提升自我身体素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枯燥的训练和较高强度的运动负荷对青少年的意志力有极高的要求,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懈怠和退缩的心理,阻碍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1]。

这时,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体育运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更紧密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素质水平,是构建“师生健康”的课程模式的前提条件。

2.普及专业健康知识

专业健康知识的普及,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体育课程中的健康教育部分是其健康知识的重要来源。从体育课程的角度来谈,通过运动指导来规避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同时,科学的运动方式,才能保障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与提高。而科学运动方式,通常需要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的体育运动方法和理论知识来获得。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健康教育是学生体育运动开展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健康知识,对于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其具备更加科学、完备的健康知识体系,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将更加专业的健康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基础,才能与教师达成有效沟通[2]。也就是说,只有将师生双方的健康知识普及看作一个对双方都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因素,才能为“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3.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其自我意识正处于缓慢塑造阶段。因此,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是处于较高水平。从师生健康的角度出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保持积极的参与态度,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维持学生的运动兴趣[3]。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全面了解各学段学生的运动偏好,在沟通中对其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了解[4]。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于运动项目掌握的熟练程度,以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顺利参与到具体的体育活动中,通过营造师生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维持和提升学生参与相关体育项目的兴趣。

4.注重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

所谓运动技能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基本技能,以及特定项目的专项技能。其意义在于学生可以参与到具有广泛性的、全民性的体育运动竞赛中去,通过参与竞赛,培养出一种积极、健康、勇于奋斗和拼搏的体育运动精神[5]。通过构建“师生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从体育运动精神到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并且,运动技能掌握的全面性和规范性,对于教师自身的健康与其从事体育运动与教学时的规范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既然是在“师生健康”的模式下进行探讨,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应同步实现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在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上,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获取相关运动技能的培养要求和规范,由校方或教师个人共同获得指导资料和运动技能。学生则主要依靠教师的传达和示范获取相应的资源和信息。

5.实现师生健康

通过“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实施,实现师生共同促进健康的目的。其首要意义在于,通过在学校范围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体育课堂形式和内容的丰富,从而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养成一个健康积极的运动习惯。进一步来讲,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师生在各方面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健康,不仅在范围上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具体层次上,也包含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以这个共同体为基础和起点的,全民健康模式,师生健康体育课程内涵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1所示。

三、“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

1.师生平等为基本理念

在传统师生关系上,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复杂的矛盾体,其扮演的角色分别为教育的实施者与接受者。从本质上来说,学生和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虽然与学生相比掌握更丰富或者说更高层面的知识内容,但学生生命的可塑性使他们有更大的发掘潜能,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潜力的角度来说,其与教师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6]。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新课标的要求也正是基于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这种创造力来开展教育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具有主体作用的,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和空间,在构建师生健康课程模式时,教师可以通过转变个人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将自己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建立师生共同学习的模式

首先,所谓“教学相长”,实际上是一种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中的整个氛围和环境都应当是平等的、自由的,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真实的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育学习需求,从学生的需求中明确调整教学方式的重点和方向,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其次,充分信任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与他们共同学习成长。许多学生对特定的某个项目的天分就比较突出,且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7]。教师应当积极鼓励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个人的技能,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以达到增强其对体育运动的信心的目的。

2.“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

(1)构建思路

以“师生健康”为目标,将学生和教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换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体育项目中学生的实践效果,教师在完成固定的体育课程教学之余,也要注重对体育课程项目的实践参与度,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并且在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在课后的实践内容中加入一些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或师生合作完成的项目,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师生共同促进健康的氛围。

(2)构建流程

第一,构建背景是在健康中国理念的大背景之下,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师生健康作为健康中国构建的核心环节和重点内容的相关理念。在构建教学模式前期,以平等為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创建师生健康课程模式。

第二,在构建师生健康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通过转变个人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将自己也视作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部分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合理的任务安排。这时,教师就应当退到指导和辅助的角色上[8],将体育运动项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其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自信。

第三,构建工作的前期准备,体育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及表现出来的具体外显特征,利用自己所储备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并调整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试验为体育课堂师生健康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及表现是其在生理、心理、体育认知、健康认知以及对教师、课堂态度等的直观表现,也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关键。

第四,课程模式的构建。课程模式的构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将具体的体育教学项目作为师生健康模式构建的试点项目,积极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辅助工具实施具体的教学流程,注意在选择“师生健康”课程模式实施的主体课程时,尽量选择师生参与度较高的项目类型,或者在学生的整个教学流程结束后,在课后的体育活动实践中,将教师加入实践活动的行列,为师生的有效互动和共同健康的促进提供一个平台,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优化和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

通过以上的全面科学的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综合健康状况的同步发展,以体育课堂为出发点,完成“师生健康”体育课堂的构建。关于“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流程,如图2所示。

四、“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究

以新疆地区的中小学生为例,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授课时,就可以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运动项目,然后找到此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共同点。并且,在进行课堂导入时,用学生们熟悉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具体的体育课程的教学,也可以给师生间的互动搭起一个有效的桥梁。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同,“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首先,从评价客体的角度上讲,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客体是学生和教师,学生的评价主要指,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同伴互评。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教师在参考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再次评价,可以达到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全面评价的目的。而评价维度上来分析,“师生健康”教学模式中的健康,不仅仅单纯代表着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健康。由此可知,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才能保证教学评价的维度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延伸到更大范围内的心理和生活层面上,而这种生活和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五、“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实施分析

在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应当把握住以下几方面要点,以发挥“师生健康”课程模式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应用“师生健康”课程模式时,要摆正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将教师和学生看做一个共同体,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健康为目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当全面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从教师的角度上选择更加容易切入主题且方便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方式,便于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获取更加丰富全面的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以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再次,关于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内容。第一,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师生健康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试点划分。第二,在具体体育项目的教学阶段,应当在专业顾问的指导下选取师生共同参与度较高的体育项目类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同步参与到项目的实践训练中。

最后,注意课堂教学的延伸。突破课堂体育教学的局限,向着国家体育局关于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和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的要求努力。

从中小学体育课程入手,构建起一个科学的“师生健康”课程模式,实现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通过科学的途径促进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有效的发挥,最终为“中国健康”目标的实现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献英.学生体质健康增强的难题与协同促进策略[J].体育学刊,2016(03).

[2] 杨涛,李妍,石韬,等.新疆普通高校教师体质健康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03).

[3] 高家亮.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研究[J].神州,2017(26).

[4] 周卫娟.试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J].中华少年,2017(32).

[5] 刘一民,刘翔.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的本真、异化与回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5).

[6] 王永平.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東西南北:教育,2017(12).

[7] 艾热提·买提热依木,阿迪力江·色里木.1985-2010年新疆地区7~18岁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09).

[8] 倪大为.角色互换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1).

[作者:李宝国(1983-),男,辽宁盘锦人,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彭洲恩(1995-),男,河南南阳人,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熊飞(1970-),男,四川广安人,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中小学构建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