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新常态

2020-06-21 15:23张果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学校

张果

劳动最光荣。任何时代,劳动的精神都不能丢;任何发展,都得由劳动去推动;任何辉煌,都是由劳动来创造。进入新时代,理应更加尊重劳动、提倡劳动、推崇劳动,让“劳动最光荣”成为时代的高尚精神追求,成为人人皆认可的价值理念。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一文件的出台,让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结合,更好地发挥劳动育人作用,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可或缺,任何一项都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价值。近年来,劳动教育出现弱化趋势,导致社会上出现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学生不会劳动、不热爱劳动等现象,极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育人的地位和作用,探索构建更具时代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劳动教育体系,成为当前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要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新常态,必须在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学校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主渠道。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还可以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開展劳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全程参与。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家庭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不断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会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支持作用,提供工、农、社区实践等各方面的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各地各校要按照中央的部署,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新常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