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0-06-22 07:47李媛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地方政府、社会四个方面入手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得出可借鉴的经验,发现改进之处,以期构建符合我省省情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4.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4—0001—04

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紧扣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技能人才需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1]构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尽快落实完成,评价体系要以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创业技能人才为最终目的,在高职院校进行考核评估,考核评估应主要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方式、发展调节、成果经验等全面、动态、立体地评估,并将总结出的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积极推广,以为我国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制造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实际需要

面向未来、国家复兴的战略布局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国家已把创新创业创造作为国家复兴的有力引擎。现阶段各国力量对比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竞争,点燃我国技術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创新和制造创新的火种,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二十年世界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塑造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有力砝码。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国家之争,着眼点就是人才竞争,我国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除了地大物博外,人口红利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助力,未来的竞争,除了需要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技能人才也将有力匹配和支撑我国智能产业、制造产业、军工产业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来总结各地优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教育规律和宝贵经验,为世界奉献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经验。

(二)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做到3点:1)前提是激活创新创业意识;2)保障力求降低创新创业风险;3)目标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质量的提高是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考量,也离不开教育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提升[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有作用的利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促进了高职教学的改革,也为所有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要点,但不能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数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人才培养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发展性的特点[3],如果仅考虑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就会忽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动态性,也会忽略总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独有的教育规律。创新创业教育要从提升质量角度着眼,将课程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培养与优化、创新创业立体平台建设、创新创业优质活动开展等方面纳入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以总结出适合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意见。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对高职教育培养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有创新地继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主要显示了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是指个人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与人脉、知识储备与技术技能,在特定的历史机遇和社会条件下将个体的想法、意识和思维转化成满足社会需求,改进社会生产的路径[4],获得改变人民生活的结果。创业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综合情况进行思考和判断,捕获市场需求然后做出创业的行为,进而获得利益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行为。但创业活动是基于认知、发展、差异的多维度能力,很多不可控因素都影响着个体能否创业成功。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双师队伍培养等一系列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设。

(二)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割裂专业教育,也不等同于素质教育,更不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功利地看成是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素质教育导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教育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实力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要分专业实施个性化培养、分阶段实现接续性培养、分群体实现差异化培养,以提升创新创业型课程的针对性,同时嵌入单一学科,促进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提高相结合,嵌入多学科,促进创业体验教育与多学科交叉相结合。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尽量通过校企合作、毕业生联谊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多种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真实的项目开发中。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为重,培养创业为轻,但也要尽量提供真实的项目开发,让创新创业者进入实战模式,只有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演练,创新创业者才能应对以后复杂又残酷的市场竞争,才能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三)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与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重创新轻创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创新精神的培育,而不是创业行为的具体孵化。高职学生在创新精神引领下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同时利用创新精神引领自己不断成长,适配岗位的发展需求,在不断自我成长的要求下,累积足够的岗位经验、管理经验,而后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创业。创业过程不是短时行为,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高职院校需要得到地方政策的资金扶持,毕竟高职院校是育人单位,不是盈利机构,想要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地方政府有义务倾向扶持高职类院校进行设备引进、人才引进、校企合作等。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抓住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同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不同于以往高职技能人才培养,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评价体系应反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素,也一定要区别于以往高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要有针对性。

(二)把握先进性原则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应重视先进性,要尽可能地反映当今不同地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要求,引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考察的学校应该是教育部于2019年12月发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的,其中最高档仅有十所,对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水平的研究应以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为研究对象,同时,评价体系要吸收国外人才评价的新理念、新经验,以便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比较与经验交流。

(三)评价体系注意简明

简明性是指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要尽量避免指标过多,在设计时也要注意指标之间的交叉冗余,要确定重点指标,简单明确,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内容,还要选择便于收取的指标,在计算分析后,要能得出被较多不同地域高职院校推广和运用的经验与结论。

(四)可比性原则

评价体系在选择指标时应便于区域间的比较研究,以在国内不同城市之间、国内与国外城市之间、示范校骨干校与普通校间、经济落后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进行比较,这样能清楚地看出国内不同城市之间及与国外城市之间的差距,更好地推进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设。评价指标还应具有纵向可比性,从而使地方政府在资金拨款和专项扶持方面对优质高职院校有所倾斜,也能使高职院校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各地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设情况,以便进一步研究本校适配地区经济需求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预测发展方向。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本研究从地方政府、学校、学生、社会四个方面设计了十个考核指标建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

(一)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既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又是监督考核者,还是主要资金扶持方。它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扶植、资金投入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如果地方政府能科学、高效地帮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当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会得到长足发展,反过来也能有效满足当地技能人才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可以说地方政府直接引领影响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输出反过来也能间接影响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地方政府政绩等。在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两者之间,因高职院校是被影响者,所以地方政府的指標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较低。

(二)学校

1.创新创业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是否具有前瞻性将影响一所高职院校的中长期发展,一所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上的支持、对创新创业活动场地的提供、对教师荣誉奖励和职称评定上的倾斜都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所以一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从国外同类院校引进先进理念,同时也十分注重国际和校际的交流。

2.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评价体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整个教师团队没有创新激励和创业鼓励,教师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创业摸索的过程,试问学生又怎么会具备这样的素质呢?所以,学校对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资金投入,为教师提供去一线企业工作学习机会的多少,将实际从事技术工作及企业管理的一线人员引入校园的比例,教师创新创业资金奖励政策,评职升职对于创新创业类教师的比例倾斜,还有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奖励等都是高职院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考核指标。

3.校园文化建设

班有班风,校有校风。一个学校如果有浓厚的创新创业的活动氛围,那么基本就具有了创新创业遗传代码,很容易一届届传承下去。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覆盖面、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团的比例、社团建设、创新创业活动宣传、创新活动开展次数、创业大赛开展数量、创新创业活动的科研和专利成果、毕业生与在校生的联手帮扶、校企合作的平台搭建,以及校园创新创业平台与场地的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来考核。

4.继续教育与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社会服务是评价体系的一项考核指标。如果一所高职院校除了校内教学任务外,还能有一些社会培训及成人继续教育的任务,一方面可使毕业生在毕业后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回来继续学习,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接触社会各行各业增加了机会。虽然高职院校有校企合作,还有2+1等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等形式,但企业极有可能立足的是行业的某个聚焦点,高职院校仅凭几所合作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有局限性。而为社会人员提供的继续教育和社会服务则能扩大各行各业从业者的接触面,有可能解决高职院校与行业脱节的问题。

5.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它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广谱式”和“专业式”两种。高职院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谱式”教育,广泛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要面向少数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创业实验班,为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或是毕业之后创业提供切实的教育咨询援助。整合构建“专业式”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双轨并行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学科建设的共同进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总体设计上要将广谱式的课程面向全院各专业开放,并针对不同院系增开部分专业式课程,或者将部分课程升级打造成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创新为导向引导整门课程教学。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效果、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率等。

(三)学生

在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应主要考核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工作开展与困难克服、自我管理与提升、活动构思与反思等方面是否有创新精神。从创业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创办企业的能力、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相关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基础,是否具有法律法规运用的实际能力、捕捉市场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但因为学生一般只能从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创业,而且创业是动态长期的过程,所以创业人数只是考核中的一项指标,而不是重要指标。

(四)社会

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了解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向外宣传的个别典型案例报道,或者通过高职院校对外招生宣传。社会相关组织机构也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有时也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不能由企业自己制定,毕竟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不了解教育,只了解本行业。所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考核数据最好由第三方组织机构或地方政府或媒体监督与制定。家庭评价也是考核学生的社会行为的一方面,毕竟家人是孩子成长的直接受益者。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广泛性、分散性与持续性的特点,创新创业教育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行为、技能和态度。技能是比较容易评价的,而评价行为和态度会因评价者的主观行为影响评价结果,所以对行为和态度的评价有一定难度。而且行为和态度有短期表现,也有长期表现,是一个相对动态长期的过程,评价行为和态度要较长时间地对态度与行为进行有效检测和记录,在纵向比较后再得出结论。长期记录与检测容易成为评价结果的制约因素。

总之,构建高职院校創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目前要尽量较为全面、有针对性地追踪、记录、检测,以便得到较为准确的评价体系的考核数据,使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研究者应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和整理,力争将总结出的优秀经验尽快推广到更多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5).

[2]胡正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8).

[3]李媛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08).

[4]毛素芝.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审视、理性思考与应然出路[J] .教育与职业, 2019(03).

[5]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论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05) .

[6]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03).

[7]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EB/OL].https://www.tech.net.cn/column_rcpy/index.aspx.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Yuanyuan

(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130022,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four aspec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local governments, and society, and obtains the experience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finds out the improvement, so as to buil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line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provi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valuation system

[责任编辑:黄可心]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