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探寻言语表达的奥妙

2020-06-22 13:05李波波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选词景物语境

李波波

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走进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和梳理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探究语言表达的奥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走进课文,尝试探究课文中的词句,透过这些词句掌握言语表达的方法,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多维观察,立体展现

不少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表达的时候常常只能从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多维地观察事物,也不能立体化地呈现各种事物的客观形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要以课文作为范本,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而后要尝试自主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然后用立体化、多维化的手法将事物展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立体化表达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作者所写的仅仅只是秋天的雨吗?作者写的其实是什么?”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写了雨,实际上写的是秋天的各种景物。”此后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作者只是从一个角度入手写秋天吗?还是从很多其他的角度入手写作呢?”学生认为:“作者一开始的时候写了秋天的温度,此后写了秋天的色彩,然后又写了秋天的气味,写了秋天小动物们的变化。这样就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能很好地展现秋天的景物特点。”“你觉得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发现:“这样写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让人觉得不单调。”此后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写作的时候要怎样借鉴这样的写法:“若要你写一个季节的话,你会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写作呢?”

现实生活中各个事物都不是平面的,都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运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入手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怎样全面地了解事物,并用文字描绘出事物最真实的面貌。

二、前后联系,放飞想象

不少学生在描述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寥寥数笔,语言能力较为匮乏,在一段文字中常常用机械化的词语重复描写,久而久之就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境地中。这是因为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不懂得将前后描写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描写。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分析课文,看看课文怎样运用联想将前后各种不同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而生动地展开描写。

学习二年级上册第10课《日月潭》的时候,鼓励学生思考:“作者在写日月潭的时候,用怎样的词语描写其景物呢?为何有的时候景物很清晰,有的时候又很模糊呢?同样是写模糊,用词是否一样呢?”学生发现:“作者分别用了‘隐隐约约、濛濛、朦胧等词语来展现日月潭。作者先写了景物模糊,然后又写了清晰,最后又写了模糊?”“景物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学生认为:“这和时间有关,清晨的时候有雾,所以模糊,中午太阳高照,所以清楚,下雨的时候又变得模糊了。”学生发现虽然作者写的是同一个地方的景物,但是却用不同的时间词建立了前后的关系,并选择不同的词语描写了相似的景物。此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若要你尝试描写同一个地方在不同时间的景物变化,你是否能找到它们的联系点呢?”

观察是对于客观现实事物的感知,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人看到的事物大致上是相同的,但是若能结合想象展开写作,所写的内容就会变得千姿百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并将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进行虚实相结合的写作,这样就能写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三、契合语境,详略得当

不少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难以取舍的状态,学生手头上有若干素材可供写作,但是却不知道怎样设计详略,怎样取舍。针对这种问题,要鼓励学生基于课文进行分析,看看作者怎样选择素材,若能扣紧语境进行分析,就能发现作者所选择的都是特定环境中最容易引起人注意的事物,这样就促使学生掌握了设计详略的方法,学会选择最契合语境的材料。

学习二年级上册第9课《黄山奇石》时,鼓励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进行思考,探究作者怎样选择材料。“在黄山必然有很多不同的奇石,可是作者却偏偏挑选了这几块石头进行描写,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哪些石头是作者详细描写的呢?哪些又是略写的呢?”学生提出:“作者所描写的石头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动物,又有的像人,作者选择了不同象形特点的石头进行描写。而略写的部分,比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猴子观海一样,都是动物主题的,仙女弹琴和仙人指路一样都是人物主题的,若是再写的话,就重复了,所以作者选择略写。”“那么金鸡叫天都呢?不是和猴子观海重复了吗?作者为何要写呢?”“因为这是很著名的,所以作者要详写”。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将文章的构思为范例,引导学生展开概括总结,思考作者怎样设计详略。此后再展开自主写作,学生就会思考该材料是否是语境中必须要写的内容,学生会自主删除掉其中不重要的内容,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四、聚焦细节,推敲斟酌

要想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就要关注语言的细节部分,推敲词句的表达方式。不少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会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在选词方面显得比较呆板,没有选择最适合的词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尝试思考作者怎样选择合适的用词,是否体现出了语言的丰富性,是否让词句显得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此后学生就能积累写作经验,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会尝试推敲斟酌,展开模仿实践活动。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形容颜色的词语,对于树林来说,‘绿色是最常见的颜色,作者又是怎样选词的呢?”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多元化:“在写到春天的树叶的时候,用的是‘长出嫩绿的叶子;在写到秋天的叶子,用的是‘松柏显得更苍翠了这样的句子。”“那么作者为何要这样选词呢?”学生认为:“春天叶子剛刚长出来,所以很嫩,用‘嫩绿很合适。人们常常用苍松翠柏形容松柏,而且‘苍翠能展现出松柏傲立严寒的姿态。”学生认识到作者选词比较多样化,语言较为丰富,此后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写作时怎样斟酌字词。

在鼓励学生进行细节模仿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尝试选择合适的用词,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展开讨论活动。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探讨,说说谁的选词最为准确,最为形象,探究哪些词语不仅能形象化地展现事物的特点,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在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时候,要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作品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仿写,尝试思考怎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学生就能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能力,懂得怎样将获得的语言素材整合成有结构的系统,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221004)

猜你喜欢
选词景物语境
选词写故事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读一读,选词填空
跟踪导练(三)2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