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三件事情

2020-06-27 14:06陈金明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9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陈金明

摘要:习作教学应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习作成为学生真情自然流露的管道。教师应助力学生练就寻找素材的慧眼,多写、多评。同时,还要交给学生提升习作水平的钥匙,目标定位要准确,方法指导要具体,注重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近日,借工作室平台,笔者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这次上课,让我更加明白了习作指导课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如何在常态教学中让习作指导课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务实、高效。笔者以为,生活化作文教学需要解决三件事。

一、激发学生的表达的欲望

“我手写我心”,写作是为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三种路径。

(一)让习作常态化

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可以从一句话开始写起,一点一点增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写作实践中明白,写作不是为了取悦他人,也不是为了获得高分,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情感多一条输出的管道,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在文字中定格。学生在一次次的写作实践中慢慢体会到有文字相伴生活的快乐,明白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习作评价情感化

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主要应看它是不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再看其表达是否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例如一次语文测试,试卷上最后一题习作是让孩子写一封信。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给奶奶写了一封信,虽然字不算工整,还夹杂着一些错别字,但文从字顺,对奶奶的爱溢满试卷,很是感人。正如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中那位化妆师的话: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我们要让孩子慢慢明白,好的习作一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好词好句的堆砌,更不是无病呻吟。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书写自己的世界。

(三)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在学生习作中,我们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词语的准确使用、一个修辞的灵活运用、文章结构的精巧安排都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落脚点。我们班有一名学生,每次考试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都会完成得很好,但习作总是草草了事。老师批评过、说教过,但效果都不佳。后来我尝试改变策略,每次习作都努力寻找他文章中的亮点,进行鼓励。我慢慢发现他习作的兴趣变浓了,习作的字数也渐渐变多了,更可喜的是,他还会经常主动和我交流,询问如何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好。后来六年级毕业考试,他的作文居然得了满分,这也许就是激励的作用。我们作为老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练就发现好素材的慧眼

如何让学生练就一双发现好素材的眼睛?笔者以为,有两种途径。

(一)多写

多写,学生就会像猎人一样主动地从生活中猎取素材,他们会在一次次的观察、取材、构思中,在一次次的写作实践中,慢慢变成生活中的留心人。他们会发现,四季的更替、景物的变化可以入文,班级开展的活动可以入文,上学路上的见闻可以入文,就连自己心情的变化也可以入文……渐渐的,学生的眼睛就会变得敏锐,心就会变得柔软,他们会蓦然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的素材库,就是习作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多评

在一次次的师生交流评讲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志趣相投、互通有无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写作实践中的体会,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寻找素材、如何让生活中的小事在笔下生花的。这样的交流分享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个与文字相伴的教师。何捷在《一节好课背后的秘密》中曾说:读与写的习惯就是一节课要获得成功的隐形支柱。这一说法一点不为过。在《学写童话》一课上,学生讲到一篇童话,我能和他聊;说起一个作家,我能做出回应;谈到某个细节,我能表达观点。他们哪里知道这些都源于我小时候的读写经历,回应他们就像唠家常,课堂的应对成了囊中取物,教师就显得轻松自在。况且,有共同的话题,能很快被学生接受,师生成为朋友,互相信任。当然,讲评的方式也可以形式多样,可以是常规的习作讲评指导课,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让孩子展示的机会更多,让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让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更多,让全班师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并充分发挥每一个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作用。

三、交给学生提升习作水平的钥匙

如何写好文章,是我们目前习作指导课关注的重点,很多教师在指导课上会讲授很多写好文章的方法。但指导时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

比如写人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但人教版语文教材总共安排了五次关于写人的习作。三年级上册安排的是“我的自画像”,三年级下册要求“为别人画一张像”;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是“写写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五年级上册要求写一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五年级下册要求写一位自己心里喜欢或崇拜的人;六年级上册则要求写家乡的名人。都是写一个人,但要求不同,从学习人物描写到运用人物描写,从写清楚、写具体到写出人物特点和形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写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具體到某一次习作指导时一定要定位准确,不贪多、不求全,慎重选取一个训练点,顺势而导,让学生有所获 。

(二)方法指导要具体

文章如何写得具体、生动?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一定要落实在操作层面,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方法的运用,体会到方法运用的妙处,体会到方法运用要注意的地方,而不是灌输一些诸如“写具体、写生动”等概念化的词语。

(三)注重修改

人们常说好文章是不断改出来的,词语的推敲,修辞的使用,句子的搭配,情节的设置,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这些都需要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日臻完善。在修改中,要注重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自我修改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指导学生一些修改的方法。比如:文章写好后,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丢字多字的地方、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表意不明确的地方、重复啰唆的地方,有可能还会发现篇章结构不妥当的地方。放开声音反复朗读是我们修改文章的好方法。另外,写完文章后,还可以做“冷”处理:先把写好的文章放置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可能会读其他的书,会学习到新的文章,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这时,再把文章拿出来修改,你就会发现以前不曾发现的问题。相互修改中,给学生提供修改的标准,让学生在修改别人习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