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06-27 14:15陈婷王燕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审美语文教学

陈婷 王燕

摘  要:语文是门充满美的魅力学科,课文中几乎每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式。但长期以来,美育一直受到冷落。本文旨在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科学设计语文学习活动,渴望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素有“白话美文”的美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学习这类散文有助于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发掘美的价值,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名文,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下的月色构成了一幅飘渺、朦胧、清幽的画面。我认为教学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特征、鉴赏意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上。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探究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把握两个关键问题:作者心里为什么不宁静?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第一个问题,作者心里不宁静的原因,在文中没有明确说明。各大学术专家众说纷纭,而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解读不宜过深,只要是能够启发学生了解朱自清当时的生活境遇与情感状态就可以了。

二、探究美的意蕴,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一)品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读懂作者的情感需要从“景语”出发,即散文中作者所刻画的意象。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涵咏和品味课文第四和第五、六自然段,挑出自己做喜欢的一处,反复诵读,从品读中感受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围绕“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缕缕清香”“薄薄的轻雾”等意象,想象在夜晚的背景之下,眼前出现的朦胧、静谧、清朗的荷塘月色图。尝试着通过对语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把握,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在诵读时,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声调与节奏,在阅读课文第4-6段时,宜以轻快、舒缓的节奏为主。

(二)悟心境

如此美妙、恍如仙境的荷塘月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如何的?或许可以从文中“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感受出作者身处荷塘的喜悦与享受。然而,第6段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失落、怅惘的心境似乎又是前面的景物描写相矛盾。明明享受了如此美景,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伤?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或许这需要我们在关注写景以外的其他内容,写景之举并非其全部,景语之外才有其真意。

当我们回顾课文第1-3段時,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主问题进行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在月圆之夜去探寻荷塘?

(1)月圆之夜和普通的夜晚有何不同?

(2)为何晚上去荷塘,而不是白天?

2.作者的心中为什么不宁静?课文中有没有明确说出来?

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作者蕴藉的情感,需要学生能够立足文本,尝试着从语言中揣摩出作者心中的不宁静。比如抓住第2段中的一些语句,进行质疑。

(1)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背着手踱步”透露出什么?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好像”一词可否删去?

(3)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自己?“另一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4)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又或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5)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一定”一词可看出什么?

通过对这两个主要问题的探究,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知道作者游览荷塘的心境:不平静的同时渴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或者说荷塘是作者心灵和精神的寄托。

(三)寻寄托

作者渴望通过游览荷塘摆脱内心的不宁静,然而“宁静”的荷塘并未能排除内心的哀愁与苦闷,“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任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因此他继续浮想联翩——想起采莲的事情。作者引用了《采莲赋》《西洲曲》这两首词,有其深刻的意蕴。探究其意蕴,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在这个活动环节,我认为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主问题。

1.这两首词写的什么内容?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共鸣?

2.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

(1)仅仅因为思乡吗?(PPT补充导入作者在江南的相关经历、朱自清在为俞平伯《燕知草》所作的序《一封信》以及同时期写作的小诗《我的南方》),通过补充的材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身处烦忧,而忆往怀旧的朱自清。惦着江南的情感是丰富的:有对江南风景的怀想,或者还有对亲友的挂念,对曾经有过的宁静生活的回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并非因想起采莲的事而消除,反而更加浓厚和沉重了。

(2)江南这个传统的意象在古代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洋溢着自由的诗情,成为中国文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所以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不宁静时,往往会寻求精神的解脱。不管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还是想象中的江南采莲习俗,都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精神家园的追求。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意象、意境的美,更重要是作者透过美的形态传达出的美的意蕴:那种渴望摆脱不宁静继而寄托精神家园的诗意的栖居,这样的美透露着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伤,正如淡淡的月光,幽幽的荷香,渺茫的歌声……

三、结束语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语言清新隽永、朴实无华,意境优美,情感真切感人。学习与鉴赏散文无疑会使学生产生美的体验。然而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美,进而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或许需要教师精心地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创造美,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J].中华读书报1999.

[2]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J].北京出版社,1983.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G].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审美语文教学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