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

2020-06-27 14:09高姗
关键词:问题链思维品质

高姗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和表达。按思维层次划分,可将问题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这三类问题按一定逻辑进行组合,形式上构成问题链。问题链可细分为递进式问题链、诊断性问题链、迁移性问题链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要求,以及教学时间安排等因素来加以选择和平衡。

关键词:思维品质 展示型问题 参阅型问题 评估型问题 问题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并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引导学生从语篇中获取信息、解构框架,开展不同层次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发展思维品质的目标。然而,由于教师缺乏对文本解读的意识或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缺乏主题探索意识,简单地将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探索理解为对事实性内容的归纳;过于关注事实性内容,阅读理解活动层次低,阅读过程程式化;学生体验感不足,缺乏情感参与的深度。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妨采取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通过富有层次的问题链设计,在现有知识和文本间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和表达。

一、问题类型及问题链

根据布卢姆“记忆(remember)、理解(under-stand)、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创造(create)”的认知过程维度目标分类体系,问题设计也应该呈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的特征。将问题按思维层次划分,可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

展示型问题通常包含what,who,when,where等提问关键词,旨在让学生快速捕捉事实性信息,抓住文本的主体,实现对文本的浅层理解。展示型问题通常以导入话题为目的,引导学生初识目标语言,浅层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文本主要信息和篇章结构。常见的展示型问题有“What does the word…mean?”“What happened…?”等。展示型问题常运用于熟悉文本类活动,如描写、说明有关信息点之间的简单联系,了解读前、读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等。

参阅型问题通常包含how,why等提问关键词,旨在引导学生基于文本信息,推断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文本的内涵意义,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参阅型问题需要学生以文本为思考的起点,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理清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观点与事实。常见的参阅型问题有“How do you know that?”“Why is the text titled…?”等。参阅型问题常应用于深化理解类活动,如对语篇进行个性化的解释或对文本内容做出回应,推断作者的意图,或在相似的情境中运用文本内容探讨和解决问题,抑或解构文本,分析、对比文本内容与新情境的联系。

评估型问题在提问形式上更为丰富,是展示型问题和参阅型问题的延续,体现了思维的综合性、评判性和创新性。评估型问题通常会引导学生在内化文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认知经验,以审辨式思维来思考,综合运用语言发表主观性的评价,进一步探寻文本的主题意义和作者的观点,如“What do you think of…?”“If you were…,what would you do…?”等。评估型问题常运用于评判推断类活动和建构创造类活动,聚焦文本重构、思想借鉴、观点形成和创新表达等。

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三个类型的问题按一定的逻辑进行组合,从形式上构成链式的布局,称为问题链。问题链的特点在于问问相扣、层层递进,因而,可以在原有信息和新生信息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文本深处。问题链可细分为递进式问题链、诊断性问题链和迁移性问题链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要求,以及教学时间安排等因素来加以选择和平衡。

二、问题链设计的教学实践

笔者结合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实践,阐释如何设计问题链。

(一)递进式问题链设计

1.文本分析。

如Unit 8 Reading板块的Poems about pets,文本以青少年的口吻,用两首诗歌描写了常见的宠物——狗和金鱼。其中,My dog一诗,叙述了宠物狗的生活习性,并透露出“我”和狗的亲密关系。

由于诗歌短小、精悍,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容易存在以下弊端:(1)问题涉及的内容过于琐碎,缺乏对诗歌整体性的把握;(2)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影响对主题意义的整体把握;(3)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梯度,学生难以形成链式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对诗歌的主题意义有完整的、逻辑清晰的把握,才能设计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2.问题链设计。

第一层次为“展示型问题十参阅型问题”:

问题1:What does the dog like and dislike?

問题2: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his dog is the cleverest animal of all?

第二层次为“参阅型问题十评估型问题”:

问题3:Do you think the writer loves his dog? Why?

问题4:Do you love this dog? Why?

3.问题链分析。

对于问题1,学生只需快速阅读小诗的前半部分,即可找到事实性信息作答。这个展示型问题的思维层次较低,但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能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制。问题2涉及对原因的探索,文本中虽有答案,但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联想,理清文本内容和答案之间的关系,加以归纳才能回答。这一参阅型问题的思维层次稍有提升,是对文本内在逻辑的强化和指引。问题3需要呈现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提取信息之后,还需要投入高质量的思维,对信息整合和补充,才能回答这一问题。这一过程还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有逻辑、有主题的表达,体现了提问的生成性和启发性。问题4为评估型问题,当学生阅读完小诗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和评判性,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要求言之成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对语篇的整体把握和建构,对文本语言有了应用与创新,思维的思辨性和创新性都得到了发展。

(二)诊断性问题链设计

1.文本分析。

如Unit 6 Reading板块的Down the rabbit hole,文本节选自小说人Alice in Wonderland,讲述了Alice在白兔的指引下掉入洞中,通过一扇小门进入花园的过程。

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1)故事型文本的时态(多为过去式)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应用;(2)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戏剧变化,人物的心理活动等;(3)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所运用的对白、修辞手法等。当然,对于节选文本的赏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在适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可以有所侧重。本设计着重通过赏析“反复(repeat)”这一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和运用语言之美。

2.问题链设计。

第一层次为参阅型问题:

问题1: Was the hole very deep? How do you know?

问题2:Why did the writer repeat the word “down”three times?

第二层次为评估型问题:

问题3:Can we delete two of them? Why?

问题4: Can you use this rhetorical device to make a new sentence?

3.问题链分析。

课文节选的小说片段中,作者用“Down,down,down”来描述Alice下落到洞中这一漫长的过程。文本语言精练,学生对于语意的理解没有难度,但需要从这种“重复”中体会到作者表达之意,以及语言的精妙之处。因此,在赏析中,“反复(repeat)”的修辞手法,是值得学生关注和学习的。第一层次的两个问题旨在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Down,down,down”的修辞上,促使学生理解这句话在语篇中表达的含义,并用语言重构意义。第二层次的两个问题旨在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对这一修辞的作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评判,并在实际运用中加以诠释。从问题链设计的功能来看,四个问题层层递进,体现了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的变化过程;而且问题都忠于对文本的理解,目标都指向语篇中修辞手法的体会和运用,鼓励学生的发散陛表达。

(三)迁移性问题链设计

1.文本分析。

如Unit 2 Reading板块的Good neighbours,文本以两个学生对话的形式展开对Good neighbours(好邻居)这一话题的讨论,话题涉及邻居善良、乐于助人的个性特征和邻里间的互动,并以实例证实邻居的这些美好品质。

在对话阅读中,文本的主题意义主要通过对话中的问题体现出来。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对话结构比较松散,但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就不难发现讨论的重点是什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定位文本对学生的触动点,充分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2.问题链设计。

第一层次为参阅型问题:

问题1: Do you think Simon's neighbours are kind and helpful?

第二层次为评估型问题:

问题2:Do you know your neighbour's name?What activities have you done together?

问题3:Do you believe neighbours can be as good as those in Simon's neighbourhood? Why?

3.問题链分析。

从对话中可以发现,体现Good neighbours主题的两个词是kind和helpful,教师将这两个词作为提问的基础,激发迁移式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基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问题1是学生思考的起点,需要学生提取相关事实性信息来佐证Simon邻居的kind和helpful,理清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区分观点和事实。问题2和问题3的思维层次较高,在统一的主题意义下,由语篇内容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必须在内化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邻居这一人物的认知经验,进行较为全面的辩证思考。

三、问题链设计需关注的问题

其一,精准研读文本是保障。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要对文本有全面的把握,理清文章的主体脉络;在设计问题时,要紧紧围绕文本的主题。问题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以语篇主旨为中心。对于展示型问题的设计,要围绕语篇中的核心信息进行检索、组织和呈现;对于参阅型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有理有据”,找到问题与语篇之间的必要联系,让每个问题都能既强化主题,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既体现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对语言的重新组织,又体现出文本本身对主旨的强化;对于评估型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考虑到主旨意义的升华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话可说的真实语境,从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还要清楚文本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基于对文本的精准解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问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还是评估型问题的提出,都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语篇的内在结构框架和逻辑关系,是链式问题形成的基础,由此构成的问题链才能显得丰满、充实。

其二,发展思维品质是目标。所有单个问题,抑或是问题链的设计都是为了启发、推动和提升思维。问题的提出从学生对语篇的阅读和思考开始,关注主题意义的理解和信息的检索、组织能力;问题的升华是对学生逻辑思维、阅读方法的培养和提升;问题的研讨为学生提供更有挑战的思维平台,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抒发,是对语篇阅读的总结性和评价性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链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搭建阶梯,促成学生自我思维的逻辑性、评判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问题链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