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脂膜炎三例误诊分析

2020-06-29 01:12姜树伟董丽凤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6期
关键词:肠系膜腹痛入院

黎 俊,姜树伟,谢 俏,董丽凤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是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导致肠系膜脂肪组织纤维增生、增厚甚至钙化,最早于1924年由Jura率先发现,后来Ogden等[1]正式命名为MP,患者常常因腹痛、腹胀等症状就诊于消化内科。由于MP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漏诊,患者常因腹部不适反复就诊。本文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误诊为其他疾病的3例MP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提高诊治水平。

1 病例资料

【例1】女,62岁。因上腹部疼痛1年,加重1个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伴胸闷、憋气、反酸、胃灼热,每次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多次就诊心内科及消化内科,考虑为心肌缺血、胃食管反流,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盐酸曲美他嗪、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1个月前上述症状较前加重,遂就诊心内科。有高血压、糖尿病、剖宫产史。查体:脉搏67/min,血压135/87 mmHg。心率67/min,心音有力,律齐;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为腹痛原因待查、冠心病。入院后查生化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抗核抗体谱示ds-DNA阳性,组蛋白抗体阳性;胸部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示脂肪肝;行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异常;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腹部CT检查示:中腹部局部腹腔脂肪间隙密度稍高,可见特征性“假包膜征”及“脂环征”,提示MP(图1a)。考虑腹痛与MP有关,因患者无肠梗阻等并发症,症状较轻,不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遂予通便治疗,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口服肠道益生菌调整肠道微生态等对症支持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避免患者精神紧张及行不必要的检查,症状逐渐缓解出院。目前仍在随访中,患者无不适。

【例2】男,57岁。因腹痛2 d入院。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中上腹明显,呈持续性胀痛,进食后加重,无反酸、胃灼热,无恶心、呕吐,大便每2日1次,为黄色不成形便。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查体:腹软,中上腹、右上腹压痛,以中上腹压痛为著,麦氏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叩诊鼓音,肠鸣音4/min。查血白细胞11.2×109/L;尿便常规未见异常;心电图及立位腹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为腹痛原因待查、消化性溃疡。入院后查心肌酶谱均在正常范围,排除心脏疾病;行胃肠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结肠憩室,排除胃肠道疾病;查血常规及血淀粉酶、脂肪酶均在正常范围,且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排除胰腺及胆道疾病;腹部CT示中腹部脂肪间隙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考虑MP(图1b)。遂诊断为MP,因患者血白细胞水平偏高,遂给予抗感染、保持大便通畅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出院。目前仍在随访中,病情未复发。

【例3】女,65岁。因排便困难1年,加重4 d入院。1年前大便干燥,为球样便,每3~4 d排大便1次,大便形状变细,伴腹胀,无脓血,间断服用番泻叶通便。4 d前停止排气、排便,伴恶心,无呕吐。既往有高血压。查体:全腹软,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麦氏点压痛阴性,腹部叩诊鼓音,肠鸣音4/min。立位腹部X线检查示腹部肠管积气、扩张,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遂入院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入院后查血尿常规、生化指标及腹部超声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抗核抗体谱示抗SSB抗体弱阳性。进一步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腹盆部CT检查示:左中腹部肠系膜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合并多发小淋巴结,考虑MP(图1c)。遂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同时给予聚乙二醇缓泻通便、四磨汤等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出院。出院后嘱其保持大便通畅,随访至今无明显不适。

2 讨论

2.1临床特点 MP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男女患病比例为(2~3)∶1[2-3]。目前M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缺陷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手术、感染、创伤、肠系膜缺血缺氧亦为诱发因素[4-7]。Sabate等[3]报道52.9%(9/17)的MP患者有腹部手术史。MP临床症状不典型,包括腹痛、恶心、心悸、乏力、寒战、不明原因发热等[8-10]。MP患者腹痛程度多较轻,呈慢性反复发作的隐痛,一般可忍受,部分患者腹部触诊可扪及一边界不清的肿块。当肠腔完全闭塞导致肠梗阻时,腹痛加重,甚至可出现肠坏死及化脓性腹膜炎。本文3例均合并基础疾病,1例有剖宫产史,提示上述既往史易引发肠系膜缺血缺氧,进而发生MP。本文2例女性抗核抗体谱阳性,提示该病与自身免疫功能有一定关系。MP主要症状为腹痛、排便困难、腹胀,腹痛症状较轻,且无腹膜炎、肠梗阻表现,病程长短不一;内镜下可表现为肠腔狭窄,呈外压性改变[11];CT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典型病例可直接确诊而无需病理检查。MP的相关诊断标准[12]为小肠系膜密度增高,包含不均匀脂肪组织且高于腹膜后脂肪密度,界限清楚,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可挤压邻近肠袢,需排除肠道及腹膜后肿瘤与感染性疾病,典型表现是肠系膜根部脂肪密度增高,形成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肿块。

图1 肠系膜脂膜炎腹部CT检查

1a.女,62岁,可见肠系膜密度增高,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有明显界限,有假包膜形成(箭头所示),肠系膜血管周围见“脂环征”(箭头所示);1b.男,57岁,肠系膜脂肪密度“云絮样”增高,可见边界清晰、密度不均的脂肪肿块向两侧延伸至小肠及结肠,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肠系膜根部有肠系膜血管包绕其中,可见“假包膜征”(箭头所示);1c.女,65岁,左中腹部肠系膜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箭头所示),合并多发小淋巴结(箭头所示)

“脂环征”是病灶周围有正常脂肪组织包绕,CT表现为环状低密度影。“假包膜征”是指病灶周围出现厚2~8 mm的软组织密度带,是病变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线。“脂环征”和“假包膜征”是诊断MP的特异性CT征象[4,13]。Daskalogiannaki等[14]阅览7620例腹部CT,根据典型影像学征象诊断为MP 49例(0.6%)。本文3例均经腹部CT确诊。MP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具有自限性,若患者无明显症状,可观察随访[15-16]。对于MP症状较重者可予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沙利度胺等[15],如出现严重肠梗阻症状,则需手术治疗[17-18]。程相阵等[19]认为大部分MP患者预后良好,应避免过度的有创性检查和治疗。本文2例病史较长,由于长时间未确诊,精神紧张而加重症状,因此,当腹部CT明确诊断后,医师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告知患者该病预后良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同时给予通便、调整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且随访发现症状无复发或加重。

2.2鉴别诊断 MP症状不典型,出现慢性腹痛时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冠心病等。本文例1反复就诊于心内科及消化内科,口服改善心肌供血及抑酸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行一系列相关检查后仍未能查出病因,造成患者精神紧张;例2为急性腹痛、既往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的男性患者,需要排除消化性溃疡、急性心肌梗死、胆石症、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肾结石、带状疱疹等疾病,亦需完善心电图、心肌酶谱、腹部超声、胃肠镜等相关检查,同时当腹部CT发现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时,还需要与肠系膜水肿、感染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等相鉴别[20]。肠系膜水肿多继发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等疾病,表现为弥漫性肠系膜密度增高;感染性疾病常继发于胰腺炎、阑尾炎等;肿瘤性疾病往往有原发病灶,出现腹腔积液、转移瘤等症状。本文3例均完善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腹部CT等检查,排除了上述疾病,确诊为MP。

2.3误诊原因分析 MP为临床少见病,发病率低,医师认识不足易误漏诊,加之症状不典型,可误诊为功能性腹痛或其他疾病。为了明确病因,患者往往会多次行胃肠镜、腹部CT等检查,造成精神过度紧张。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往往只注意到了多发病及常见的发病部位,对于肠系膜病变关注较少,忽略了肠系膜异常。通过总结发现,对于腹痛、腹胀、排便不畅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的有腹部手术史的老年患者,要考虑到MP可能,仔细观察腹部CT的肠系膜根部脂肪密度,查看有无“脂环征”或“假包膜征”等特征性改变,避免误漏诊,亦避免过度的有创性检查和治疗,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

2.4防范误诊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医师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常规检查,在阅片时不仅要观察心、肺、肝等重要脏器,还要注意观察肠系膜及血管等,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同时要与患者多沟通,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减少患者对疾病的过度担忧,以缓解患者症状。

综上,MP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以腹痛、腹胀为首发表现,CT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临床应加强对MP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避免过度检查。

猜你喜欢
肠系膜腹痛入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现代膜解剖理论及其在左半结肠手术中的应用*
请收下这份腹痛指南!!!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针药并用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56例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
治好了30年的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