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解决学生营养问题

2020-07-01 11:10刘寒雁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餐食学生家长膳食

刘寒雁

前段时间,因解答新冠肺炎疫情问题而为公众所熟知的张文宏教授,又因疫情期间孩子“早餐不能喝粥”的言论而引发广泛热议。在公众关于“牛奶、鸡蛋”与“白粥、面条”哪种早餐更“爱国”的争议中,张教授“科学问题,科学解决”的答复,令公众对于营养餐食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而言,其设计初衷是不断提高学生餐食营养水平以及学生体质达标水平,始终关注的是膳食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非餐食内容和配餐方式是否“崇洋媚外”。实践证明,无论地方性饮食习惯、学生身体适应能力,还是产业供给不足、配餐运输条件有限等原因,都不应成为阻挠餐食“营养”的壁垒,与学生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合理餐食搭配、正确饮食行为等,才是应该关切的焦点。

国务院于2019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2019年云南省第7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结果显示,边远贫困地区学生身体素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和饮食行为习惯改进不大,要实现2030年与全国学生同步达标的健康行动要求,“计划”亟待加强。笔者认为,只有政府、家长和社会三方合力,才能共同解决“改善”不充分、“达标”有差距等现实问题。

第一,政府部门要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计划”实施至今,主要存在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水平不一致、学校食堂工勤人员队伍建设与“计划”推进要求不匹配、配餐供餐模式与营养膳食结构需求不符合等问题。笔者建议:一是建立与物价水平相一致的动态补助标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经费“不缩水”、补助“有保障”;二是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共享员工”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框架,创新建立食堂工勤人员统筹配置、统一培训、共享使用的劳务派遣新模式,统筹解决保洁、护林等扶贫公益岗位与食堂工勤人员季节性就业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计划”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适时测算餐食成本、分析食品价格波动情况、监测学生餐食消耗水平、提供膳食营养指导、强化营养改善绩效评价,实现资源统筹、经费预算、配送管理、营养健康水平监测评估等多项管理目标。

第二,学生家长要履行好抚养教导义务。“计划”实施以来,出现了家长餐费支付的“挤出效应”、营养膳食供给的逃避心态、膳食行为教导的惰性失职等现象。笔者建议: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纠正学生家长关于“政府补助已涵盖学生在校餐食费用、家长不用再承担”的错误认知,促使有经济能力的家长主动承担必要的餐食费用;二是强化控辍保学措施,扭转学生家长(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家长)“送子入校只为餐”的错误认知,针对农村建档立卡户和城镇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子女建立相应的在校餐食补助政策,确保学生不因部分餐食费用自理而流失;三是加强新闻报道和信息推送,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营养餐食对于疫情防控的典型案例为引导,改变学生家长“只管孩子吃饱、不管孩子吃好”的错误认知,摒弃部分地区不吃早餐的陋习,提升营养知识水平,形成良好饮食行为。

第三,社会各界要履行好支持协助责任。“计划”的持续深入实施,需要企业的责任担当、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深度参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入。笔者建议:一是推广“中央厨房+餐饮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公益性配餐送餐服务,以营养早餐为重点,以蛋奶为主材,规模化实现成本控制,确保学生膳食的营养配置和多样化配置;二是构建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体系,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指数与地方政府教育职责对接的绩效评价办法,确保203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60%以上;三是拓展经费来源渠道,综合利用政府集采平台和多元化社会资源,以项目倾斜、税费优惠、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导社会公益性资金进入,确保供餐品质和食品安全。

(作者系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餐食学生家长膳食
哪些食物让人越吃越瘦
飞机餐调整,票价应联动响应
带“筋”的食物才含膳食纤维吗
膳食纤维不是越粗越好
人兽表演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
世界银行:可持续的学校餐食计划要避免“一刀切”
北京市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测一测,怎么吃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