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下产业升级多维制约因素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2020-07-04 02:54何立华李国良陈晓平常泽钰
河南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制约山东省

何立华, 李国良, 余 磊, 陈晓平, 常泽钰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2.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北京 100083)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山东省率先实施了“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工程,有效地强化与保障了经济文化建设. 结合地理区位优势与传统人口红利,山东省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一、二、三产业比例已达到6.5∶44∶49.5,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 但在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及新兴经济体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内人口红利等比较优势弱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的双重挑战下,山东省暴露出第二产业比重突出的经济发展断档问题,因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刻不容缓[1].

新旧动能转换是转型升级的重要表征,而产业转型升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构性支撑. 为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瓶颈,国内外学者对制约因素展开了大量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许多学者从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形成的“路径依赖”及“比较优势陷阱”等方面研究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通过产业政策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2-5]. 在落后产业有序退出的同时,积极引导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实现不同产业的阶梯性调整与升级[6-8]. 除外,也有学者基于创新、企业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产业发展路径及新旧动能转换机制[9-11],其中周茂等[12]、郭凯明等[13]分别从进口效应、投资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等展开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理论研究框架下,学者们针对不同驱动因素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学者有基于技术选择系数测算发现了技术模仿、引进和创新都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14-15]. 在此基础上,林春艳等[16]建立的Durbin模型得到技术创新和引进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模仿创新有利于高级化的结果. 也有学者量化了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的促进作用[17-19]. 进一步分析中,部分学者发现产业政策体系以非线性特征驱动着产业转型升级[20-21],邢斐等[22]通过博弈分析发现,产业政策有助于实现进出口贸易和质量增长的均衡,但王昀等[23]利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得出了政策并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反的结论.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金融市场中产融结合、绿色信贷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且存在一定区域性差异[24-25]. 在其他层面,部分学者采用门限检验模型论证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和门槛效应[26-28],以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社会需求、流通等因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29-31]. 随着影响因素的多样化,学者们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耦合性以及联动效应,扩展了研究框架[32-35].

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学者研究了不同区域下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徐孝新等[36]构建三期生产选择模型,分析了东中西部生产力禀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和遏制作用;徐银良[37]运用扩展的数据包络模型评价了东中西部创新驱动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绩效水平;Pan等[38]以深圳龙井工业区为例,研究了产业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效应;另外,部分学者还针对长三角地区的转型升级路径及制约因素展开了研究[39-41].

综上所述,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更多集中在路径机制和技术创新升级、产业政策调整、市场投资刺激、需求流通拉动等单维因素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驱动性分析,缺乏对产业发展多维制约因素的整体考量,以及实证层面产业转型升级和多维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 本文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产业转型升级的多维制约因素,结合1988—2017年《山东统计年鉴》中产业升级的指标数据,在实证层面回归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与多维制约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山东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目标提出客观的政策建议.

1 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识别

产业具有多样性、交叉性的特点,相互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等复杂关系,所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很多,且各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又不同.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市场、政府、社会及科技4个制约因素.

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通过不同方式制约产业发展(图1).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于政治、经济和服务职能宏观调控社会、市场及科技等方面,从而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市场能够优化组合产业内资源配置,引导协调产业间资源流动,通过市场研发延伸产业价值链,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社会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并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因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发展又能提高社会供需水平;科技创新通过技术变革改善社会供需结构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支撑保障产业升级.

另外,多维制约因素之间环环相扣,交互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与市场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政府通过方针政策引导管理市场、刺激推动科技创新、满足社会服务需求,而市场、科技及社会发展又反作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科技创新是社会供需结构的强力体现及市场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同时供需关系又能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市场以科技投入而促进科技发展;社会供需决定市场发展方向,实现产业结构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因此,政府、市场、社会和科技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图1 产业转型升级多维制约因素识别关系图Fig.1 Multi-dimensional constraints identification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2 指标构建和数据来源

2.1 指标构建

为分析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本文将市场、政府、社会和科技4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将转型升级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结合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多维角度,实证分析山东省产业升级进程中制约因素的表现特征. 基于变量的科学性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对制约因素表征指标进行选择(表1).

表1 检验变量及表征指标Tab.1 Test variables and characterization indicators

1)首先,政府对产业具有扶持引导作用,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并推动经济发展,但为了实现经济短期快速增长,政府也会支持房地产等能快速刺激经济发展却难以优化产业结构的行业. 本文参考文献[21,23],选用国有企业工人数与总工人数比值作为政府干预的表征指标. 其次,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很难对市场化程度进行测度,因此本文参考文献[26],采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山东省GDP比值、国有经济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值作为市场化程度的表征指标. 另外,社会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于产业生产发展而促进转型升级,本文参考文献[31],选用山东省进出口总额和恩格尔系数、公共运输路线长度分别作为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的表征指标. 最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础创新和成果应用协同优化产业结构,本文参考文献[37],选用山东省重要科技成果作为科技表征指标.

2)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呈现出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稳步上升,而第二产业则先升高后下降的发展趋势. 产业推演理论中指出[39],由于区域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渐向其他产业阶梯性转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是产业升级的基础表征. 因此,本文选用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占比作为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表征指标.

2.2 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和统计准确性,本文选取了1988—2017年《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省政府、市场、社会、科技及产业等指标数据,运用Eviews8.0软件依次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测度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和分析山东省产业升级与制约因素的因果关系.

3 模拟测算

3.1 平稳性检验

考虑到经济生活中非季节性时间序列数据大部分为非平稳性,为增强数据平稳性及检验的可信度,本文结合ADF单位根检验分析了对数化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表2、表3).

表2 制约因素样本数据对数化Tab.2 Logarithmic analysis of constraints sample data

表3 各变量ADF单位根检验结果Tab.3 ADF unit root test result of each variable

3.2 协整检验

根据产业制约因素原始指标的ADF检验结果,本文结合一阶差分消除了数据的非平稳性,同时所有变量的单整阶数均为1阶,满足协整检验中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大于解释变量的前提假设. 因此,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测度了产业与制约因素间的均衡关系,得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解释变量间均具备长期均衡关系的结果(表4).

表4 协整检验结果Tab.4 Results of co-integration test

3.3 Granger检验

根据山东省产业升级制约因素的平稳性与协整检验结果,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符合长期均衡假设条件. 因此,本文将结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产业比重与制约因素间的统计因果关系(表5和表6). 其中,进出口总额、公共交通、生产市场化指数及政府干预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第二产业的格兰杰原因,同时第二产业比重是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 另外,在5%置信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及公共交通是第三产业比重的格兰杰原因,同时第三产业比重是恩格尔系数的格兰杰原因.

表5 山东省第二产业比重与驱动因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Tab.5 Granger causality test between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industry and driving factors in Shandong Province

表6 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与驱动因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Tab.6 Granger causality test between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and driving factors in Shandong Province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研究结论

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了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社会和科技等多维制约因素与转型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政府干预和公共交通运输路线长度等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都具有推动作用;进出口总额和国有经济占比推动了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反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而外商直接投资又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重要科技成果与第二、第三产业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根据检验结果可得以下结论:一是山东省政府干预适当且社会供给水平较高,政府和社会因素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山东省第三产业市场化水平较高,但在第二产业中市场因素的推动效果并不显著,仍需加强市场化建设;三是科技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尚未起到预期的推动作用,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科技创新投入强度滞后于产业转型速度,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未能对产业形成有效支撑,表明在科技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基于因果关系特征,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议.

4.2 政策建议

1)夯实创新基础并保障成果转化. 基于检验发现,科技因素对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影响较小,与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传统路径有所偏差.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累积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为增强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创新强度和成果转化必须协同发展. 一方面要增强创新强度,健全产业的协调推进体系和工作机制,落实简政放权、高层次人才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支撑,强化在政策、金融和科研等多维角度的顶层支持,提升基础研发实力,瞄准产业链核心技术,有效发挥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和知识溢出,营造良性科技创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成果转化率,发挥环渤海战略优势,完善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双招双引”体系,推动科技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行区域差异性创新驱动策略,完善资本链与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对接机制,加快创新性人才及成果落地,打造山东省创新性经济增长极.

2)加强市场化建设和建立市场预警机制. 基于TOC约束理论,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总额下的市场化因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 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化建设,要重视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地位,提高对外开放强度与深度. 利用环渤海优势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鲁港澳台合作机制,促进鲁日韩自贸区与欧美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提升山东省市场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作为沿海开放经济大省,常受贸易摩擦及贸易战的影响,故应促进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建立政府和企业协调预警应对机制,减轻核心技术短板效应. 并要增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比,提高外商投资门槛,从而“倒逼”推动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制约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探讨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山东省即墨市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