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理念的融合创新研究

2020-07-04 02:38屈茜
课外语文·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阅读与社交方式的变化也影响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方式正是在新时代科学技术推动下,语文课程改革运动的产物。打破各种媒介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便于学生利用不同的媒介,从不同平台多方位整合学习资源,同时创新分享与交流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提升,最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8-0014-03

【本文著录格式】屈茜.语文教学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理念的融合创新研究[J].课外语文,2020,19(18):14-16.

在互联网+ 时代,移动网络迅速发展,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数字化阅读比例逐年上升,纸质阅读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新的阅读方式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2019年针对全民的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Kindle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热衷的有声阅读方式,持续较快增长,成为了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喜马拉雅FM等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互联网发展的洪流裹挟着所有人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和交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阅读文本的生成、传播发生巨大变化,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各种媒介之间的壁垒逐渐消散,从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阅读的内容也从纯文字逐渐转变为音、图、文并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相关理念被学界提出。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并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学生的阅读方式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及课改深入而不断演进。在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就已关注到语文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地指出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而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更明确地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贯穿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表明其正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特征

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始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同时社会生活又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巨大的助推力。与国外媒介素养教学相比,我国起步较晚,不论是在课程的设计、学生的适应程度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放在重要位置,不仅体现了高瞻远瞩的课程意识,也满足了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说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发展之应然。“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理念有三项显著的特征:

(一)从单一到多元的媒介感知

首先,“跨”指的是跨越多种媒介,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学校的教学应该打破封闭的环境,解开教科书对学生思维的捆绑,利用不同的媒介资源,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媒介体验,增强学生媒介的参与力,尝试“跨界”的信息传递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不同的媒介形式各异,带给学生的感官刺激,达到的学习效果各不相同。比如传统的书本、杂志等主要以视觉感知为主,但电视、网络则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更能吸引住学生,将不同的传播媒介有机整合到语文课堂之上,既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又可以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时代之间的联系,更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文本的效果。

(二)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其次是“阅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的“阅读”不单单指从书本上获得信息,掌握知识,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不同媒介的文本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仅局限于书面文字,而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能力。比如“喜马拉雅FM”就是一种典型的有声阅读APP,它支持在手机、PAD、电脑及车载智能终端上使用,用户可以随时通过“听”的方式阅读书籍,获取信息。

(三)借助平台,增强互动性

最后是“交流”,此处的交流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统语文课堂活动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更是学生口语表达与书写的结合。当今的高中生,可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與运用频次,远胜于十年、二十年前的高中生。在课堂之外,“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早已经是他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和交流渠道。网络使学生与信息的发出者更贴近,学生们可以熟练地在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阅读电子书、书评、影评,发表自己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表达与交流。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课堂融合建设

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理念融入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更是学生们欣然向往的学习方式。然而,新生事物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偏离目标的情况。根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特征,在其课程化的进程中,需要教师把握住以下几项准绳:

(一)创设跨媒介的学习情境

在语文课堂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强调的不单是跨媒介的文本阅读,这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跨媒介的学习体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不是跨媒介研究,不是让学生去研究各种媒介的传播原理,传播效果,而是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者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学习的方式。正如新课标中所说,要致力于“引导学生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的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现象”。而这一切都仰赖于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情境中去感知。

(二)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的文科课程,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是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中。如果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学习活动没有落到实处,那么学生就不能从文本的语言出发,深入到文本的内涵中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在开展丰富多样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实践的同时,也要借助新闻、书评、广告词等各种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能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成为空中楼阁。

(三)提高学生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此处的“交流”与传统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在传统的对话语境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身份、个性、时间等种种因素的限制,不敢于也不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借助其他的平台,就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搭建好交流的平台,非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有效地減缓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助于他们自如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享与交流能力。

(四)培养学生理解与辨析的能力

现今的高中生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这点不假,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电子产品,使用搜索引擎,看电子书,追剧,用喜马拉雅收听自己喜欢的频道。学生不缺乏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体验和经验,但是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都尚不成熟的年龄,对网络上多样的信息缺乏辨别能力,部分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高中生应当具备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素养。例如,学生在快速利用多种媒介同时进行跳跃性阅读时,要尽量避免因碎片化获取信息导致的以偏概全;在面对种类庞杂的信息时,要具备快速筛选与正确甄别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审视繁杂多样的信息,培养求真尚实的态度。

(五)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机制和课堂活动设计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科学、适切的课程评价能更好地发挥课程对学生的激励、引领作用。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改变,相应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也要随之调整。通过课后的评价,教师应当要弄清楚四个问题:学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利用媒介支架解决困难的方式、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的评价。同时还要把握住新课标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建议:“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创新建构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以来,许多一线的教师都在积极地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尝试,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

(一)多样化刺激,赋予课堂新活力

在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人们阅读纸质文本以获取信息,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青少年。但随着各种媒介的发展,更多样、更丰富、更立体的信息涌入大众的视野,书刊媒介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单一的视觉刺激往往不能让青少年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和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呈现的审美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都有着这样的特点,审美追求视觉化、价值取向个性化、经典阅读边缘化。很多一线教师也都注意到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变化,于是尝试将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纪录片等与传统的语文课堂融合,力图用多样化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给课堂新的活力。

(二)打破时空间隔,创建学习情境

在当今社会,信息实际上是在各种媒介中交叉传播,各种媒介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性,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提供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引导他们将各种信息整合利用。比如小说《边城》的教学,高中语文教材中只是截取了一部分片段,但文本中所描绘的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如课文中的一些重点意象吊脚楼、白塔、石磨、男女对歌等。通过跨媒介阅读方式,可以借助一些湘西MTV访谈、地理中国的解读、摄影家发在微信朋友圈博客里的照片和文字解读,可以从各个方面一窥湘西风俗全貌,攻克重点难点关键 ,从而破除阅读障碍。这种跨媒介的做法不仅适用于现当代小说的教学实践,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众人的一举一动,大观园里一草一木皆大有文章,但是由于节选片段的限制、原文的缺失、年代久远、场景限制,学生难以体会到其精妙所在。这时就可以通过视频片段,快速创建语文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同时,从古至今不乏专家学者对《红楼梦》的各种学术研究,教师都可以经过筛选后,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

(三)读写融合,推动深度交流

正如王宁教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解读,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有三件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整合信息、加深理解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所思所想的表达交流也十分重要。新时代为学生搭建的交流平台可谓是十分宽广,在课堂上,有以小组为单位的面对面的探究交流,更可以通过媒介平台来进行交流探讨。在课后,很多一线老师开始利用微信朋友圈,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在生活中,青少年的阅读姿态是松弛的,不像在课堂上那样正襟危坐,他们可能撑着胳膊,靠在沙发上,通过刷屏来放松、娱乐,这样的阅读能让他们永葆阅读的热情。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让他们将课堂上浅表性的、突发性的想法进一步梳理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看似漫无目的的阅读中得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不仅形式多样,并且内涵丰富。阅读的方式、内容日新月异,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只有跨越媒介的边界,找到其内在联系,进一步优化整合信息资源,更新表达交流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最终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http://news.gmw.cn/2019-04/19/content_32755779.htm,2019-04-19(9).

[2]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J].语文建设,2018(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韩玉.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5]毛刚飞.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几点思考[J].语文学习,2018(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戴晓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7).

[8]庞臻.电子媒介时代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9]卢华.跨媒介阅读和交流运用——以《边城》阅读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2).

[10]《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

[11]蔡森.“观点致胜”,创意表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读写相融[J].语文教学通讯,2019(28).

作者简介:屈茜,女,1993年生,陕西汉中人,现就读于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