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背景下我国稳就业管理对策研究

2020-07-04 02:21郭明亮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全面小康就业质量产业结构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稳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如何进行就业管理、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精准服务重点就业群体,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 全面小康;就业质量;产业结构;对策

一、决胜全面小康背景下我国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提质增效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就业管理重心由数量扩张向数量及质量双提升进行转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稳中向好,高质量就业和更加充分就业成效显著。

1、就业总量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统治下的城乡二元分割导致人口流动受限,城市经济不发达,就业市场小,就业人口总量不大,主要以隐性失业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健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变大导致各种就业与失业问题也随之而来,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将“增加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实现目标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就业优先战略以及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得就业人口不断扩大,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持续在高位运行。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就业人数由1948年的1.8亿增长至7.8亿,城镇就业人口较1949年增长了27.3倍,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56%。尤其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以来,在经济不断下行、实體经济发展困难的前提下,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仍然连续6年超过1300万,彰显出我国经济巨大的韧性和潜力。

2、就业结构趋向优化

一定的经济结构决定一定的就业结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和优化,相应的就业结构也日趋合理和优化,以匹配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2∶47.9∶23.9,属二一三产业结构类型,相应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为70.5∶17.3∶12.2,为一二三就业结构类型,与二一三产业结构类型明显不相匹配。经过40年高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升级为7.2∶40.7∶52.2,相应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为26.1∶27.6∶46.3,均为三二一结构类型。虽然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仍然偏高,但较过去相比已大幅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明显上升。在各产业内部,第二产业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人数以及第三产业中从事现代服务业人数均在不断增加,就业结构总体趋向合理、优化的方向明显。

3、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除了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指标不断改善以外,在国家就业政策正确导向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在就业环境、就业待遇、就业机会以及就业服务等很多方面也在逐步改善,体面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潮流和广泛共识。随着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企业在用工规范、工会建设、职工权益保护以及和谐劳资关系改善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企业职工参保率明显提升,劳动保护强度明显提高。同时,为确保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政府、企业及社会有关部门在职工技能培训与提升、失业人员返岗培训、失业保险保障、就业失业权益维护、就业创业渠道拓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就业环境及就业满意度大幅提高,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局面良好。

二、当前就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及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稳就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

1、稳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国际经验表明,较高经济增长往往意味着较高的就业增长。我国自2014年宣布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且受中美经贸摩擦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同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总体就业压力也较大。截止到2018年末,大陆总人口13.9亿,其中乡村人口将近5.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城镇化率则更低,未来我国仍然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城市就业压力逐步加大。而且根据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测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偏多,尤其是季节性特征更加明显。由于统计方法不科学,我国实际失业率与统计失业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由于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性以及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增加,导致我国就业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较高,就业压力加大。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总体来看,我国就业管理既面临总量压力,同时也面临结构问题,其以后者更为突出。一是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问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然偏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与之所占GDP份额不相匹配。二是三大产业、行业间就业结构存在矛盾。大量劳动力充斥在传统、落后产能之中,劳动力相对过剩,真正需要高质量劳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新”经济则相对不足。三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及比重已连续多年出现下降,受此影响,2018年我国就业人口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四是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短缺,而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相对过剩。五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不均衡。个体、私营企业数量多且吸纳就业能力强,但在享受政策红利及资源支配方面较国企相差较多。

3、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突出

收入差距带来的阶层分化以及人们就业观念转变,一些新增社会群体成为就业管理重点及难点问题。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大学扩招、就业期望以及所学专业等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800万,2019年将近834万,创近十年毕业人数新高,加之历年未就业存量,待就业人数庞大。二是城镇年轻人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统计表明,当前青年人失业率远高于中老年人失业率,且大多为长期失业,此种现象与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就业观不健康等因素密切相关。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不容忽视。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在城市出生的农二代农三代,由于缺乏就业技能无法融入城市,享受正常市民化待遇,同时又不愿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陷入两难境地。四是退役军人就业问题。随着转业复员军人增多、国企改制以及公务员制度改革,国家城镇安置能力不断减弱,退役军人就业日益引起社会重视。

三、决胜全面小康背景下加强就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2020年作为决胜全面小康之年,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201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就业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的部署。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不仅要从增加就业数量、拓寬就业渠道入手,更要从提升就业质量、完善就业环境等方面多措并举。

1、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中央明确要求,要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把稳就业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一是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促进就业创业各项举措,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各部门促进就业创业责任体系,对自主创业、扩大招工企业,在金融信贷、减税减费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在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使城乡劳动力享有同等权利和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制度。对就业困难或家庭困难人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技能免费培训、设立公益性岗位、工资支付等方面予以承担,不断建立健全公共就业制度,弥补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之不足。

2、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吸纳就业能力

经济发展是稳就业根本途径。只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人口就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增长弹性。从当前三次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来看,第一产业增长的就业增长弹性为负值,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的就业增长弹性为正值,第二产业相对较低、第三产业相对较高且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对第一产业来说,应加快其现代化进程,提高现代物质装备水平,通过土地流转、完善社会化服务使更多劳动力从一产中解放出来。对第二产业来说,应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对第三产业来说,应大力发展现代金融、通信、咨询、旅游、社区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最大程度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

3、精准服务重点就业群体,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作为重点群体,是当前稳就业、补短板,推进就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一是精准施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完善就业服务清单,加强就业指导,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集中跟踪帮扶,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见习等各种服务,让各项政策充分落地生效。二是重点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工作。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引导企业不断改善制度设计,拓展农民工职业晋升渠道,增强就业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不断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努力实现退役军人就业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陈昌刚.依法促进稳就业工作[J].人民论坛,2019(11).

[2] 钟孝江.我国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6).

【作者简介】

郭明亮(1983—)男,汉族,河南林州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全面小康就业质量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