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俯身体态”的审美蕴涵

2020-07-04 02:46熊晴怡
艺术评鉴 2020年11期
关键词:藏族

熊晴怡

摘要:我国民间舞蹈的形态和风格充分体现着民族的特色地域文化。藏族的地域文化不仅是藏民族个性的强大支柱,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发展的根基。藏族舞蹈从民间走向舞台、剧场的过程,印证着其舞蹈体态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民间行为。作为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分支,藏族舞蹈的审美情趣也应逐步走向规范化。本文以藏族舞蹈中的“俯身体态”为例,就审美范式形成的因素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藏族   舞蹈体态   审美范式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1-0062-04

民间舞蹈是充分集中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着该民族的内在涵养和灵魂。各民族将传统文化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结合,同时受宗教、风俗及其他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发展、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舞蹈。藏族舞蹈也不例外,其形态风格充分体现着藏族的特色地域文化。

藏族民间舞蹈是在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双重影响下诞生的文化产物,可归纳为民间传统(自娱性)舞蹈和寺院(宗教)舞蹈两大类。两类舞蹈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优美潇洒的翩跹舞姿和豪迈洒脱的舞蹈风格。藏族人认为,舞蹈不仅可以让人们在歌舞的喜悦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舞蹈与众神交流,得到神灵的佑护。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脱轨,藏族舞蹈中的“俯身体态”也一定与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性及地域性格息息相关。笔者曾设想:“俯身体态”在藏族舞蹈中运用的频率如此高,是否为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状态?通过在西藏山南一年的志愿服务和支教经历,笔者发现,由于高原地区强紫外线长时间的照射,即使是在劳作场景并不常见的城镇地区,人们也选择“俯身体态”来规避刺眼的强光。支教期间,笔者曾多次到农牧民学生家中开展家访活动,这也是丰富的田野采风机会。根据实地考察、多方问询、查找资料等方式收集论点,笔者将试图对藏族舞蹈俯身体态的审美蕴涵进行研究。

一、藏族舞蹈“俯身體态”的审美要点综述

藏族舞蹈以坐胯、重心向前、“一顺边”为主要造型特征,以“长袖展翅”“托举哈达”“俯身”“拧身”等为主要体态表现,舞蹈时伴随着膝关节绵延不断的颤动律,这些元素和特征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是藏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标志。

“俯身体态”即藏族舞蹈中舞者后背笔挺,上身前倾,呈“弓腰”状的动作状态。在常见的藏舞表演中,“俯身体态”是作为最具风格代表性的舞蹈语汇而存在的。无论是在活泼热烈的卓舞中,还是在细腻舒展的弦子舞中,亦或是在端庄神圣的藏戏表演中,均有体现。

藏族民间舞蹈体态多是由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劳作的形态演变而来,其中包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重影响因素。在藏文古籍中对舞蹈者的形态这样要求:“上身动作像雄狮, 四肢关节要灵巧,全身姿态要柔软,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藏族舞蹈的体态和动作均是民间生活元素的再现。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过渡到舞台表演,能够做到既不流失它的原貌特征又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是藏族舞蹈体态审美的重中之重。

本文认为“俯身体态”主要由于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劳作习惯、服饰特点和独特宗教文化的共同影响而衍生出的舞蹈体态。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劳作负担的自我协调以及虔诚的宗教信仰,当起舞时,生活化的动作会很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中,使舞蹈动作带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加之艺术性的创造,便呈现出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独特美。

二、藏族舞蹈“俯身体态”的审美蕴涵及成因

(一)藏民族的生存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藏族的传统分布地域大致与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相契合,藏族人世代生活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域,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低、全年都有充足的阳光和大量的紫外线辐射。面对这样的地理环境,藏族人民必须有应对自然的生存方式,而“俯身体态”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下便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来,身体重心向下便于在空气稀薄的环境下省力地劳作;背朝阳光避免了长时间的太阳直射;为应对寒冷的天气,藏族人民日常须穿着厚重的衣物,重量压迫所致也彰显了俯身体态的便利性,由此,笔者认为,俯身体态是藏族先辈们为顺应高原地理环境而做出的自然选择。

2.生产劳动方式

藏族人民生活的高原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该地区特殊的生产劳作模式,众所周知,藏区传统的生产劳动方式主要是高原畜牧业。在赶羊群、挤牛奶、薅羊毛这类劳动中藏族人民必须为了迎合牛羊的高度而俯下身去,这要求舞蹈创作者将这一生活化的语汇搬上舞台时,不能脱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体态。又如,藏族妇女为了腾出双手来劳作,会将年幼的孩子背在身上,为尽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在母亲背上的舒适度,母亲往往是保持后背笔挺地向前倾斜身体。我们在观看或演绎藏族妇女这个角色的时候,便有所体会,明白此时的“俯身体态”是受生产劳动方式影响的,藏族舞蹈动作中的“俯身体态”冠上角色的情感,便会使得舞蹈体态呈现出愈发鲜明的生活特征,而这样的生活特征正是形成民族舞蹈文化风格的基础,也是审美的价值所在。

3.民族服饰

受高原气候影响,藏族人民生活中以穿氆氇或羊皮做的藏袍为主。我们常看到舞蹈表演者的后背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品,藏族女子喜爱头戴金、银、珍珠、玛瑙等珠宝做成的头饰,加之藏民族古时候属于游牧民族,贵重的物件必须随身携带,所以为了行动方便,头部承受的沉重压力向背部转移,就有了背部抻展的体态。高原温度低,气候严寒,人们经常受到大风侵袭,所以服装厚重保温是必备条件。宽而温暖的肥腰和长袖长袍是藏族服饰的显著特点,舞蹈演员在舞蹈时要想挥动长袖必须要借助腰部的力量来辅助手臂,同时考虑到舞蹈表演的情感宣泄和动作队形的发散,舞蹈表演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大动作的幅度,借助“俯身”“前倾”体态来增加手臂力量,进而挥动表演服装,同时将身体延展度做到最大,此类动作的呈现往往会使观众感觉到气势恢宏,犹如亲临高原壮阔之境。

(二)藏民族的宗教、信仰

1.藏传佛教

藏族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舞蹈中在“俯身体态”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特殊手型、手位,能让观众明显直观地看到藏族文化中的宗教符号。

藏族人敬畏自然、神灵、活佛及万物生命,这种思想意识也渐渐影响着身体的变化,山河神灵等自然物以神圣和崇高的形象,让人敬仰和膜拜,于是藏族人民对大自然表现出由心臣服的自然体态,加上生活环境的严酷性,造成了高原藏民族依赖大自然的心态。他们力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和睦共处,以取得较好的生存环境。为此,他们想象并创造出了诸多的神灵,把雪域高原变成了神灵世界,再加上后来宗教的传播和影响,为了表达内心的真实信仰,人们取悦神灵、诸佛和菩萨,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较多的宗教活动,如叩头膜拜、煨桑烧香等。这些都与人体的垂首、伏地、俯身等行为体态有关。磕长头便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宗教活动及体态呈现。因此,笔者认为,藏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较为典型的将宗教意识和舞台艺术高度融合的代表。典型性动作低首俯身颤动前行就是对佛朝拜、俯身叩头的虔诚意识在舞蹈中的具体体现。

2.动物崇拜

原始时期,生活在广阔草原上的藏族祖先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相处最多的伙伴除了同一部落的人便只剩下自然万物和牛、羊等动物了。人与动物长期相处,为了取得相对平衡和谐的生存环境,藏族先民们不自觉地熟悉了这些动物的行为习性,当人们狩猎归来,欢庆捕获时,他们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所表现的动作自然是那些深印在人们脑海里的动物形象和姿态,无意识的再现这些动物的形态逐渐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因此,模拟动物的行为也就成了藏族舞蹈最古老的表现手法之一。

藏族舞蹈中常出现雄鹰、牦牛等动物形象,而舞蹈表现者模仿雄鹰展翅的动作多是在“俯身体态”的基础上加之手部形态的变换来呈现,舒展开阔的舞蹈姿态将雄鹰的傲气和矫健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俯身蹍转”这一动作常用来表现牦牛嬉戏“咬尾巴”的情景,舞者腰部曲展带力旋转是对牦牛执拗、忠厚性格特点的准确表达;“俯身垂手”便是模仿牦牛四肢行走的神态。这些模拟动物行为的元素融入到舞蹈中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

三、“俯身体态”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藏族人民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婚丧嫁娶等,它承担了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有效地展示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中“俯身体态”的形成源于人民的基础生产生活,受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和动物崇拜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俯身体态”蕴含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俯身体态”在藏民出行、劳作、朝拜等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运用,在舞蹈中运用这一典型的生活体态,是对藏民生活情趣的提炼,是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

二是藏族人民精神的积淀。一个地区的自然属性往往会扎根于当地民族的意识形态中,甚至还会影响该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些影响的表征即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生活在寒冷海拔高地区的藏族人民,通常表现出一种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他们对待大自然总是征服欲和敬畏感并存。

三是传承优秀藏族文化的载体。藏族舞蹈对研究藏族人民独特生活习性的形成和宗教信仰有着重要意义,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体态来源于生活,加以艺术性的创造后又高于生活。这是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和民间舞蹈的精髓所在。

四是具备创建和谐社会的功能。藏族舞蹈体态舒展、热烈活泼、变化多样,充分彰显着藏族人民开朗乐观的性格,人民在參与的过程中,不仅得到身心放松,还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因此,藏族舞蹈活动具有不断促进情感交流、团结共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藏族舞蹈体态审美蕴涵的探索,笔者受益匪浅、深受启发: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应紧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族灵魂,如此才更使得民族文化得以最大程度的传承和发扬。

笔者广泛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目前对“俯身体态”还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藏族历史上农奴制度的压迫形成了藏族人因地位低下而身体保持前倾以示卑微的观点,另一种认为藏族人民性格内敛,在佛教世界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低姿态内缩性的处世态度。根据笔者的研究和思考,不赞同这两种观点。因为,藏族原生态民间舞蹈属于民众娱神娱人的自然选择,是不分你我、不分阶级属性的,“阶级压迫作用于身体体态”这样的理论不具有说服力。另外,以笔者在西藏地区生活工作一年的观察来看,生活在地域广阔的高原地区,人们多生性开朗豪爽,顽强坚韧,而内敛低姿态之说,目前没有可信的渊源。因而,笔者的观点是,藏族舞蹈中的俯身体态是在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身体表达,它融入了藏族舞蹈文化的灵魂当中,从而造就了藏族舞蹈独具特色的舞蹈形态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尕藏.论藏族民间舞蹈中“俯身体态”的成因.[J].西藏研究,2011,(03).

[2]王希华.西藏舞蹈与民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

[3]察仓.尕藏才旦.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

[4]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5]江东姜盛.藏族舞蹈“前倾”体态文化成因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6).

[6]王桂霞.谈藏族民间舞蹈风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

[7]孔西才措.浅谈藏族生态习惯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9]罗列诗.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J].艺海,2011,(05).

[10]鞠小萌.如何有效发掘藏族舞蹈中美感[J].青春岁月,2011,(22).

[11]赵尖草吉.安多藏族民间舞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2]杨英.论藏族弦子舞的美学特征[J].西藏艺术研究.2016,(01).

[13]丹增次仁.西藏舞蹈发展简史(下)[J].西藏艺术研究.2002,(04).

猜你喜欢
藏族
Yak of All Trades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扎堆
在古籍中找寻藏族建筑的文化之根
浅谈游牧经济与藏族传统社会之间的关联
为了失去
为了失去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