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20-07-04 02:49王琪瑶
现代交际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互联网+

王琪瑶

摘要: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为各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引领高校教育新风向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对网络变化更加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要接受多元价值观带来的变化;直面压力和诱惑,做到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道德统一;在享受网络资源的同时端正职业心态,建构更强的责任感;规范意识形态,做一名具有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道德 学前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013-0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教师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互联网冲击下,教师能否在岗位上严守行为规范、在社会中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秉持优良职业道德,是当下教育工作面对的主要问题[1]。

一、“互联网+”时代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

在网络的引领下,学前教育专业教法和学法越来越丰富,“翻转课堂”“OBE”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教师的任务;随着“慕课”“微课”“学习通”等软件与平台的兴起,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不再受到限制,教师责任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随时更新着最热点、最受关注的学前教育信息,也在考验着教师是否有精力关注社会、影响社会。

1.教师工作的“无边际化”

因各种网络课堂的介入,教师的工作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课堂的介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线上师生充分互动,课上能弹幕,课下可以评论点赞。教师利用教学软件及时收到教学反馈,学生在心理上接受网络课堂的同时,也会频繁与教师沟通交流。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被改变的是工作时间,由以往的课上,转变为任何时候;其次被改变的是工作量,由以往的小班教学,可能转变成全校公选课,面对成百上千的网络在线学生。教师能否热心应对每位线上线下学生的疑问,耐心答疑,是对教师职业道德首要的挑战。

2.“拿来主义”和独立研究之间的矛盾

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的便利性,会使教师在享受他人教育资源时,忘却职业道德。当下信息获取便捷,教师只要点一个按键就能获取想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如果过度参考他人的教学成果,教师自己就会丧失理解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的能力。网络上各种形式的教案、打包好的课件,会使教师缺乏对教学的深入思考。教师虽然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也会因为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而忘却教育的本质。好的教学法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入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教师一旦产生惰性,奉行“拿来主义”,就无法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那么,在独立思考和参考他人之间作出正确的取舍,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面临的考验。

3.教育观念在互联网信息冲击下或激进或迂腐

当网络事件层叠推出,互联网评议成了每个人沟通交流的主路口。一些教师面对社会现象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被舆论牵着走,无法甄别正误。当他们思想观念上产生偏差,就会把错误的观念带入课堂,潜在的也会影响学生发展。长此以往,“三全育人”难以走上正軌。

相反,一些教师由于观念固化等原因,无法快速接受来自网络的新思想,甚至不理解和不认同。虽然从个人角度来说,观念的保持是自由之事,但作为教育者,没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是有违职业道德的。迂腐、陈旧、落后的想法和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传递速度飞快的时代。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观点契合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观念固着,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不与时代脱轨。

4.职业价值观念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

网络将空间拉近、将时间缩短,高校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行业。这里的“走”并不一定指身体动作,而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于其他行业或者对于舆论身体力行的影响。比如针对学前教育方面的微博热议话题:“学前教育小学化”“幼儿园教师虐童案”“小孩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提出问题的人渴求专业解答,但在网上回答问题的人多数靠经验之谈和个人偏好,缺乏科学及合理性。这时就需要需要学前教育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引领舆论。当前,社会对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教师所影响的人群也不再只是学校里的学生、行业内的同行,而是一切想要知道问题答案,想要寻求帮助的人群。如此一来,社会需要高校教师做得更多,教师也要理解社会责任也是职业责任的一部分,并勇于承担这份责任,有目的、有系统地通过网络传播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

5.教师精力消耗严重,不足以支撑自身专业能力建设

高校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建设,也是职业道德的一部分。网络时代,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教学与科研,等等,这些无一不在消耗教师的精力。当一个人过度被外界事物干扰,就无法全身心甚至无暇顾及自身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初心仍然是搞好教学与科研,除此之外,学前教育教师还承担着师范类专业义不容辞的义务,如:师风师德建设,帮助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加进师德建设、“三全育人”,修正学生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等等。教师不仅教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而且兼顾声乐、舞蹈、钢琴、美术、幼儿园环创等实践类课程,参与评优评先,推出科研成果。“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随时面临着不进步就会被淘汰的局面,智能AI的出现也给各行各业敲响警钟。而在繁重的任务下,高校教师留给研学发展、求真求知的空间越来越小,自身专业能力不足成为其必须面对的职业道德上的重大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建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成。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上完45分钟的课,还要在不断进取的终身学习中补充新知识、吸收新观念,以构建崇高的职业精神。

1.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鼓励表彰“榜样教师”

首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需从入职那一刻开始,新教师不仅要通过专业考核,还要通过道德方面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总和,在各种价值观冲击下,教师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开展“教师职业道德”专项教育,严抓严管;同时要表彰和宣传“榜样教师”,促进其他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在校内评职、评优、升职、提拔中,对职业道德水平高、同行评价好的教师给予优待[2]。

2.教师定期参与专业实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就拿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教师需要有1年在幼儿园任职的经历。高校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校教书和搞学术研究,而是应该真正走出校门在一线岗位上锻炼自己的能力。只有在行业中实践,才能理解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定期参加专业实践的高校教师通过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使学生从中受益,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互联网+”虽然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难免会助长其惰性。对此,教师在教学准备和设计方面切勿过度依赖网络。虽网络平台众多,教学资源丰富,但“拿来”不见得一定“适合”。资料只起辅助作用,核心教学内容还是要通过教师独立思考、研究而不断完善,教师不能只想减负而不顾课堂效果,本末倒置的教学会令学生反感。只有了解学生学情,融会贯通新知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才会受益,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最佳。

3.打破固化观念,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新鲜事物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影响,也需要内在的努力与提升。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观念固化,而是要打破刻板印象,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理论学习,巩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同时,不断尝试更新理论知识和教学观念,注重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做到为人师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结语

哲学上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发展就是新事物的更替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高校教师应当正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把问题当作出发的起点,把矛盾当作能力的测验,努力发现自身问题并积极解决,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达到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以往的教师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现在的教师还要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做四有好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国家的高等教育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实现服务社会、辐射全国的高质量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1.

[2]张小枝.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3(2):148-149.

[3]樊绮.互聯网+能为教育带来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9):1.

[4]江朦朦,肖唯楚.“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33):234-238.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互联网+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