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仍需磨练道德意志

2020-07-04 03:03张忠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师德修养

张忠杰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实践中经受磨练而形成的,是完成育人大业的保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道德意志的形成,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刻苦磨练道德意志。这是一个艰苦的自我教育过程,必须不断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深刻认识磨练道德意志的重要性,并掌握磨练道德意志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教师;道德意志;师德修养

道德修养本身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其在实践中经受磨练而形成的,是完成育人大业的保证。教师道德意志的形成,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身体力行,刻苦磨练。

一、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必须深刻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强化自我意识,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是磨练道德意志的关键。

1.教师劳动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1)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教师劳动楷模性特点的要求。教师的劳动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劳动,是为人师表的劳动,因此教师必须是遵守道德的表率,是学生的楷模。这种楷模性,必然要求教师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表现在:第一,自觉认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化的影响,要牢记“师表”的要求,完善自我形象。第二,自觉认识学生的一言一行对教师有着“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在以自己的楷模形象影响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从学生身上学习高尚品德,用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楷模性不断增加新的元素。全国教育劳动模范、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总结自己教育经验时说:“我一靠科学,二靠民主。”他这里所说的“民主”,正是自己善于向学生学习的诚挚之言。第三,自觉认识教师的楷模性劳动,与全方位的“样子工程”有同等的重要性。所谓“样子工程”,即“学校像学校的样子,干部像干部的样子,教师像教师的样子,学生像学生的样子”,并以此为题开展"四个样子”建设,制定了《中小学合格教师的标准》。如果全体教师、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能把自己的“样子"放到“四个样子”之中,增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那么教师楷模性劳动必将发挥更加巨大的威力。第四,自觉认识《教师行为规范》是教师楷模性的要求,是明文规定的师德标准。每一位教师都应自觉认识,自觉遵守,切实用“规范”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第五,自觉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教师劳动的楷模性正是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全心服务和无私奉献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更加知难而进,自强不息。

(2)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教师劳动全面性特点的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全面塑造人的艰苦劳动:从教育对象看,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教育内容看,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劳动的全面性必然要求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要求教师做到:第一,自觉认识“四师工程”是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所谓"四师工程”,是从师魂、师德、师观、师能四个方面对教师素质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标准,并组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以达到这些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师魂—爱国爱党,乐岗敬业;师德—无私奉献,为人师表;师观—全面发展,和谐施教;师能—知行统一,教书育人。第二,自觉认识教师“全面性劳动”的实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负责,负责到底,让人民放心,让家长放心。第三,自觉认识教师“全面性劳动”,要求教师对未来社会、未来教育、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并按未来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3)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教师劳动自律性特点的要求,是由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执行各项具体任务时,其态度方式方法的选择总是自律自主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度自律性。要求教师做到:

第一,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让学生做什么,应首先自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应首先自问,自己愿听不愿听。这是教师自律性劳动特点的重要特征。第二,教师要真正向学生敞开诚挚的胸怀。在各项教育活动中,要经常检查自己是否选择了学生成长最为需要的态度和方式,在工作中是否知难而进,是否真正做到了呕心沥血。第三,教师自律性劳动的可贵之处(也是较难之处)在于真正使其成为自己的素质、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自觉的自我约束成为发自内心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四,教师执行工作的自律性,还要求群策群力,防止主观片面、好心做了坏事。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善于给自己寻找论据并注意倾听别人的论据,养成善于执行多数人决议的良好习惯。第五,教师劳动的自律性特点,还要求教师有高水平的独立决策能力。

2.教师地位和作用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1)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教师地位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特点的要求

第一, 教師地位的社会性,要求教师把自己同社会联系起来,这就必须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特别是研究社会学生的反映,对教师的反映,对学生和教师的希望。全国教育十杰、特级教师张再昌,在本乡镇全村屯享有很高威信,一是他在农科教结合方面,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二是他深入乡屯,了解农民之所想和技术之所求,从而做到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化、地方化,进而人才化、成果化。张再昌闻名全国的事迹,充分说明教师的社会地位已日益提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同时也越来越向教师提出新的希望和新的人才要求。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更需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切都要求教师头脑清醒、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第二,大教育观是高度的群众性的教育观,每一位教师对此都应有高度自觉的认识和行动。新形势下的育人观必须是大教育观,否则,脱离群众,离开家长,很难全面育人。成功的家长会议和家庭访问、群众调查,都证明学校教育需要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2)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教师作用长期性特点的要求

第一,教师作用的长期性,要求教师的自觉性也必须具有长期性。教小学要想中学;教一科要想多科:教当前要想未来:教校内要想校外。总之,要为学生终生着想。这种坚定的自觉性体现了教师的高素质。第二,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研究,是素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教师作用的长期性,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研究。教师要自觉研究“教育未来学”,认识未来的教育思想,未来的教育对象,以及未来教育的内容特点等,教育总在为未来培养人才,这正是教师作用长期性的实质。第三,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教育的未来着想,表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高度自觉性。许多有成就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作年限多长,自觉精神就保持多久。这种可贵的品质,焕发了教师的教育活力。优化教师队伍已在《教师法》中加以规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夙愿。

(3)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教师劳动成果验证性的要求

教师劳动的终极特点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很难立竿见影,需要经受历史的磨炼。一个教师没有十几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崇高品德是不行的。人们把教师比为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是对这种高尚师德情操的颂扬。这种育人成果的历史验证性,无时不在深情地召唤人民教师切实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结合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1)意志性启动

职业道德的养成与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形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生活习惯是自然形成的,所谓久而成习,习惯成自然;而职业道德的养成,则是自觉意志的外化过程,是自觉意志的凝结。教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又是做人的工作的职业,它的职业道德的养成,既要靠完备的他律的约束,又必须有自觉自律的内功。对教师来说,强调的是在他律影响下,更大的启动意志的力量,也就是自觉自律的内功修养。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魏书生同志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可见,意志性启动在魏书生身上体现得多么感人。

(2)慎独性启动

“慎独”是我国伦理史上一个特有的修养方法,它要求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在今天,它贵在既坚持原则,又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有无监督,都能严以律己,以高尚师德控制、调整自己,这种境界不是轻而易成,必须用高度的自学自律来磨练自己并持之以恒。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依法律己,综合运用教育。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必须有他律与自律的高度结合,既需要意志性启动,又需要有慎独性作用。

孔子最讲究慎独,他提出的“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礼”就是伦理要求,拿今天的话说就是道德规范,孔子的学生曾子甚至要“吾日三省吾身”。慎独也好,三省也好,都是孔子说的“君子求诸已。”强调的是:通过自身修养和内心自省,提高和完善自己适应与改造环境的能力,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来深化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认知自我的社会价值,要自尊、自信、自强。

(3)完善性启动

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人的最高的精神需求。所谓完善性启动,也就是遇事总要回头检查主观方面的原因,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完善性启动的主要原则不外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要时常检查自己是否富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以克服见异思迁的动摇或身处逆境的悲观,正如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如果我们把这里的“道”理解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这句话是很对的,现在的人们也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并不主张教师一定要穷,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先富起来,但是要“有道”,“道”就是合法手段,正常渠道,多劳多得。如果把“道”看做门路——一种非法手段,那就丧失了人民教师应有的人格。还是孔子说得好,“富贵,人之所欲,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处也。”其次,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坦诚地讲,教师具有的职业道德,教师们都是知道的,在不同场合也能振振有词,讲上一通,问题的关键是说的和做的是否统一,在言行关系上应遵循的原则,一是“言之必可行”说了就去做,说到做到。二是“先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做,然后再根据做的情况说,千万不要还没做就夸夸其谈。三是“讷于言而敏于行”,夸大其词,自吹自擂,都是要引以为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是为师之道。再次,要求自己文与质要统一。“质”指内在的品质,“文”指与内在品质相应的礼仪教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原意就是平均、统一的意思,这种“文质彬彬”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是对教师的特有要求,是教师的骄傲。

总之,用高标准约束自己,检查自己,并朝着高标准目标努力去做,使自己的教師人格逐日完善起来,这就是完善性启动,是师德修养高度自觉的表现。

二、磨炼道德意志是一个艰苦的自我教育过程

磨炼道德意志是一个艰苦的自我教育过程,这个自我教育过程是在坚强的意志主导下,通过反复的实践而产生高尚的师德行为,这个反复的实践过程,是艰难中的磨炼,因为高尚师德的形成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变的,所以必须经过反复的磨炼。

1.道德意志决定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但是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这中间还有一个由此达彼的关键环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形成。所谓道德意志,就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在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障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坚强精神。一个具有顽强的道德意志的人,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都能抵制各种腐蚀、引诱和压迫,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由此可见,意志在形成道德品质中的巨大作用。

还必须进一步明确,由认识到意志的过程,不是轻而易得的,必须有反复的自律自强和自我斗争的艰苦磨练,使之成为道德行为习惯,进而成为道德品质并得到巩固和不断发展。道德行为能不能最终完成,取决于道德意志的支持如何。道德意志不仅具有坚持性、自愿性,而且具有果断性,所以能使道德行为得以保持和发展。

2.磨练道德意志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道德意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必须有长期的道德实践和不断吸取新品德因素的过程。师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是艰苦的,一是因为它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政治的影响;二是因为它是动态的、发展的,需要意志力的控制和调节;三是因为它要在两种世界觀、人生观的斗争中不断端正。这三种情况的进程,需要有高强度的情感力与意志力,这就必然有时间上的长期过程和艰苦过程。如:情感上的个人与集体利益的斗争过程,意志上的反复锤炼、不断积累新品质因素的过程等等,都必然要经过内心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所以说意志的磨练是艰苦的、长期的,并在斗争中形成的。

魏书生从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首先是他有自己艰苦磨练的自我教育过程。中共盘锦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学习活动的决定指出:“向魏书生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发奋学习,抓紧一切时间,以顽强的毅力,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成为思想红、作风硬、业务精的行家里手。”他这种发奋学习,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是不平凡的。在艰苦的自我教育过程中,他把自己的历史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崇高思想渗透到育人中去,使广大学生都能分清真善美与假与恶丑。魏书生磨练意志的过程,使人们深深认识到,学习魏书生,必须首先做到在自我教育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丰富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为育人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古今中外,一切为人类科学进步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人物都有自己艰苦的自我教育过程,他们的非凡贡献都是在自己意志磨练中产生的伟大成就。

总结其实践,应有如下认识:艰苦的自我教育过程,是为追求事业理想而百折不挠自甘奉献的精神意志的充分体现;艰苦的自我教育过程,是发奋学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精神意志的充分体现;艰苦的自我教育过程,是思想道德,智能发展,德才素质不断整体优化的精神意志的充分体现。

作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他的自我教育过程都是艰苦的。因为在他的自我教育过程中,是把育已和育人紧紧合为一体的,育已是为了育人,育人又必须先正己,这就必然要增强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师德师能全面发展的内容。为取得显著成果,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实践才能达到目的。

凡事预则立,教师的自我教育更须遵循这一规律。应当按师德规范和行为标准,联系本职实际和律已育人的需要,来制订奋发向上的规划、计划,使自己有意识、有目的、有决心地前进。在自立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引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追求成功。

3.自我教育过程是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

磨练道德意志的过程,离不开道德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但人的信念是道德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对自己行为进行优劣评判的一种力量。这种内心信念就是日常所说的内心道德标准。内心道德标准不是唯心的、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在斗争中形成的对自己行为所应有的一种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秉楠.论孔子的君子人格[J].孔子研究,1989(12).

[2]张小军.高杨师德大旗 狠抓精神文明——龙山县“样子工程”结下累累硕果[J].中国民族教育,1997(04).

[3]周建成.魏书生教育观念系统初探[J].教学与管理,1997(02).

[4]陈宁.基于对偶情境的教师情绪预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09).

[5]宋潇.浅谈体育教学的育人作用[J].群文天地,2011(06).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师德修养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创新探究
做孩子的一盏灯
浅谈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
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浅谈师德修养 献身教育事业
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师德修养研究论文
浅谈年轻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新课标对数学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