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效果分析

2020-07-06 09:57方鸿满邵建丽刘玟蠲
武警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切牙种植体成功率

方鸿满,邵建丽,刘玟蠲,国 文

口腔正畸是指通过矫正装置对牙齿、颅面、颌面进行平衡与协调,进而达到治疗牙齿畸形的目的。支抗是目前口腔正畸治疗最为常用手段,支抗方法一般分为传统支抗和微型种植体支抗两种。传统支抗方式又分为口内支抗和口外支抗,但由于传统支抗的治疗方式会造成患者后牙前移或不适感,而使得口腔正畸疗效存在不确定性[1,2]。近几年,随着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治疗,而逐渐成为口腔科临床治疗的关注焦点。微型种植体支抗主要是通过将颌骨作为反作用力点,来解决支抗控制问题,防止支抗牙移位,进而达到改善口腔正畸治疗疗效的目的[3]。然而,由于微型种植体支抗临床研究时间较短,其临床疗效及价值仍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口腔正畸实施两种不同的支抗治疗,比较微型种植支抗与传统口外支抗对临床口腔正畸影响,为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价值,提供可靠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武警吉林总队医院口腔科2016-06至2017-12口腔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18岁;(2)无全身系统疾病,口腔卫生良好;(3)牙弓前突或开唇露牙;(4)有正确理解能力与审美标准。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2)患有牙周或牙龈炎者;(3)有过口腔黏膜性疾病或正畸史;(4)精神异常或语言障碍者。

入选共50例口腔正畸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20.9±1.35)岁。根据我院收治疗患者时间先后顺序,将50例患者分成A组(传统支抗治疗)和B组(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术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类型、临床表现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口外支抗组 A组采取传统口外支抗治疗,方法:采用口外弓与头帽加强上颌支抗,并施力200~300 g,每天戴用口外弓10~12 h,牵引力方向根据患者下颌平面角度进行相应调整。

1.2.2 微型种植支抗组 B组采用ormco微型纯钛螺钉(直径1.2 mm,长度10 mm)作为支抗,术前例行检查血常规、乙肝等指标。微型种植体植入过程操作如下:(1)用0.02%洗必泰含漱3 min,利多卡因麻醉后,用黄铜丝分开所需支抗牙齿,标记每颗牙齿位置,种植前拍摄牙根全景及侧面、牙尖片。观察牙根位置与形态,以及周边组织关系,防止种植过程中其它软组织卷入;(2)切开牙槽黏膜,纵行切口约5 mm,置微型种植体与骨面垂直并向根尖方向倾斜15~20度,将其植入膜龈结合部位且偏根方2~3 mm处;(3)术后拍摄牙尖照片,确认牙根与微种植体关系;(4)服用抗感染药物,防止切口感染,同时含漱洗必泰保持口腔清洁;(5)微型螺钉加力,待微种植体种植后,利用链状橡皮圈或镍钛拉簧与双侧上颌尖牙近中牵引钩相连,对其进行加力150~200 g,患者复诊1次/月,更换橡皮圈或拉簧;(6)治疗12个月结束后取出微型钛钉,利用丝锥逆方向旋转取出,无需麻醉,伤口可自行愈合。

1.2.3 X线片观察 治疗结束后,利用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观察A、B两组患者的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角差、磨牙位置变化等指标,用以评价不同支抗治疗在口腔正畸中的效果。

1.3 疗效评价 根椐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分,成功:牙齿排列整齐、牙齿咬合关系正常,患者面型明显改善,口腔健康情况良好;失败:牙齿排列基本整齐,牙齿咬合关系和面型无明显改善,口腔健康情况一般。计分标准:满分100分,<80分表示失败,≥80分表示治疗成功,记录两组患者成功例数,并计算成功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等指标。治疗效果指标:上中切牙倾角差和凸角差B组比A组明显增大,磨牙移动位置B组比A组明显小;不良反应率指标:口腔炎症、软组织轻度水肿、不适感。

2 结 果

2.1 术后治疗成功率比较 B组成功25例,成功率100%;A组成功19例,成功率76%。B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两组不同支抗治疗效果比较 B组在上中切牙倾角差和凸角差高于A组,而在磨牙位移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组别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角差(mm)磨牙位置(mm)A组12.31±3.452.11±1.656.21±0.12B组27.87±6.233.62±0.734.01±0.78t19.34120.35313.127P0.0000.0000.000

2.3 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A组发生口腔炎性反应3例,软组织轻度水肿6例,不适感8例,总体不良反应率68%;B组患者术后出现口腔炎性反应1例,组织水肿3例,不适感1例,不良反应率20%,B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例数和总体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n;%)

3 讨 论

正畸治疗是指借助矫正装置通过支抗产生的作用力对牙齿或颌骨进行施力,将其达到预期位置,这种治疗方式也称为“正畸支抗”。在临床口腔正畸过程中,支抗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口腔正畸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支抗系统设计与控制,又是决定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能否发挥关键作用的最重要两大要素。有研究[4]认为,正畸治疗技术和控制主要是受限于支抗设计,如果采用骨性负载的方法可极大提高矫正生物力水平。目前,口腔正畸治疗使用的传统口外支抗技术主要包括有:口外弓、J钩等[5],虽然这些传统支抗技术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但由于受到术后患者舒适性和支抗稳固性差,以及术后患者伤口易感染等原因的影响,而使得患者无法取得更优良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因此,寻找一种稳定性高、患者依从性小、舒适性更好的支抗系统,就已成为临床口腔正畸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口腔正畸治疗种植系统的开发,利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系统对患者口腔进行正畸治疗,已逐渐被广大患者认识与接受。与传统支抗系统不同的是,微型种植体支抗系统主要是通过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机械的嵌合力,而非骨组织和种植体结合来达到固位的目的[6,7]。此外,微型种植支抗系统还能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将种植体植入任何位置,而且其直径长度1.2~2.0 mm就可有效承受200~300 g的正畸力[8,9],从而克服其它支抗系统在正畸过程中所表现的局限性。当前临床口腔正畸采用的微型种植体支抗使用材料也主要为钛金属,而钛金属螺钉是目前临床正畸使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微型种植体。使用钛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微型钛金属螺钉具有体积小、韧性好、不易脱落等特点,可通过临床牙根微小细隙处植入,利用机械嵌合力完成在骨组织内定位,而且微型种植体长度越长,其抗荷载能力就会越强,与骨性结合时间也就越短,同时支抗系统稳定性也越高,对降低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率,增加患者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0-12]。然而也有文献[7,13]报道发现,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微型种植钉有出现松动、脱落或移位的情况出现。究其产生这些情况原因,则主要与支抗系统承受力大小、加力方向、植入体长度及周围炎症等因素有关[14,15]。与此同时,微种植支抗钉虽然体积小,但其植入也可能会造成上颌窦、下颌神经管及牙根周边组织血管损伤,而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16]。本研究由于术前严格选入标准,且术前拍X线片,充分了解需种植部位骨组织的具体情况,设计好种植深度和倾斜角度,种植操作尽量轻微,避免周围软组织损伤或卷入。注意术中无菌操作,术后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局部感染。所以本研究没有微型种植钉出现松动、脱落及局部移位的情况。本研究试验结果显示,B组采用新型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成功率为100%,而采用传统口外支抗的成功率为76%。与此同时,B组上中切牙倾角差、凸角差均高于A组,而在磨牙位移方面则小于A组,表明微型种植体临床口腔正畸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此外,A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17例,B组5例,提示采用微型种植体术后患者不良反应更低。

综上所述,与传统口外支抗相比,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临床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临床口腔正畸治疗时,微型种植体疗效更为明显,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率低,而且解决了患者依从性限制、支抗稳定性差等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切牙种植体成功率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骨性Ⅱ类均角成年患者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位置关系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38例切牙管囊肿的X线三维影像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