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保守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23例

2020-07-09 04:42朱金琨胡亚平黄瑜钢孟祥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2期
关键词:伤椎椎弓椎体

朱金琨,胡亚平,黄瑜钢,孟祥奇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江苏 苏州)

0 引言

胸腰椎压缩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脊柱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90%[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近年来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骨折大多发生于T11-L2节段,其中85.2%-91.4%是无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以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多为单纯性、稳定性骨折[2]。目前,多数学者[3]认为对于不稳定性且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对于稳定且无神经损伤的可行保守治疗[4]。现我院有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发明专利-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2017年04月至2018年10月投入临床应用23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04月至2018年10月于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保守治疗且符合《中医正骨学》[5]及《脊柱外科学》[6]胸腰椎压缩骨折诊断标准的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80岁;②新鲜压缩骨折,未行任何治疗;③X片、CT示锥体后柱完整,无神经损伤症状;④既往无相关疾病;⑤沟通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继发的病理性骨折;②合并有其他部位严重外伤;③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者。

1.4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3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7~76岁,平均(52.61±12.93岁;疗程最长75d,最短56d,平均(62.96±3.98)d;其中T71例,T81例,T101例,T126例,L19例,L24例,L31例;骨密度T值平均(-1.84±0.512)g/cm2。23例患者中高血压病患者11例,2型糖尿病患者7例,其他内科病史患者1例。

1.5 治疗方法

17例患者均行手法复位+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如下:嘱患者脱去上衣,俯卧于硬板床上。2助手分别站于患者头颈两侧,分别以一手绕至患者腋下,另一手拖住患者肩部,使患者上半身脱离床面;同时另外2名助手站于大腿两侧,环抱大腿,用力使患者完全抬离硬板床,并分别于前后方向牵引患者。术者站于患者右侧,找到骨折部位,将双手掌根叠加,在垂直于身体水平线方向上使用中医手法复位(震颤、揉捻及按压等)3-5分钟。复位完成后,调整好合适的角度,使用绷带将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见图1)固定于患者后背。患者需卧床4-6周,4周内需予腰背肌功能锻炼,如“飞燕式”、“五点支撑法”等;4周后可适当坐起,但不准下地负重;6周后若复查未见明显异常,予拆除外固定支具,下地辅助行走;8周后基本如常人行走。

所有患者均予口服骨折合剂20mL 3次/d促进骨折愈合,急性期患者需注意观察患者大小便情况,若大便不通畅予开塞露外用(马应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通便;急性期疼痛剧烈者予口服西乐葆(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0mg2次/d镇痛;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2例,予口服骨化三醇软胶囊0.25ug3次/d补钙。其中3例患者辅助以针灸等理疗加快康复。

图1 a: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俯视图 b: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侧视图 c: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绷带固定后正位 d: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绷带固定后正位

1.6 观察指标

影像学评价采用伤椎后凸cobb角、伤锥前缘高度百分比(%);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1.7 统计学处理

2名研究生完成数据的采集、录入与核对,并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若观察指标干预前后差值(d)符合正态分布,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配对t检验分析,反之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Q25,Q75)] 表示,非参数检验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23例患者初诊与末次随访测量结果与比较(±s)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所有患者均已完成治疗,临床效果满意度高。23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年后相比,经配对t检验,VAS评分由初诊时(5.87±1.63)下降至(1.78±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7,P<0.001)。

2.2 影像评价结果

23例患者经手法复位+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后,经配对t检验,可见伤椎cobb角初诊时(22.13±2.007)下降至(18.30±1.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伤锥前缘高度百分比较初诊时显著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病例影像见图2。

图2 2a:患者治疗前腰椎正侧位 2b:治疗后腰椎正侧位 2c:治疗前后腰椎侧位对比片 2d:治疗前后腰椎三维CT+平扫对比图 2e:治疗后2月腰椎正侧位片 2f:治疗1年后腰椎正侧位片

3 讨论

胸腰椎压缩骨折发病机制复杂,在多种生理病理因素作用下,使脊柱椎体生物力学改变,骨骼强度下降,导致轻微外力即可发生压缩骨折[7]。研究表明,部分学者[8-9]采用卧硬板床、垫枕法等保守方式,在Cobb角、伤椎矢状位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及腰背肌功能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而本组23例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锥前缘高度百分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法复位+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亦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来讲,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主要是依据Denis提出的脊柱损伤“三柱”理论[10],无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创伤大、并发症多的问题都不可避免[11]。现今常规的手术方式有三种:椎弓根内固定、PVP及PKP,他们各有优缺点。椎弓根内固定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使患者能更早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继发性神经损伤、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12]。但缺点也很明显,中老年人骨质的流失会使椎弓根固定的稳定性降低,造成椎弓根松动、移位、甚至脱出;另一方面,若单纯使用椎弓根钉复位,容易形成“空心椎”或者“蛋壳椎”。PVP则可以更明显的缓解疼痛[13],但不能为伤椎提供持续稳定的内固定,因此很难恢复伤椎原来的高度,从而继发慢性腰痛、临近椎体再骨折等疾病[14-16]。PKP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但是手术时间长、费用高,部分患者难以承受。相关研究发现,骨质疏松及穿刺位置不靠近终板可能导致复位不佳,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此外,通过前瞻性研究及Meta分析[17-18], 长期随访表明在患者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等方面,手术治疗并没有明显优势,而且手术费用更高、术后并发症更多。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微创和腔镜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但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是否临床效果更好,依旧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试验支持[19]。

中医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相比于现代手术疗法,它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复位固定方法有通木疗法[20]、颅盆环[21]、充气式弹性脊柱牵引器外固定[22]等。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治疗手法存在很多问题。垫枕法对于垫枕的宽度、高度缺乏系统的规范,而且患者卧床时难以保持过伸体位,压缩椎体很难维持整复初期的高度[23]。石膏背心固定牢固,但缺乏弹性,易造成脊柱僵硬、肌肉萎缩、脊柱后突畸形、腰部隐痛等后遗症状。因此,中医传统手法复位后,有效舒适的外固定器是维持有效复位、避免脊柱后凸畸形的关键技术。

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结合传统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是立于传统又突破传统的新型治疗方式。本研究将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中医领域,结合现代力学原理,不仅能恢复压缩骨折的伤椎高度,又解决了有效维持得问题。为不适合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少痛苦、低费用的治疗方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可因人而异调整适宜高度[24],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对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伤椎高度的恢复和维持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本技术融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于一体,以非手术手段在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免除手术所带来的痛苦,具有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本研究为小样本预实验,样本容量小、随访时间较短且未进行随机对照,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后期开展随机大样本临床远期疗效观察。

猜你喜欢
伤椎椎弓椎体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