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的故事

2020-07-09 03:46之梦轩主人
食品与健康 2020年7期
关键词:辣椒素辣酱辣椒

之梦轩主人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的一个傍晚,妩媚的斜阳洒在西湖水面。一座幽静的宅邸中,一位身着青衫的男子站在窗前,出神地望着面前的一株盆栽:脆绿的枝叶衬托着簇簇红色的果实。那红,鲜艳、浓烈,像炽热的火焰。果实的形状很特别,像是用旧了的毛笔头。男子来到书案前写下一行小字:“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便是中国人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

男子名叫高濂。用今天的话讲,他是位热爱生活并且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爱好广泛,对藏书赏画、著文谱曲,皆有涉猎,且颇有心得。高濂身后曾留下多部著作,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有两部:一是感人至深的《玉簪记》,二是养生奇书《遵生八笺》。他笔下的“番椒”便是令后世无数食客为之疯狂的辣椒。而在明朝时,它的舞台并非餐桌,而是花盆,是供文人墨客消遣欣赏的一种植物。

辣椒这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调味料,其实来自地球另外一边的南美洲。故事要从玛雅文明讲起。5000年前,玛雅人无意间发现了野生辣椒这种口味辛辣的植物,便开始驯化,逐渐将其培育成可以规模化种植的农作物。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人率先来到美洲。当时,航海家们本意是寻找胡椒,却阴差阳错地找到了味道更加奇特的辣椒。之后,西班牙人将这些果实鲜红的植物带回欧洲,将其作为异域风味向“文明世界”展示。

同时代的葡萄牙人并没有就此结束旅行,而是继续他们的海上冒险。最终,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非洲东部、南亚次大陆乃至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古国。高濂应该是最早目睹葡萄牙帆船驶入杭州湾的中国人,他不仅看到了“红发碧眼”的欧洲人,更有幸目睹了日后改变了中国人饮食结构的番椒。它的另一个名字“海椒”,更加准确地说明了它的来历——从海上传来。

自明代进入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以来,辣椒始终只是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奇花异草。它真正登上百姓的餐桌,征服食客的味蕾,则是在一百多年后的明末清初。彼时,农学家陈淏子在其园艺学著作《花镜》卷六中曾指出,辣椒又名海疯藤,枝干可长到一二尺高,丛生白花,深秋时结子。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辣椒不仅可以观赏,还可用来食用——在冬季可取代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胡椒。

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陕西通志》是清代省志中较早记载辣椒的文献,书中称之为“秦椒”,描述辣椒形状像牛角,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后为红色,且味道很辣。清代多部著作,如《钦定授时通考》《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都对辣椒有所记载。一般认为,县志中最早记载辣椒的是康熙十年的《山阴县志》卷七《物产志》:“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

辣椒真正广泛应用于烹饪,则是在清嘉庆年间。章穆在其著作《调疾饮食辩》中将辣椒称为“辣枚子”,对辣椒的辣味描述得十分形象:“味辛辣如火,食之令人唇舌做肿,而嗜者众。”不仅如此,他还对辣椒的食用方法做了详尽的介绍:“或盐腌,或生食,或拌盐豉炸食,不少间断。”此外,作者还特别指出:深秋时节,晚熟的辣椒若始终青绿而不发生变色,晒干后可碾成粉面,做成辣酱食用。笔者推测,此公平日肯定也是“无辣不欢”。

浙籍名士汪曰桢所撰《湖雅》中记载过辣椒酱的制作方法:“辣酱,按油熬辣茄為辣油,和入面酱为之,或加脂麻油曰麻辣酱。”汪曰桢是生活在咸丰年间的浙江人,这表明当时浙江一带的居民已经食用辣椒了。和《随园食单》齐名的清代烹饪全书《调鼎集》也曾对辣椒有所记载:“一呼秦椒,一呼花椒,草本,有圆、长二种,生者青,熟者红。西北能整食,或研末入酱油、甜酱内蘸用。”书中还介绍了利用辣椒制作辣酱、辣油、拌椒叶等调味料的方法。

辣椒之所以辣,是因为其果实含有辣椒素。辣椒素由五种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其中三种会让人在吃下辣椒那一刻迅速感受到强烈的烧灼感,而另外两种则起效稍晚,让人口腔中产生持久的热辣感,并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辣椒素还会刺激大脑释放令人愉悦的内啡肽。于是,无数人沉迷于这种伴有痛苦的兴奋感,而变得无辣不欢。

人们爱吃辣椒的另一个原因是缺盐。清代,贵州地区缺少盐井,百姓常年缺盐。加之此地处于云贵高原,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因此盐价高昂。为了解决吃盐难的问题,当地人不得不以其他调味方式“代盐”,取代品之一便是能给人带来神奇感觉的辣椒。成书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居人顿顿之食每物必番椒。贪者食无他蔬菜,碟番椒呼呼而饱,则其好味、好辛,盖由方气然也。”

辣椒,自此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食材。

猜你喜欢
辣椒素辣酱辣椒
辣酱
辣椒之争
牛奶为什么能解辣
跟踪导练(3)
跟踪导练(三)2
四川辣酱靠啥俘获美国味蕾
小曼问:牛奶为何能解辣?
就酱开始
我的办法我知道
卖辣椒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