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落花有声

2020-07-09 03:42张迎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许地山落花生花生

张迎平

叙事散文《落花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是我国现代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作品,作者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在家人的闲谈中借物喻人,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年少时读《落花生》,倍觉枯燥,机械地记住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不惑年,读过许燕吉的《追忆我的父亲许地山》《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再读《落花生》,看着书页间许地山先生那蹙眉沉思的画像,心里酸酸的,不觉间眼已模糊。

许地山先生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四处奔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家道中落的痛苦,自谋生计的艰辛,深厚的学识修养和爱国情怀,赋予了许地山先生忖身推人的同情心,他发表文章,他演讲呼吁,他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他的作品朴实精练、清新自然,常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寄寓于字里行间。他不羡靓果枝头,甘为土中一颗小花生。读《落花生》,觉得落花生与许地山先生似乎是一体的。

一、《落花生》的语言朴实无华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说教,只有平淡的对话,脉络清晰,主次分明。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无华的行文尽显朴实,如许地山先生不为名利的品质,也如许地山先生无私为民的精神。

二、《落花生》的构思颇具匠心

作者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取舍。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议花生,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的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三、《落花生》的寓意深刻久远

作者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在生活中,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教师、白衣天使等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确是实实在在为大家服务。文本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文本既对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了范例。

四、《落花生》短小精練,质朴浅显,却能托物言志

作者借“落花生”这个平易常见,又有益于人类的小小植物,寄托了他“要做有用的人”的朴实志向。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落花生的象征和暗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人们内心那种朴实无华而又优美崇高的思想情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许地山始终铭记父亲的殷切希望,始终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他以“落华生”为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落花生就是许地山,许地山就是落花生。许地山先生一生都在探索着自己的人生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纵然岁月如流,但流转的时光永远无法掩盖许地山的光辉。落花生,落花有声!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沭阳县耿圩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许地山落花生花生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伦敦“盗”宝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多少堆花生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