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2020-07-09 03:42侯祥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题跋斗牛字音

侯祥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停頓得当。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3.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想法。

4.领悟“要想对一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请教行家里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接触新颖题材

1.师生对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竹外桃花三两枝——”“水光潋滟晴方好——”……发现这些都是苏轼的诗句。

2.出示苏轼画像并介绍:苏轼是一个大文学家,他不仅写过经典诗词、文赋,还写过题跋。

3.观察“题跋”两个字中红色的部分(页、足),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点拨,相机出示“题跋”的概念: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

4.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苏轼写的一则题跋,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的乐趣在于探索与发现,用师生对诗的方式引出苏轼这个大文学家,再结合字形,引出题跋,学生处处有发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诵读吟咏,吐纳珠玉之声

1.出示无句读的题跋,生谈发现并尝试朗读,师了解学情。

2 . 出示课文及自主学习要求。

对照注音,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试着读一读,争取做到字音准确、停顿得当。

3.学生自读后指生读,其他学生仔细听。

4.其他学生围绕着“字音准确、停顿得当”进行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1)对“蜀、拊、搐”等本课生字和易错字“曝”正音。

结合“曝”的意思(原指双手捧着谷子放在太阳底下晒)指导“曝”字的书写。

(2)多音字正音。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中“数”字据义定音,读shǔ。

(3)出示: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常以自随。

相机交流“有戴嵩《牛》一轴”这一短句的停顿:有/戴嵩《牛》一轴。

讨论两个“轴”的意思(“有戴嵩《牛》一轴”中的“轴”表示“幅”;“锦囊玉轴”中的“轴”表示“画轴”),相机出示“锦囊”和“画轴”的图片。

师小结:汉字多有魅力,同一句话中的同一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汉字的一字多义,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好好体会。

出示画有停顿的语段并指导朗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5.出示整篇短文和斜线停顿,全班齐读。

6.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对照注释,把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自己练说后指生说,其余学生认真听,看哪儿说的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交流中相机指导,明确易错字意,如“蜀—四川,奴—农民,然—对”等。

【设计意图:正确朗读是深入学习的基础,评议围绕“字音准确、停顿得当”两方面展开,引导学生着重关注“曝、数”的字音。停顿方面关注易错短句“有/戴嵩《牛》一轴”。抓住一字多义的两个“轴”,带着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断句。随后点拨理解文意的方法,并在学生的交流中适当纠错,让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的同时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三、揣摩文字,畅游想象之海

1.通览全文,明确文章结构:前面写了故事,后面写了感受。

2.猜测“常以自随”的场合。

(1)什么样的场合,杜处士一定会把这幅《斗牛图》带在身边呢?

学生简单交流后,教师结合处士的文人身份进行引导:杜处士是一个文人,文人雅士会进行集会,交流风雅之事,俗称“雅集”。(相机出示一幅幅古代文人“雅集”的图片)在雅集上,他们或吟诗作对,或饮酒品茶,或挥毫泼墨,或弹琴作画,还会交流自己的收藏品。

(2)对,他会在雅集的时候带着这幅画。那杜处士会怎样和文友们介绍这幅画呢?(引导学生从图画整体和斗牛的细节等多方面介绍,渲染斗牛的气势,想象画面的栩栩如生。)

(3)引导学生读出杜处士对画的痴迷。

3.想象牧童的表现。

(1)牧童看见了这幅画,却认为画错了。牧童觉得错在哪儿?(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分别出示两幅尾巴在不同部位的斗牛图,学生辨别。

(2)发现了这么大的错误,牧童心里可能会怎么想?(引导学生从针对画家和针对杜处士两个角度想)

(3)指导朗读,联系“拊掌大笑”,加上合适的动作和笑声。

(4)“此画斗牛也。”牧童说这句话,是不是想要告诉处士,这幅图画的是斗牛?那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呢?(牧童是在对这幅画表示质疑,这画的是斗牛吗?)

所以,虽然是句号,但实际上是在表达疑问。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4.琢磨处士的想法。

听了牧童的话,处士会怎么想?相机出示:笑而然之。

5.牧童是拊掌大笑,处士是笑而然之,这两个笑能不能交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当时的情形来交流)

同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苏轼用词非常传神。

【设计意图:结合本单元的导语“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让学生就“常以自随、拊掌大笑、笑而然之”进行想象。当学生对常以自随的场合想象出现偏差时,结合处士的文人身份进行引导;就牧童的想法展开想象时,鼓励学生联系牧童的动作、表情、语气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再引导学生对“拊掌大笑、笑而然之”进行比较,读出牧童的活泼,处士的沉稳。伴随着想象,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越来越生动,朗读也越来越有韵味。】

四、明理留疑,激发探究欲望

1.杜处士和牧童生活在同样一个地方,看到的牛也一样,而且这幅《斗牛图》他常以自随都没发现牧童所说的问题,牧童却一眼发现了。这是为什么呢?

2.要想对一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问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苏轼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并齐读(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问行家里手,这是不可更改的道理呀。不仅耕种、织布如此,其他事情也是一样。你能仿照着填一填吗?

耕当问_____,织当问_____,做饭当问_____,_____当问_____,_____当问_____……

3.这是苏轼听完故事后发出的感慨,你们听完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呢?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发现真实的情况;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4.故事中,牧童认为戴嵩画错了,实际上戴嵩是个什么样的画家呢?出示:

戴嵩是唐代大画家,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其观察之精微。

引导学生质疑(戴嵩是以画牛闻名的著名画家,他的观察如此精微,连唇鼻相连的倒影都注意到了,怎么会把牛尾画错了呢?)

5.是呀,戴嵩真的画错了吗?大家再看,现存的这幅《斗牛图》上其实有两幅题跋,但不是苏轼的题跋,而是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跋。为什么先后写了两次题跋,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去探寻这其中的故事。到那时,你一定会得到新的启发。

【设计意图:出示戴嵩的人物简介,让学生自己发现破绽,并敢于挑战权威:“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牧童说的对不对呢?”“苏轼这个大文学家有没有看过斗牛呢?”“戴嵩真画错了吗?”对于学生们的疑窦丛生,教师却不急着给答案,而是又抛出乾隆的两幅题跋,吊起学生更大的胃口,顺利引发他们课后探究的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题跋斗牛字音
“牛气冲天”
斗牛为什么用红布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沈括识音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明晰字形字义 防范错字别字
梁启超藏书题跋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