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童书“读、写、演”互动的策略研究

2020-07-09 03:42史宏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童书形式绘本

史宏萍

目前,在小学阶段,经典童书的赏读,已经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激活”,给种子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把种子蕴藏的价值和资源作为它自身的成长动力。在童书赏读中,怎样的方式才能给学生“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呢?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童书阅读的种子呢?笔者认为,“读、写、演”互动,是调动学生童书赏读兴趣,提高学生童书赏读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在“读写结合”以及“读、写、绘”课程方面已比较丰富,而对阅读教学中“读、写、演”互动的研究却比较少见。经典童书“读、写、演”互动是在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读为原点,融合“写”和“演”的互动,为童书赏读服务。在“读、写、绘”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变“绘”为“演”,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所能创作、表演的东西,即学生能借鉴童书产生的表达智慧,发挥童书的深度功能,进行补白、续编、猜写、仿写等多种写作的训练形式,并进行综合创作,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创作建立表达的自信,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表达、写作和表演创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那么,怎样在童书赏读中,进行“读、写、演”互动呢?我认为一切互动都需要从童心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引导学生赏读童书。

一、从童真出发,寻找情感共鸣点

在童书“读、写、演”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童书和儿童充满童真的情感世界中,寻找合适的情感共鸣点,引起儿童情感的碰撞,让童书和儿童纯真的情感自然衔接,在读、写、演与儿童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例如,绘本《苏菲生气了》有一段描写苏菲生气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巧妙利用图文并茂的绘本,在赏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苏菲的内心,体会她的感情变化,重点解读苏菲生气时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寻找童书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回想自己生气时的表现和感受,并借助绘本中的文字样式,进行仿写。这样,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边写边再次体验着自己生气时的感受。写完后,学生边读边表演,一座座喷发的“小火山”就会形象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学生不仅通过童书“读”的活动,理解了童书中的内容,而且还通过写和演的活动,让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发展。

从“童真”出发,寻找情感共鸣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挖掘:一是从童书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情感的外在描写,唤醒学生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体验,寻找与童书中人物情感的相似点,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大栗色兔子和小栗色兔子之间用动作和语言表达的爱,一定也能唤起学生对亲情感受的共鸣。二是从儿童丰富的内心体验中,寻找与童书心理描写的交融点,与童书中人物内心相似的各种心理活动更能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小猪唏哩呼噜》中就有许多微妙的心理变化都被成功地捕捉到,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这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实际上,童书中更多的是人物情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理的结合。无论是儿童情感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体验,教师只要能巧妙地与童书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读、写、演”互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童趣出发,寻找生活契合点

童书中,有许多充满童趣的内容,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对童书中富有“童趣”的内容进行思索,引导学生进入“读、写、演”互动的环节。

例如,经典童书《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中有一段描写克拉拉姐弟俩吃蛋糕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在赏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对这个片段进行表演。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着克拉拉姐弟俩吃蛋糕的过程,尤其是吃蛋糕吃撑了的样子。课堂上,笑声一阵接着一阵。这时,教师说:“看来,蛋糕确实太美味了,难怪克拉拉和弟弟吃得肚子都撑了。你们吃过美味的食物吗?能不能也模仿课文写蛋糕样子的这段文字,写写你最喜欢吃的食物,写出它的样子和味道,再把你吃的过程表演出来?”作为一个个“资深”小吃货,学生立刻开始动笔,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美味”新鲜出炉。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儿童爱“吃”的天性,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调动儿童赏读童书的兴趣,进行赏读、表演,帮助学生理解童书的文本内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写写自己感兴趣的食物,学生信手拈来,眼中的各种美味就一一呈现出来,最后,再辅以真实的情境再现。这样的“读、写、演”互动,让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表演的能力。

从“童趣”出发,寻找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抓住童书中有趣的人物、事物描写,寻找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人物或事物。如可以根据绘本《我爸爸》中多次关于爸爸的外貌及性格特点的有趣描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爸爸或其他有趣的人。二是抓住童书中有趣的事情,寻找生活中类似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情。如《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经典童书中就有许多有趣的事,相同的生活、学习经历,更能引起学生写作、表演的欲望。三是抓住童书中充满趣味的环境描写,寻找学生身边的有趣场景。如《夏洛的网》中就有多处有趣的环境描写,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教师将童书中有趣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事物、环境等相关联,引导儿童乐于表达、多元表达、“读、写、演”互动,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表演等多种综合能力。

三、从童话出发,寻找形式创新点

童书“读、写、演”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根据儿童真正的需要,在形式上寻找创新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真正属于学生的“童话”。

歌谣是《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这本童书中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行创新,在课堂上采用教师摇动铃鼓打节拍、师生齐说唱歌谣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仿佛坐上了豆蔻镇的列车,正在歌声中游览小镇,整个课堂其乐融融。这种表演形式别具一格,这是因为教师深入钻研童书,寻找到了形式的创新点,我们也不妨去做做这样的有心人。在课堂表演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仿照书中的歌谣进行创作。

寻找形式的创新点,还可以根据童书中具体的内容,进行多种表演形式的创新,如说唱、童话剧、木偶戏等多种形式的表演。从“童话”出发,寻找形式的创新点,换句话说,其实就是用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点燃学生的童书赏读热情,创设儿童喜爱的多元表达方式——寻找一种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童话”。

当然,在“读、写、演”互動过程中,“读、写、演”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读、写、演的呈现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不管是怎样的活动设计,都应该贴近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打开心扉,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和兴趣。同时,互动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同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走进故事,走进自己,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进入童书世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写、演活动。总之,“读、写、演”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灵活自由的,“读、写、演”互动,一切需要从童心出发,一切需要从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童书形式绘本
“我最喜爱的童书”五周岁了!
绘本
绘本
绘本
童书与童年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李明淑:助力中国原创童书走向世界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童书“贵族化”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