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儿童团歌》课例分析

2020-07-10 10:12陈燕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儿童团团员爱国主义

陈燕

音乐课堂既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阵地,更是德育与美育的广阔平台。《共产儿童团歌》课例以歌唱教学为载体,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运用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科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凸显歌唱教学的育人功能,有力推动“立德树人”在歌唱教学中的落实。

一、课例背景

音乐教师的歌唱教学属于美育范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在歌唱教学中实现对音乐历史背景的理解、相关文化的传承是落实美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学生音乐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立德树人”的高效手段。作为一线教育管理者及實施者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基于歌唱教学的德育更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进一步体现美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课例内容

本次授课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音乐审美、表现、创作、理解能力。同时,结合线上教学在教学目标达成上进行了分层统筹,教学重点在于教导学生能自然轻松充满热情地完整演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的歌词中“准备好”“时刻准备着”“主人”“接班人”“团结起来”“美丽的世界”等词句,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升华对少先队组织的光荣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关键词。在歌唱教学中,共产儿童团歌旋律抑扬顿挫,咏唱回环往复。全曲六个乐句,每三个一组,在结构上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旋律各节对应,音调由弱到强,反复咏唱,形成了照应,烘托了情感,使全曲始终洋溢着革命的热情、进取精神和青春活力,具有豪迈坚定、朝气蓬勃的气质蕴含。教学难点在于休止符及附点节奏学习、表现,感受其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然、有弹性、有力量地演唱《共产儿童团歌》,表现出儿童团员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信念,培养学生节奏感和表现能力。

2.创设情境,了解共产儿童团歌的文化背景,结合全民抗疫、万众一心的时政引导学生理解儿童团的使命感,了解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先辈的光荣传统,树立新时代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使命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通过学习掌握休止符及附点节奏并表现、感受其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自然轻松、充满热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四、教学环节

环节一:场景展示 体会时代

出示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及抗日战争年代儿童团员的图片,播放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时代赋予的革命精神。

教师对学生提问:“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在干什么?”

随后,播放电影片段中潘冬子和父亲潘行义之间的经典对白。

潘行义:怎么,你还没睡?

潘冬子:爸爸!你走了以后,我就使劲长,等长大了我也戴上这么一颗红星,跟你一样当红军。

潘行义:冬子妈,听见没有,咱们家又要多一个红军了。

冬子妈:有这么个志气就好。

潘行义:孩子,爸爸要走了,把这颗红星留给你,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想红军了,就看看它,有它给你引路,你这个儿童团员,就一定能长成个红军战士。

【设计意图】在课的一开始用图片将学生代入了歌曲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环境和人物,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图话结合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在艰苦条件下共产儿童团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无惧艰险的革命精神。

环节二:预先提问 观影解答

带着问题观影,一边观影一边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是最有效果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观影前进行提问:“共产儿童团究竟是什么组织?儿童团员究竟是干什么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对影片的观看获得答案。

学生观影后回答:“共产儿童团是我们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们发挥了积极作用,完成了站岗、放哨、送情报的任务,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代入法、图示法、设问法、观察法代入学生对歌曲时代背景初步的感性认识和文化理解,知道了共产儿童团的由来,培养了学生对共产儿童团的崇敬心理,对少先队组织的向往和自豪感。

环节三:听歌思考 体验音乐

因为音乐的要素及对音乐要素的感知与表达、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安静、感受节奏和韵律与情绪,所以播放《共产儿童团歌》。播放的时候让学生一起听歌,同时用食指点着手心感受歌曲的情绪和力度、速度。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回答:听《共产儿童团歌》说出你的感受,找一找《共产儿童团歌》里有几个不同的音?

学生听歌后回答:“我感受到了共产儿童团员的热情。”“我感受到了共产儿童团员的坚定。”“我感受到了共产儿童团员的力量。”“歌曲里一共有6个不同的音。”等等。

【设计意图】采用听赏法、设问法、体验法,通过听赏让学生对歌曲的风格、速度、节奏有了初步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获得感、体验感,感受共产儿童团员的热情、坚定、充满力量,感受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力量,升华了对儿童团的敬仰之情。

环节四:再次提问 加深印象

观看影片后,学生对《闪闪的红星》中的各个人物已有具体印象和认识,此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加强记忆。

教师对影片内容进行二次提问:“你知道抗日战争时期还有哪些小英雄吗?”

学生回答:“潘冬子的好朋友椿伢子,他和潘冬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山计划。他是个抗日小英雄。”“小兵张嘎、王小二都是我知道的抗日小英雄。”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共产儿童团歌》歌词,再一次感受《共产儿童团歌》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模唱法、自主学习法、律动法解决一字多音的难点,充分体验、表现、运用附点八分音符所体现出来的儿童团员的精神面貌,感受共产儿童团员的意志与力量。

培养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的自我学习能力,降低孩子们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歌曲的音乐要素的基础上乐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和获得感。同时,通过踏步律动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进行曲的特点。

环节五:结合时事 升华主题

展示党员以及群众先锋的抗“疫”照片。

教师对照片进行介绍说明:这是李文亮医生。他是中共党员,是武汉中心医院医生,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住院治療期间表示:康复后要再投入抗击疫情战斗中。

李文亮医生的事迹正是当下共产党员对社会责任感、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播放合唱版《祖国不会忘记》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让学生感受并思考:在当今时代正确的人生观、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出问题:“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甲:从我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学生乙:向为了人民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的叔叔阿姨致敬!

学生丙:我也要做医生,救更多的人。

学生丁:长大了我也要做一名共产党员。

【设计意图】这里用了歌曲共鸣法,顺应学生求知、探究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通过歌唱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歌曲的人文内涵、创作背景,明白用歌唱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爱。

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升华主题,立德树人,通过歌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五、结论和反思

本课加强了对人的品质的培养,体现了“本质力量”。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的本质力量”理解为“精神的力量”,而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这就是“初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笔者认为只有从娃娃抓起,从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将意识形态培养提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学生心中构建基于实现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初心,抵御舶来思想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育人范式,真正回答“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历史问题。由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德育渗透在美育中,通过歌唱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同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将歌唱教学与时政相结合,用好、用活音乐课堂这一阵地,深化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培养同理心、正义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了体现,育人目标得到了实现。

1.优化时间结构安排

本课的设计比较合理、科学,但由于是线上教学,教师担心学生学习的反馈比较难以把控,所以在时间结构安排上还可以更加优化。例如:将本课分配为2课时,每课20分钟。第一课时以感受、演唱、解决歌曲演唱为主突破重、难点,采用变化重复的方法让能力稍弱的学生也能乐学、好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获得感;第二课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入简单的二声部轮唱,能力稍弱的可以在复习掌握歌曲的基础上为二声部的学习击打节奏。

2.渗透更多儿童元素

在本次使用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万彩动画大师、虎课等动画课件制作,融入更多可爱的动画、漫画形象等儿童喜爱的元素。例如,在学习歌词环节、练唱歌曲互动环节,将美育与德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渗透。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专注程度,又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力

通过变化反复歌唱这种音乐学习形式让学生接受美育,在反复歌唱中学生对美育的体验进一步加深,在加深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再培养出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认识培养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家国情怀。

正如教学环节所述,将美育的体验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场景展示体会时代,展出图片和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中的对白内容,让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初体验。再通过先提问后观影的方式,让学生带有目的地了解歌曲背景、认识和文化理解。接着根据实际触碰体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获得感、体验感。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反复加强记忆,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歌曲的音乐要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和获得感。最后结合时事,将本次课题内容升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形成独立思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在课堂中教师永远是引导者和激发者,更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而教育仅仅有老师是不够的,因为学习贯穿生活方方面面。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爱国教育需要家庭环境的支持。课后家庭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让教育不仅仅止于课堂;与家人一起寻找、歌唱优秀的抗疫歌曲并在班级群分享等,将歌唱的育人功能最大化。做好家校共育,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每个家庭。

综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基于歌唱教学实现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价值,并开始了这一项课题研究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图话结合、视频代入、歌曲共鸣、故事迁移、家校共育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在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例也再次证明相关课题研究的价值、实效性与现实意义。从2019年全国传唱的《我和我的祖国》到抗疫期间点击量最多的《祖国不会忘记》,再到众多文艺工作者、普通老百姓创作抗疫歌曲的传唱,无不说明一个事实:歌唱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唱好中国歌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一线音乐教师,只有思想上有高度、认识上有深度、实践上有广度,才能真正用好、用活属于我们的教育阵地、培育祖国明天的希望。

陈 燕   广东省佛山市容桂小学,广东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儿童团团员爱国主义
星星火炬放光芒:儿童团的故事(1)
山西革命根据地抗日儿童团工作探析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中央苏区儿童团的总检阅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
老团员要为新团员树立个好榜样
团员在团内进行选举或表决时可不可以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