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

2020-07-10 10:12麦秀英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小学生

在我国新课标的改革过程中,劳动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倡导党的教育思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逐步弱化,劳动教育在小学课程体系当中的地位并不高,甚至针对小学劳动教育缺乏系统完善的规划,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一定的劳动机会,没有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导致当代小学生劳动技能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和健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创新小学劳动教育途径,让小学生能够从小接受系统、专业的劳动教育,培养全方面的劳动技能,大大提升小学生在成长和学习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小学生个体价值往往通过劳动实践体现,通过展开有效的劳动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和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开阔了小学生的学习视野,但是在实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劳动实践体验不仅能让他们用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感受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因此,学校应有效落实小学劳动教育,为小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劳动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让小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价值。

2.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开展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并且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这对于小学生的终生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强,并且能吃苦耐劳,对生活往往充满自信和期待,这类小学生的心理更为健康。相关调查显示,有效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同时也能够增强小学生的体质,促进小学生血液循环以及肌肉和骨骼的发育。通过劳动来愉悦身心,强健体魄,感知和创造劳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有效促进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开展劳动教育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坚韧的品质、培养抗挫折能力,同时磨炼意志,有效摆脱自身的惰性,促进他们的独立发展。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们群体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人们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生活技能,同时也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社会责任感。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通过针对小学生开展必要的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小学生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关心他人,主动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分忧,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承担一定的劳动责任。例如,小学生在家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明确其在家庭生活当中的责任和地位,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至关重要。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小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教育地位不高

在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优化过程中,小学劳动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开展。在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缺乏一定的劳动意识,没有明确自身的劳动责任,对于劳动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培养。现阶段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很少承担家庭劳动,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劳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大多没有开展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育方面,没有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平台和机会,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劳动素质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2.劳动教育方法单一,过于形式化

近些年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现阶段很多学校所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教育方法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只是采取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组织和开展打扫卫生的活动等;在劳动教育上过于形式化,很多学校劳动课程只是局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没有采取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劳动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这对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来说缺乏现实意义。

3.缺乏规范化的职业指导

在劳动教育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劳动教育方面充分实现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合,在劳动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但是针对我国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职业指导还相对缺失,教师的劳动教育本领不强,专业化水平较为低下,劳动教育师资薄弱,极大地降低了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成效。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

近些年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要充分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一方面,教师要汲取新的劳动教育思想,强化对小学生劳动技能以及劳动理念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中要灌输学生一定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同时要充分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同,为小学生营造健全的劳动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生活中培养小学生从小劳动的习惯,让小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分工,在生活中也要科學引导小学生做好日常的劳动工作,这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改革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劳动效率质量

新形势下小学劳动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学校要为小学生提供健全的劳动教育环境和平台,切实改革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劳动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劳动、参与劳动,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1.构建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

(1)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结合,根据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个性与共性,挖掘内涵,找准结合点。将课堂教学与校内外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自觉、更自信地参与劳动,并在劳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动脑思考、动手体验并收获情感,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

(2)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主题案例。依托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发劳动教育主题系列案例,通过深入开展劳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格,进而积极主动地用知识和智慧创造性地实施劳动。

(3)开发符合学校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离不开从课程、教学、教材、管理等方面系统地进行重新设计与落实。学校根据不同的教育特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有机结合,遵循“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养心”的新劳动教育理念,让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融为一体。

2.搭建体验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

(1)学生参与学校体验活动。学校将根据校园环境建设、历史传承、发展需求、区域特色建设劳动实践基地。例如:搭建班级种植角,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开设“爱心书屋”,面向学生招募书店义工队员,发挥学生义工的积极性;开展全员运动会和篮球联赛,提供志愿者服务岗位;建立“善为志愿者团队”,给学生提供为同学们服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体验劳动的光荣。

(2)学生参与体验社区、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学校周边资源,通过手拉手合作形式,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实践、观察、实验、尝试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调动劳动积极性,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组织校外公益劳动和劳动进社区活动,把学校活动与社区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成长。例如,学校师生积极响应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号召,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进社区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宣传实践活动等,做到家喻户晓。开展“党建引领暖人心,心手相牵爱先行”冬至慰问活动。学校亲子志愿者和党员志愿者探访社区长者,帮助做老人力所能及的家务,送上慰问物资,让老人们感受到阵阵的温暖。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打扫街道、慈善公益进校园、广州市“好家风”等活动,真正做到“讲善言”“有善念”“为善行”,让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周围的环境,服务身边的居民,以致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构建家校合作劳动教育的实施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家庭为纽带的实施策略

劳动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和校内外活动,还需要结合家务劳动。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这一阵地,帮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如何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来安排适合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获得劳动机会、养成劳动习惯、习得劳动技能。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能力,分年级布置相应的家务劳动作业,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自己整理书包到扫地洗碗,从倒垃圾到参与家庭大扫除,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劳动习惯和技能,又促进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为保证劳动作业的实施,学校开展积分活动,启动“劳动习惯养成”打卡计划,应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劳动兴趣,促成习惯养成,并对坚持家务劳动的学生进行表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家长提供的劳动岗位中进行劳动体验,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劳动的价值,并学会理解、感恩父母。

(2)以学生为核心,以学校为引领的实施策略

利用家长资源,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学校通过推动家校合作,培养“善为家长”“善为家庭”,学校开展“好家风善为文化”的家庭教育;开展“家长志愿者服务队”“红领巾志愿服务岗”“教師志愿者服务队”“书香家庭”等善爱团队,组织“家长课程进校园”活动,为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感受生活,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中理解生活真谛,养成良好的品德,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习得劳动技能。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参与公益劳动以及学工学农等活动,在实现劳动当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在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坚韧的品格。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新劳动课程的教育形式,为小学生设计和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这对于小学生生存能力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强化小学生的课程指导

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中要充分融入职业教育的思想,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例如小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在劳动教育中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根据小学生的个体能力,采取差异化教学,帮助小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视角,这可以充分改变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路,也进一步丰富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综上,小学生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至关重要。随着小学生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要让学生也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培养小学生独立生活以及劳动的能力,这不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还会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麦秀英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小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是小学生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