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的系统思维

2020-07-10 10:12董一红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物产排队规则

2019年5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在全国统编教材培训会上强调了准确把握教材的重要性,指出“忠于教材”是基本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忠于教材目标、理念与精神。

忠于教材,是解读教材最基本的原则。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包含各种要素的整体,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解读教材要有系统思维,要以系统论为支撑,把教材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分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宏观审视,厘清教材脉络

统编教材由近及远,涉及了六大生活领域: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同一领域内容,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呈现,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解读教材的时候,眼里不能只有本册教材,还要了解相同领域内容在前、后册的编排情况,以明确本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承载的教学任务。

以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某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游戏对比体验:第一次游戏没有规则;第二次游戏前制订了规则。

2.对比谈感受:规则很重要。

3.厘清概念:什么是规则。

单独看这一课的教学,似乎没有问题。可是如果往前翻开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就会有新的发现:第一框“班级生活放大镜”中,小主持人的话“我来夸夸我们班讲文明、守规则的地方……”“我发现班里也有不太文明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制订规则提醒大家吧!”可见,二年级学生不仅已经知道了规则是什么,而且已经尝试了制订规则。四年级这课的教学设计由于没有找准学生学习的起點,导致教学任务不明确,课堂前十几分钟的宝贵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够整体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在备课时,要浏览不同年级的教材,掌握同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这样“瞻前顾后看衔接”,有助于教师明确每个学段、每一课的教学任务。

二、整体感知,把握单元主题

不少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习惯于直接翻到具体的某一课,“就事论事”式地进行研读和教学设计,常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核心,让教学“误入歧途”。

如六年级上册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如果仅仅从课题上理解,教师容易把主要时间放在引导学生泛泛地去体会父母、老师、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上,如父母怎样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等。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法律保护我们成长”,“法律”是本单元的核心。《我们受特殊保护》是指法律对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特别保护,这与中低年级的《我爱我家》《家是温暖的地方》《我在这里长大》等课的目标指向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在研读具体某一课时,先关注单元主题很有必要,它可以帮助教者在准确把握单元主题的前提下,准确把握该单元下所有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三、课题入手,确立教学重点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透过它就能知道重要的信息,推敲题目,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关键点。以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为例,在一次大型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这课的第一课时,课上教师组织孩子们先后在小组内和全班展示、分享家乡的物产,让学生丰富了对家乡物产的了解。感觉这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而不是道德与法治课,因为它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最重要的特征——“求情”,教师没有进一步引领孩子思考物产与“我”的关系,去升华情感。

本课的课题中主语是“家乡物产”,谓语是“养育”,宾语是“我”。这样抓住“物产”与“我”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当地物产特点的基础上,认识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的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观念”。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就不会止步于对物产的展示和分享,就不会停留在对物产丰富性的了解上,而是注意升华到当地物产与人的特点、文化特点的关系上。这样把握了课文的关键所在,课堂上的活动就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意义的生活。

四、板块推敲,弄清内在逻辑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师对教材的逻辑结构把握不准的问题比较突出。例如,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共有四部分内容:还是排队好、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样排好队、绘本故事《守规则,懂礼让》。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绘本故事《守规则,懂礼让》是这一课的延伸和补充,旨在体现遵守排队规则与礼让特殊人群的关系。”可见,学好前面三个板块,了解排队的基本规则是学习《守规则,懂礼让》这个绘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基于板块间的逻辑关系。然而,在本地区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有近10位老师同时执教了《大家排好队》的第一课时,有一半的老师把绘本故事放在了第一课时,把第三框对排队规则的学习放在了第二课时。采访中,老师们告诉我,这样安排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绘本故事,却根本没有考虑到逻辑关系。

厘清教材的逻辑结构,处理好重点和难点,是驾驭教材的关键。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仔细研究每课教材板块间的逻辑关系,科学设计教学板块,如此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五、图文分析,领会编写意图

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段文字、图片的搭配组合都是很讲究的,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的。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每一幅图文,充分领会编者意图。

细读每一句话,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含义。如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第一框“大家一起欢乐多”,“小朋友们,说说你们课间一起玩得开心的事吧”这句话引导孩子回顾小伙伴一起玩的快乐,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但在“课间”这个词的限制下,孩子们的关注点只局限于学校生活。仔细研读教材,其实里面还有一句话:“星期天,我和李育林、王浩宇一起玩捉迷藏,我们都很开心。”“星期天”提醒我们“大家一起欢乐多”,所以关注点还应该包含社区、家庭中的生活。

细读每一幅图,弄清图画包含的多层意思。如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第三框“怎样排队好”的第三幅图,细细品读“在窗口前排队”的画面包含三层意思:人不多,即使只有两个,也要排队;认识一米线,坚守一米线;排队注意间距。忽略了任何一层意思,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

细读教材,还要思考教材选取的场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要去推敲教材内容选取的意义,发现教材内容背后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变换教学形式。

准确解读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需要在以上几个方面走一个来回,做到准确把握教材,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世界,点亮儿童的生活世界,涵育一代新人。

董一红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通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物产排队规则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让规则不规则
东北地域物产及其词语缘由
不如吃茶去
排队做操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
因小失大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