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化实践

2020-07-10 10:12何冰黄楚昕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礼仪校本价值观

何冰 黄楚昕

2018年3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学校申报立项了聚焦学校育人质量提高、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校本化实践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校本课程建设课题——基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红棉”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从建构承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课程实践入手,以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杜威、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为课程实施理念,开发实施“红棉”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实现学校文化创生。通过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等让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课程的“意义”,并在反思实践中探究改进教学的过程。课题组总结凝练了基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校本化的实践路径:讲有意义的故事、做“知行合一”的教育课程、发掘学校特质实现文化创生。

一、讲有意义的故事

(一)编故事——灌输礼仪文化价值观

故事是最能感染儿童的文学形式。课题组以故事的形式渗入礼仪文化,让学生听、读、讲古今中外礼仪知识、名人名事等小故事,滋养启迪学生的礼仪文化观念,实现“诚正勤仁”价值观的灌输。同时,通过对国内外具有现代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礼仪故事进行融合,以及对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选取,课题组编写出了以“诚正勤仁”价值观为主题的100则短小故事集。

(二)读故事——树立礼仪模范好榜样

语文晨读课和自主阅读课程是学生听、读、讲故事的平台。课题组将礼仪篇章融入晨读中,引领学生诵读礼仪诗篇,如《弟子规》《三字经》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喜欢上了礼仪知识的学习,并将其中的名言名句运用于习作中,诵读礼仪诗篇也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家中还当起了家长认识礼仪诗篇的小老师。另一方面,在自主阅读课中,课题组鼓励学生用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如1、2年级学生,以拍手读、带动读,用玩的方式进行诵读;3、4年级学生则将朗诵相关的诗篇,感受诗篇的内容思想,领悟诵读文化之内涵。又如“礼仪小故事”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中,树立礼仪模范榜样,帮助学生反思、正视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

(三)讲故事——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组收集了2015级学生(原三年级现五年级)在实施本课程前后语文、道德与法治、艺术、体育等学科全样本、全过程的考试数据,通过前后数据对比,发现学生在传统礼仪文化活动中的高度参与对自身学业水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阅读短小故事和其他文本内容,全部字都认识的学生占97%,阅读后复述清晰、流畅的学生占95%,观点表达明确、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占94%,创编有创意、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占90%。有数据表明,较其他学校同年级,我校学生在作文和阅读方面平均分高4.7分。这些课程和活动的开展,学生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了学业水平的提升。

二、做“知行合一”的教育课程

基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红棉”课程体系,是以“知”和“行”两个层面实施的。“知”是指基于文本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短小故事、经典诗词、粤语儿歌等,通过文本课程让学生对“红棉”课程“诚正勤仁”的内涵有基本的认知;“行”是指活动、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家校活动。在课程“知”的层面实施中告诉学生什么样礼仪习惯是好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在“行”的层面实施中通过反复活动练习形成礼仪习惯,进而培养正确的礼仪文化和“诚正勤仁”价值观。

(一)了解礼仪的正确标准,构建“知”的课程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礼仪课程》课程,进行校园广播、课前一分钟、广府文化的“粤语儿歌”传唱、传统礼仪模仿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礼仪规范,体会礼仪的正确标准,知道对错,建立礼仪道德习惯。由此,将礼仪文化和“诚正勤仁”价值观在校园中广为传播,使得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礼仪的全面影响,为在课堂上及活动中落实“知”的课程打好基础。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课程,践行礼仪之道

玩、演、唱、舞、赏是校园文化活动课程的主要形式,促进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活动中,让师生和家长品味到传统智慧之香。通过反复练习良好礼仪习惯——做中学,学习批判传统礼仪文化——做中思,继承与发扬礼仪文明——做中悟,使得礼仪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3月学雷锋活动月,4月读书节,5月劳动节,6月儿童节及入队仪式,9月演讲节,10月国庆节、建队日,12月艺术节……一系列活动弘扬了礼仪文化的“正、仁”之气,展现了礼仪文化的“勤”之风。通过课程实践,学生将所“知”的礼仪故事,化成“行”,化成铿锵有力的演讲稿,道出“诚正勤仁”的时代好少年的心声;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场上,学生们奋力拼搏,公平竞赛,践行礼仪之道。

据统计数据显示,活动课程的参与度达99.4%,参评学生的认知度达97%,这充分说明了基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短小故事,每月一节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语文、道德与法治、班会课等课程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是很有效的。

(三)在班团课中明白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课题组开展了“诚正勤仁”主题系列班队课,基于校本学情,结合“诚正勤仁”主题,寻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资源,设立学生现实学习和生活真实情境中的两难问题,以课程讲授、小组讨论、合作展示、师生共同探讨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这使得学生在班团中系统地获得了礼仪知识,在现实的真问题解决中得到教育,在思想的碰撞冲突中明白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学案例】如何理解公正的相对性和如何理智地面对社会不公正现象?

1.谜语激趣,传播“正”能量

2.情境分析,体会“正”品质

生活中如何做到公正呢?我們来看看《乘车》小故事——

A要上一辆载满乘客的班车,敲着门说:“我都敲这么久了,里面的人有点人道,让我上去好不好?”结果门开了,A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车。当车行驶到下一站的时候,同样有一个人B在敲门想上车,而刚上车的A却说:“里面都这么挤了,你有点人道,不要上来好不好?”旁边的C愤怒地望着A……

问题一:假如你是这个故事中的A,你会怎样做?

问题二:假如你是这个故事中的C,你会怎样做?

3.明辨是非,知道正方向

情境一:一次五年级篮球赛,裁判误判一球,五(1)班的参赛人员要求改判,裁判没有理睬,五(1)班篮球队拒绝继续比赛,篮球赛不欢而散。

情境二: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刘大海和钱小龙是两位候选人,钱小龙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班长,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钱小龙以微弱优势当选。

小组讨论:谈谈上面的现象中,哪些是公平的,哪些是不公平的,为什么?

4.各抒己见,感受何为正

讨论:你认为学习和生活中怎样是公正?学生结合班级中实际事例发言。

5.教师小结,树立“正”意识

树立公正意识,需要我们在竞争与合作过程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利。成绩是可以用分数来计算,美德却无法用分数来计算。建立和谐的社会,需要追求公正,维护和平,打击邪恶,扫除不公。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公正意识,培养正义感,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

(四)家校结合“行”的课程,确立学生价值观立场

在学校活动与实践课程中,以学校校训“诚正勤仁”为导向,以活动与实践学习为载体,课题组设计了四个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家校结合的“行”的课程,帮助学生确立价值观立场。学校通过各种学生实践活动,形成家校合力,让家长们言传身教,使学生的文明礼仪常态化、生活化。学校影响家庭,家校共同影响学生礼仪道德习惯的提高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发掘学校特质实现文化创生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化实践,学校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外化为“红棉”校本课程,通过以“诚正勤仁”校训为校本价值观的校园活动,以体验促进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化,让师生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下达到主动发展的路径。

(一)传统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有机结合,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个体道德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红棉”校本课程建设试图将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起来,构建基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打造课堂、社团、学生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将校训“诚正勤仁”价值观培养根植于学生的礼仪行为,增进学生的礼仪认知,使得传统礼仪文化和校训精神真正地融入学生的一言一行。

(二)营造文化育人校园氛围,培育学生基于礼仪文明的良好道德习惯

在中小学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正符合学生道德意识、行为、能力培养的要求。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习惯建立的重要时期,通过开展礼仪学习课程,有助于学生习得礼仪,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与习惯。同时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也整合了地方、学校资源,营造了文化育人校园氛围。

1.充分发掘校训的育人价值

校训就是指导师生做人做事的行为道德准则,让不同道德层次的师生都有目标。

“诚正勤仁”的校训中的“诚”是指“诚实,忠诚”,要对己求诚、对人以诚,以“礼”交往、礼尚往来,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做人做事的第一级道德境界。“正”指“席不正不坐”“知善知恶”,就是要公正、正直、正气,这是做人做事的第二级道德境界。“勤”指“行善止恶”,是要勤奋实干,在勤勉中追求完美、升华人格,这是做人做事的第三级道德境界。“仁”指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助、立己达人,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道德境界。

2.理解文化标识的内涵

标志是学校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直观而鲜明。“红棉”是学校的文化图腾,代表了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木棉树高大而挺拔、凭高而立、刚正不阿,不正是校训中“诚”“正”“勤”的象征吗?红棉花壮气高冠,像英勇的火炬,照亮他人,也正是“仁”的期待。學校的校歌《木棉树下的故事》更是师生学习生活中“诚正勤仁”的故事以及学校文化特质的积淀。

3.通过地方戏曲实现地域文化传承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中国戏种,它有着典雅的文辞,荡气回肠的唱腔,感动世人的字字句句。学唱粤语儿歌、粤曲、粤剧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地方语言文化的魅力,同时还陶冶了学生的性情,营造了文化育人的氛围,有助于岭南文化的传承。如粤语儿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呀我一个,妹妹睡着了,给她留一个……”

4.整合资源增强学校文化认同

师生是学校文化育人氛围的传承者和建设者,家长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认同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合学校、社会、家长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培育,营造学校的文化育人氛围。

[本文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题“基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红棉校本课程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B20180737)研究成果]

何 冰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曾主持有关学校特色课程实践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规划课题多项。

黄楚昕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猜你喜欢
礼仪校本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