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边的资源激活美术课堂

2020-07-10 10:12潘兆良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藏书票秸秆美术

潘兆良

最近,笔者在参与全区“有效课堂研究月”的活动中,收集到两位美术老师关于《静物写生》一课的教学设计,并就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创新性做了理性分析。我们发现,一位教师虽能牢牢抓住教学重点与难点,注重美术知识与技能,但课堂教学过于学科专业化,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脱节,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致使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究其原因,教者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身边的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致使课堂结构程式化,学生创造意识“沉睡”,在老师的束缚下循规蹈矩地表现。另一位教师从导入课题到欣赏作品再到练习体验,均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将学习内容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同时教师能勇于冲破程式和规矩的约束,放手让学生大胆、自由、创新地表达对生活资源的理解,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在精妙的引领中,学生作品精彩纷呈、百花齐放,达成了美术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结合实际,巧妙挖掘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进行美术教育;要有机将民间资源、艺术作坊等校外课程资源引进课堂,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要积极整合网络课程资源,研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关注、挖掘和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让这些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洋溢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变得丰富多彩、活力四射,走向综合,走向创新,这也是笔者积极倡导的新型美术课堂教学观。

一、利用电教资源,让课堂彰显活力

现代化的电教资源融入美术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优化学习效果,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把学生带进一个奥妙无穷的美术世界。但事实上好多老师不愿使用,因为运用电教资源老师首先要花费时间搜集大量素材,然后制作课件,包括锤炼文字、精选图片、剪辑视频、设计动画等。有些软件老师操作不熟练。因为怕烦畏难的教学态度,有些教师往往依赖教材,简化教学,草草了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育良心缺失,还抹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笔者以为:若能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定能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

如教学《藏书票》,一开始,我们可以用猜谜激趣的方法来引入课题,主机发送谜面:“它是版画珍珠,又是纸上宝石,书间小小精灵,珍藏陪伴成长。”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藏书票的知识,下载中国以及世界上第一枚藏书票图片,小组汇集,研究探讨,分析藏书票的版面组成,并对藏书票表现内容进行分类,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然后指导学生利用“网上邻居”,主动将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学生分享,小组之间还可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小组汇报藏书票的来历、内容以及创意等。接着引导学生使用百度中“秒懂百科”视频,学习藏书票制作过程及注意點。最后,学生运用版画的形式每人制作一枚富有个性的藏书票。教学评价时,鼓励学生将互评寄语和自评心语发到“网上邻居”,分享真挚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也为学生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提供了强大的“硬实力”支撑。

美术课离不开老师的示范,但有的示范内容复杂,需要大量时间,有些美术原理比较抽象,需要多幅图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课前绘制构思草图、步骤图以及范作等,课上利用PPT展示,甚至可以设计动画效果,或录制相关视频。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掌握所学内容。如《风景如画》一课教学重点是各种景物的位置安排以及前后遮挡关系的处理,即绘画理论中的“经营位置”。风景画尤其要注重各种景物的前后左右关系,切忌过于零散,主体不突出,也要防止景物堆积,缺乏空间感和层次感。为了给学生一种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先设计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组合样式:(1)西瓜在前面,两只苹果躲在西瓜的后面(只看见西瓜,给人一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感觉);(2)两只苹果调皮地挡在西瓜的前面(西瓜苹果都能看见,且错落有致)。教师用多媒体将这两种构图巧妙对比呈现,学生自然对物体的遮挡关系一目了然,从而在绘画过程中自觉进行处理。电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优化了教学设计,让教学深入浅出、灵活高效,还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选择节日资源,让课堂有声有色

节日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能让人增长知识,受到教益,还能弘扬美德,陶冶情操。我们应当具备敏锐的资源意识,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去充实美术课堂,开展美术学习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气氛,还涵养了节日情怀,陶冶了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利用“秒懂百科”视频导入,介绍各种节日的由来和意义。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想想与节日有关的各种重要活动以及民风民俗等,同时选择不同形式、种类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借以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对节日的理解与记忆,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节日风俗与节日情怀有机融合,将节日创意与节日审美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的资源来创造美,享受缤纷节日带来的快乐。

例如4月份的清明节,教师可以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去市场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让学生想一想:这些民间代代相传的图案,你能画出新的样式吗?可画一张风筝图案试一试。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尝试用线材来制作,并举行放飞活动。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讲述自己的踏青经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日风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收看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或者留心同学们祭扫烈士墓的场景,并尝试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来描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家庭祭祖活动中去,并用手中的画笔真实记录难忘情景,表达自己对祖辈的思念。如此结合节日寄情于美术活动,不仅使美术课堂有声有色,也放大了美术教育的效应。

三、运用乡土资源,让课堂丰富多彩

利用乡土材料的形态、肌理、颜色、质地等自然特征进行艺术造型,能够增强学生对乡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兴趣,让美术学习与自然、社会、生活发生紧密联系,收获学习的乐趣与喜悦。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造型与表现的能力以及热爱农村生活的美好情感。如在农村收获季节,大量的秸秆被还田或收集起来深加工,这为研发秸秆画课程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秸秆画是以秸秆为原料,经过“拼料”“下料”“烫料”“粘图”“装裱”等工序,有序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美术作品。教学时,我们可通过对优秀秸秆画作品的欣赏、交流和表现技法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秸秆的特殊魅力,激发创造欲望,启发创造性思维,并尝试运用编、缠、系、切、削、弯曲、组合、粘贴等方法,大胆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展示其中的美感。学生制作秸秆画的过程,也是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不仅变废为宝,而且锻炼了细心、耐心和毅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秸秆画走进美术课堂,让乡村小学洋溢着浓浓的“农”味,也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童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乡村的泥土或各种蔬菜、水果来巧妙变形、修饰、组合,表现出许多可爱的艺术形象。我校成立了陶艺社团,每周三下午是陶泥社团学生的快乐时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揉搓泥土到塑造成型再到刻画装饰,无不兴趣盎然,充满创意。《三顾茅庐》《西天取经》等精彩的故事情节在同学们的指尖上生动呈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陶艺不仅是火与土的艺术,更是为学生审美素养的陶铸打开了另一扇窗。总之,小学美术教学有着自身的特色,需要有更多的学生喜欢的美术课程,以适合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的美術教学可以结合当地条件,根据各自的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深入的重组或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挖掘,从而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四、挖掘民间资源,让课堂百花齐放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从而衍生出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编竹篮、剪窗花、彩绘鹅卵石乃至原木原石的生肖印、稻草人等,都是值得传承与保护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民间艺术是我们身边的无形资源,需要我们倍加珍视,衷心传承;需要我们合理挖掘,巧妙整合。将它们巧妙引进美术课堂,能焕发出无限生机,发挥出特有魅力。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有着多样性与差异性,小学生从小知晓民风、参与民俗,富有意义。

如在地方庙会期间,我们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街市,亲身感受家乡庙会的繁忙与热闹,然后用画笔真情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创作表现素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珍爱民俗的美好情感。我们还可以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课堂,使宝贵的资源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糖画是我们家乡的“非遗”项目,是以糖浆为原料作画,在绘制造型时,用小汤勺舀起融化了的糖汁,在钢板上自由浇铸出生动的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可观可食。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一些值得传承的美术特色文化遗产,像南通的蓝印花布、苏州的刺绣、无锡的泥人等均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开发。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我们的美术教学就会回归生活、回归人性,给学生一片更美的蓝天。

身边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能潜心挖掘,精心设计,努力让这些资源走进美术课堂,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助力学生和谐发展。

[本文系泰州市教研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乡村小学学科活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zdkt201701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藏书票秸秆美术
藏书票欣赏
美术篇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藏书票
版画珍珠,纸上宝石
九台区秸秆利用取得新成效
SONG OF SMOG AND FIRE
万能秸秆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