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测试中心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实践

2020-07-11 14:42严丽娟姚志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5期
关键词: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双一流

严丽娟,姚志刚,舒 婕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江苏苏州215123)

0 引 言

2015 年11 月5 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将“985 工程”、“211 工程”等高校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根本的是一流学科建设。而建设一流的学科离不开条件完善、管理有序的实验室来支撑,一流的实验室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发展[2-5]。分析测试中心作为高校实验室中最重要的公共测试平台,不仅需要条件完善、性能优良的仪器设备,更需要技术一流、管理有序的实验技术队伍。但是随着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各类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不断购置更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发展滞后问题越来越凸显[6-9]。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队伍人员不足;②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人员能力参差不齐;③由于岗位、职称、薪酬等问题的限制,导致队伍往往不稳定,造成高水平人才的流失;④激励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发挥,导致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低、先进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与应用。因此,高校需努力解决实验技术队伍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和管理完善的实验技术队伍,使其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高、新、尖仪器设备,从而支撑一流的学科建设,满足一流大学的发展需求[10]。

1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基本情况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建于1987 年10 月,是一个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中心现有教职员工46 人,拥有近80 台/套通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2 亿元。中心于2001 年4 月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评审,取得了国家认监委颁发的资质认定证书。2018 年,被“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授予“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互认机构””。

2 中心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实践

2.1 分级授权、分类管理、科学设岗

学校根据其实验室任务性质和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现状,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按其实际能力和发展方向进行培养和管理。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推进其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心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图

自2013 年起,中心推进内部机构改革,管理重心全面下移。随着中心规模(人员、设备、服务量)的扩大,中心管理模式由原来的一级管理模式过渡到一级、二级分级管理,逐步推行管理权下放,实行运行管理分级授权。中心设有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中心对同类仪器实行集中管理,根据仪器类别设置了7 个实验室(或分中心)。为了充分发挥各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利用率,中心将实验技术人员分为实验研究岗、实验技术岗、实验管理岗三类岗位进行管理:

(1)实验研究岗。任职人员在仪器相关科学研究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多年的学术积累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他们主要负责与仪器相关的科研工作,包括对仪器功能开发、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等。同时,他们也参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能够依据测试需求,为校内师生设计实验方案,谋划实验策略,并解决疑难的测试问题。

(2)实验技术岗。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在这个队伍中,部分技术人员多年来致力于测试服务工作,成为某一领域的测试专家,是仪器负责人(或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功能开发与利用;还有一些刚刚从事仪器分析的年轻人员,担任着一线检测员的职责,他们在仪器负责人(或仪器设备管理员)的指导下开展测试服务等工作。

(3)实验管理岗。中心设立实验室主任一职,由经验丰富、技术扎实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各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管理所在实验室的全面工作,保障仪器的有效运行。

2.2 实施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培养内部人才并举的政策

实验技术队伍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大型仪器设备效益的发挥。利用仪器设备完成实验测试并非简单的“管管仪器”,测试人员若没有较长时间工作经历和较好专业素养根本无法满足学科对测试服务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重要性,实施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的人才政策。

(1)引进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才。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关键力量,也是实验技术队伍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引进高水平人才,选留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素质较高、责任心及服务意识较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实验技术人员,补充到实验技术队伍中,优化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11-12]。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政策,积极引进有海外教育经历的归国人才和其他高水平人才,自2004 年起,先后引进博士9 名,硕士20名,外籍教授1 名,副研究员2 名。引进的博士或者硕士,在原本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引进的教授、副研究员在从事测试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开拓仪器新功能和研发测试新方法,并指导中心原有技术人员,大大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2)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技术水平。除了通过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更要注重现有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按照我校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中心主要采取的相关措施有:①大力支持和鼓励技术人员在职深造,并为其创造提升个人业务水平的条件和机会。②积极开展实验室合作共建,一方面与学校院系团队开展合作共建实验室,并邀请团队的资深专家指导中心青年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与仪器设备厂家合作,推选青年技术人员到厂家实验室或总部进行深度培养。③积极与企业、兄弟院校合作开发研究项目,不断拓展前沿技术应用领域。④支持现有技术人员参加仪器相关的学术会议、仪器使用培训。目前,上述措施使中心实验技术人员分析测试的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3 积极推行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

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由于其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及相关法律法规所决定的强制性,还有市场准入性,在许多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得到广泛推行。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作为加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有力手段之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3]。中心2001年4 月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评审,取得了国家认监委颁发的资质认定证书。中心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相关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的细节,完善实验技术队伍结构。

通过建立全员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对每位职工的相关教育培训经历、技能特长、资格、受授权以及能力考核等情况的记录,为中心在内部人员培养方向上和引进中心短缺人才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根据“评审准则”对各岗位的人员要求,中心有目的地对各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培养。

中心制订了“人员管理和培训程序”,规定检测人员必须进行持续的教育、培训,并制定详细的内部和外部培训计划,使中心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有章可循。

依据中心的年度质控计划,有计划地积极参与各项能力验证、人员比对等质量控制活动,验证、考核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检测能力和实验室水平。同时,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活动,发现中心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上述活动结果,及时给予整改和纠正。

2.4 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在评定机制及职称晋升制度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将教学、科研教师和实验技术队伍一同考核、评定职称[11],另外,晋升通道不畅,大部分高校未设置实验技术系列的正高级职称,这种制度影响了实验技术队伍工作的积极性[9]。近10 余年,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改善。2008 年学校实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独立聘任,2010 年设立了实验技术队伍正高级职称。学校在职称评定时,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特点,分别设立教学实验型、服务管理型和科研实验型三种类型分别进行评定。中心按照服务管理型要求进行职称评聘,另外,针对中心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其教学考核主要依据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2008 年以来,中心共有22 人晋升至副高级职称。2015 年,中心1 人晋升至正高级职称。2018 年,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出台新的政策,改变高级职称评定方式,大大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晋升率。

3 中心实验队伍建设成效

近年来,通过对中心实验技术队伍的不断建设与完善,中心教职工高级职称占比由2013 年的43%升至78%。中心人员利用平台设备对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重点的支持。如图2 所示,2013年至2018 年,中心为学校科研测试样品数量和培训研究生人数均以每年高于10%的速度递增。校内样品测试数量由2013 年8.4 万个增至2018 年22.6 万个;培训研究生人数由2013 年399 人增至2018 年913人。此外,中心检测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支持了苏州大学“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诸多重要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并促使我校科研成果数量的逐年提升,其中超过一半的科研成果数据来源于中心人员的分析测试。2013 ~2017 年苏州大学论文发表情况(SCIE收录)由图2 可知,学校的SCIE 论文总篇数、SCIE(I 区)和SCIE(II 区)论文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且与中心校内样品测试量呈正相关。

图2 2013年—2017年苏州大学论文收录情况

4 新形势下中心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中心正如全国各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一样,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各自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履行了中心共享平台的职责,保障了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技术管理水平,但是在我校争创“双一流”背景下,给中心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4.1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两个文件均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14-15]。实验技术队伍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中心实验技术人员做好测试服务工作的前提条件。中心测试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工作中,要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同时,中心各机组、机组内部人员之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提高仪器开放效率方面,要加强相互协作、相互补位意识,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扎实知识的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技术支撑队伍。

4.2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由于编制、待遇等问题的限制,中心很多高层次人才无法引进,导致中心高水平技术人才不足。因此,中心应根据现有仪器设备的研究服务方向,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人才管理理念。可采取兼职聘请校内高级专业人才,如: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院系教授作为实验室主任或者技术顾问的办法,指导解决测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设计测试方案等,有利于提高中心整体技术水平,更准确地把握中心大型仪器开放平台的发展方向。另外,对于中心重复性的日常管理、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可通过编外合同制或劳务派遣制等方式,招聘吃苦耐劳,有责任心的优秀员工,中心根据工作表现和考核,决定是否续聘与转岗。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还可充分发挥退休人员的业务专长,可采取由本人申请,中心与个人双向选择的方式,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对退休人员进行返聘,返聘人员与在岗职工履行相同的工作职责,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并按单位要求开展工作。

4.3 健全实验技术队伍激励机制

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和挖掘实验技术人员内在潜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运用好激励机制。①中心对于在分析测试方法、自制或改进仪器、设备功能等方面获得专利、成果奖励或发表论文以及在技术交流会议中做学术报告的技术人员均应给与一定的激励,并应作为职称评审、评奖和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②学校应积极采取激发实验技术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措施,如开展专项奖励、项目和人才计划等。③学校进一步优化、完善职称聘任制度和评价标准,目前,学校虽开通了实验技术人员晋升正高级职称的通道,但是现有的评审要求,如对教学奖项等,中心人员因工作性质很难获得,学校应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可执行性、合理性和导向性,建立与岗位特色相关联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应贯彻落实国家、地方政府正持续出台的对实验技术队伍的激励政策,调动和引导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技术队伍的成长和稳定。

4.4 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实验技术队伍

通过研究表明,一流大学的教师队伍具有素质国际化、培养培训国际化和活动空间国际化等属性[16]。随着我国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重视,实验技术队伍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紧跟国家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步伐,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因此,高校在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方面,除了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国内进行深造,安排人员参加国内相关的论坛、仪器培训等学习交流,也应鼓励优秀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以多种形式出国研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去仪器设备生产和研发基地参观学习等,拓宽国际视野,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保持队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积极推进我校成为“双一流”高校的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5 结 语

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分析测试中心需要实现从简单来样检测服务平台到提供可定制样品测试综合解决方案的高级公共测试平台的转变,从而为学校相关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实现这一转变,拥有高水平的技术队伍是关键。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分析测试中心技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服务意识强、技术过硬,且在学科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分析测试实验技术队伍。而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实验技术人员也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进取,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双一流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铁路通信网络安全的分析测试与可信防御研究
关于分析测试中心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思考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重视建、配、管、用过程管理 发挥仪器设备效能
发动机仿真试验及燃烧分析测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