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支点,知识再创造
——论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

2020-07-12 08:52王昊川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探究性文本阅读教学

王昊川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研究却少之又少,具体的实践探索更是寥寥无几。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确定性、绝对性产生了怀疑,对人在科学知识产生中的主观性、创造性做出了重新的认识,这无形中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影响。以文化知识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育已难以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了探究性学习的热潮。归纳探究、演绎探究、自由探究和定向探究等等探究性教学方式风起云涌。

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接受性阅读学习的教学而言的。这种教学方式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手段,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经验,获得情感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翁。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动机,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寻求解答并将获得的答案与教师、学生交流讨论,使其思考探究得到优化升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与探究,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阅读教学,不仅要借鉴自然科学探究学习的做法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而且要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以下主要从理论分析、现状问题、教学原则、实施策略四个方面对阅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的展开研究,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的品质,真正顺应素质教育的大趋势。

一、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的理论分析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图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顺应是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使新信息获得意义,而且丰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因此,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深入的把握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掌握知识内容的,即掌握知识的方法。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准确的表征与解释,而是相对客观,不断发展的。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进行建构理解的过程。要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证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并在学习小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验证得出的结论。学习要体现参与性与体验性,学生是学习的发起者,教师是促进者。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识”,像科学家似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探究中的苦与乐。无论是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为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探究性阅读教学构筑的理论大厦。

(二)探究性阅读学习教学的理论形成

最早倡导和实验探究学习的人当属杜威。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来组织教学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是放任或迁就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兴趣,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适应当前生活,养成能力。探究是儿童的四大本能之一,教学要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之上通过探究,自主的建构知识、挖掘意义。这可以看作是探究性学习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美国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了“探究学习”的具体主张。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施瓦布进一步将探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联系起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改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广泛普及,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呈现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是在吸纳探究性学习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创新型阅读特色,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意义重大。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探究性教学分为作为课程的探究性教学与学科内部的探究性教学,二者是有区别的。探究性教学注重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是探究性教学的特点,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一)现状

我们这里所说的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就是一种关于学科内部的探究性教学。本文中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是以语文阅读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阅读教学来展开,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生活中能够掌握这种方法来解决阅读问题,学会自己分析课文“讲了什么”、“怎么讲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从而改变了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二)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阅读,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全依赖教师“言传口授”的方式所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事实层面的东西,而不能实质上真正成为学生随手拈来的自己的东西。学生由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动笔杆记,缺乏自己思考” 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不仅使学生获得探究的方法,而且经历了茫然、焦虑、豁然和喜悦,使他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训练,思想得到提升,促进 “知识的再生产”。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独立性,使其逐渐由被动依赖变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次,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重视参与、突出合作。它注重探究的过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在探究中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索问题。学生既能学会沟通和交流,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尊重他人;又能抒发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交汇中求同存异,开出创新的奇葩。

再次,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以问题为起点。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问题成为学习内容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是学生在通读全文、不偏离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要合理,因此,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他反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提倡教师用启发性的问题,用问答的教学法,可见,在教师指导和学生主动思考下提出的问题,才更富有探究性和实际研究价值。

最后,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注重实践运用,营造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氛围。注重实践运用是探究性阅读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及认识经验灵活的综合应用。封闭的语文课程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结果使语文教育变得僵化,缺乏活力,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而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在日常阅读名著和名家作品时均可使用这一方法进行研读,从而“吃透读懂”所看内容。

(三)问题

自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对其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探究性教学的问题也纷至沓来,完全按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运用一些学生还暂时理解不了的科学研究方法……过于科学化、繁琐化,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从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出发,远离了文本,使学生失掉了对阅读的兴趣。探究性学习如何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探讨的一个话题。

三、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如此多的问题,因此,建立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原则就被提上了日程。生本性、文本性、问题性、恰宜性是指导探究性阅读学习教学有效展开的四大基本原则,基本阐述如下:

(一)生本性

所谓生本性,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在这一个过程中,使他们掌握文本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主旨、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探究技巧和方法,最终养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无论是从静态的教学结构,还是从动态的活动程序,都要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来展开。阅读教学的文本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来自主展开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阅读中超出学生独立认知水平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争取在最近发展区里将问题解决。

(二)文本性

学生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要注重尊重文本,学生对文本的探究不能天马行空、毫无根据,而应不偏离文本作者、编辑者的主要意图。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实际上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体现的是文本创造者的主体意志和思想愿望,脱离文本的探究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就是不能脱离文本本身而盲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态度。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的地位,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发现作品的美,而不是总是站在“评判者”的位置上,就某一问题而论问题。总之,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规定了探究性阅读学习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有限度的,发挥的空间并不是无限的。

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单纯引导学生讨论愚公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移山,比如用吊车移山,或者离开这里,重新建家……? 这样就不免将教学引向绝境,死抠道理,而脱离文本,抹杀作者和文本编辑者的意图,背离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意图。

(三)问题性

探究性教学强调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完全学会。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的立足点应该定位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既然是人文性,那么设计的内容应宽泛,社会、人生的问题都应考虑在内;既然是工具,就要提供语文知识的支撑,有“工具”可用。如此宽泛的问题选择就需要问题的精心设计,提问的角度、难度,提问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总之,问题意识是探究能力培养的首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渴望。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让学生敢于设疑,勇于探究。在教法上必须改变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教师只有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惊奇”、“疑问”,学生方能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问: 你们从标题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生甲:有些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些则不止一个。

生乙: 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生丙:人要有创造思维,不要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从问题出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得出富有创见性的结论,让创造之花永恒绽放。

(四)恰宜性

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探究中,由于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种种不足,往往会碰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讲授一些背景知识和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引导他们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当然,探究的问题也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循序渐进性,让学生的阅读学习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进行。例如,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些背景知识的讲解也要考虑适时适地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放在教学作品之前,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安排,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宜性”。

孔融让梨是一篇比较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文章,它启发孩子们树立礼让意识。在讨论时如果有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就被老师简单打一个大大的否定性的叉。那么这个大大的叉号,不仅不会使学生领会礼让的内涵,更会扼杀流露的真情。相反,与这个小学生实时恰当地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搞清其如此回答的原委并因地制宜地疏导教育才是正确的做法。

总之,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满足。教师是领航者,学生是掌舵人,良好的配合是一帆风顺驶向成功彼岸的条件。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是一片值得探讨的新领域。

猜你喜欢
探究性文本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