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同学不太愿意参加班级管理的原因分析—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

2020-07-12 08:10檀小琳江南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公平公民班级

檀小琳 江南大学

一、研究理论

(一)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OCB)由Demnis Organ教授及其同事正式提出,定义为未被组织报酬所直接规定的、员工正式角色外的一种自发性行为,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组织运作效能的提升。OCB基本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家精神、谦恭有礼、公民道德。据过去的研究显示,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体特征,包括工作满意度、公平感知、组织承诺、人格特征等,二、三分别是组织特征和领导特征[2]。

(二)班级管理

狭义上,班级管理指班级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活动管理,具体包括投票选举制、参与制定并执行班级规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等。一般情况下班级同学指有正常身份的班级成员,主要任务是完成自己的学业与日常活动,“参加班级管理”这一行为实质上超越了学生这一角色应承担的正式要求,可被认为是包含了公民道德、尽职行为等维度的OCB行为。针对为何学生进行这种OCB行为的意愿较低的问题,下文将展开详细分析。

二、原因分析

(一)工作满意度偏低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表现出OCB行为的主要因素,它描述了个体对组织工作在心理上的情感表现。满意度高的员工在情绪和认知上有更饱满的状态,愿意为自己拥有的积极体验而回报组织;反之,满意度低的员工因为在情绪和认知上都处于较为恶劣的状态,更难以主动进行以上OCB行为。

在班级中学习被视为首要性的工作,而参与班级管理将消耗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影响学习成绩,使得班级同学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降低。由资源的稀缺性理论可知,一个人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投入于班级管理中的资源无法再度在学习中再次使用。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影响学习而带来的沉没成本是学生及其家庭无法接受的,因此即使孩子在班级活动中表现优异,学生自己与父母也会因损失部分学习时间而感到内疚焦虑,并迁怒于非正式的角色外行为。参与班级管理的成就感与满意度随之下降。此外,班级管理的相关工作过于程序化,易产生疲劳感。频繁的班务会议、思想教育等工作在内容和程序上均表现出单一性,致使同学往往因满意度低而缺乏兴趣、态度消极,尽职行为显著减少。

(二)不公平感知

公平感知与组织公民行为间具有高相关性。作为可自由支配的投入项因素,OCB行为将根据员工感受到的组织公平形势而进行改变。当消极的不公平认知出现后,员工为维护公平感可能减少自我的利他行为、公民道德;但利己的不公平意识会致使员工由于愧疚等情感产生自发性的角色外行为。

班级内部的制度分层明显、民主管理程度低导致不公平感知的产生。组织整体上具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与体系。高层是核心领导人物班主任,中层为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等班干部,基层为普通同学。而很多中小学的班级体系过于规范化甚至僵化,缺乏流动与创新。部分班级的班干部常年固定且权利过大,受到老师的区别对待,甚至形成“干部作风”,导致多数同学认为班集体缺乏民主公正,从而产生不公平感与消极情绪。此外,这种群体内的地位差异也致使地位低的班级成员不太可能表达意愿或积极参与互动,因此他们自发地减少了参加班级管理的行为。

(三)组织承诺不足

组织承诺同样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它指员工对所处组织的价值观与核心目标的认同与信任,主要分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其中,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程度一般同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高低与奉献程度成正比。组织承诺不足时,员工与组织间的情感价值纽带单薄,员工不情愿为组织的持续发展牺牲自己的利益,不利于展现如运动家精神等的组织公民行为。

由于中国学校当前仍处于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下,班主任及各老师的管理目标依旧是以“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应对考试”为主,在促进师生间交流互动、提升班级凝聚力等方面投注精力较少。因而事实上班级这个正式群体并没有很好地满足成员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部分同学仅将班级视作学习场所,更多地选择与兴趣相投的小群体互动。在缺乏深入沟通与信任契约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是班级一份子的角色认同度低,对班级整体抱有的情感承诺程度不高,不太会做出参加班级管理这种角色外的OCB行为。

(四)人格特质

人格特征可以间接地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在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中,随和性、责任心维度得分高的个体为获得高的满意度与公平感知,更偏向于对标组织管理者与同事们的需求取向,从而展现出正式职务外的乐于助人和组织遵从的OCB行为。在两维度得分较低的个人则不愿意顺从组织与他人的想法,他们更多地展现出性格冷淡、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可靠的一面。

在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西方文化广泛传播的时代,90、00后等新生代群体的个性特质较以往的前辈来说更为鲜明,他们自主独立、敢于挑战权威,表现出更强烈的个人主义。行为上偏于个体行动,合作意愿不强;不愿意遵从指令;经常跳槽。为此,在当今的班级组织中,班级同学普遍具有不太顺从随和、缺乏责任心的人格特征,同时崇尚精致的利己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大多数人认为与班级组织间的行为交换不会给自身带来利益,积极参加班级管理的OCB行为是不必要的。

(五)领导者影响

组织的核心领导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影响较为显著。研究显示,主动给予员工支持、明确点名前景的魄力型领导有利于激励员工提升满意度与组织承诺,促进各项组织公民行为;但当领导个人魅力不足、对待员工态度冷漠且处理方式不佳时,员工满意度等指标将大幅下降,组织公民行为相应减少。

班级领导者不良的态度与行为也是致使同学逃避班级管理这一OCB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与教育制度影响下,中国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向于专断,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素质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班主任常出现不曾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根源与行为偏好而一味批评责难的现象,缺乏对普通同学的支持意识,导致双方关系疏远且同学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度较低;集权型领导方式约束班级行为也使得同学因不平等感而形成回避甚至敌视的心理,不愿意为班级做出非正式的OCB行为。

三、总结建议

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五个角度的影响分析,班级同学不太愿意参加班级管理的原因探析已形成初步的框架体系。从狭义上,参加班级管理作为一种学生角色外的OCB行为与班级同学的工作满意度、公平感知、组织承诺、个性特征与角色以及领导者都有密切的关联。教育者们可以在了解行为原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引导与改进,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升班级同学管理班级的热情与信心,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鼓励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保证干部体系的公平性与民主性;多举办集体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等等。

猜你喜欢
公平公民班级
公平对抗
论公民美育
怎样才公平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不称心的新班级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