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概念的再界定研究及其意义

2020-07-14 17:03张从喜张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高等教育

张从喜 张力

摘 要 高等教育概念是相对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概念而言的,它的提出也必然会照顾到其内涵和外延。无论是“高深学问”的教育,还是“高中后”的教育,都对其内涵、外延做了丰富和延伸,都有各自概念的合理性,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概念是多元的。任何事物只有把握其本质才能探究和发现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掌握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和解读,有助于理清纷纭复杂的高等教育现象,有助于高校的发展回归本质。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概念界定 高深学问 大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在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方面尤为明显。回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到今天要问高等教育究竟是什么,现在仍然说不清楚。现代中国的大学不能够准确找到本身的发展定位,比如一些专科院校热衷于升级为大学本科高校、师范类大学热衷于发展为综合大学等。从高等教育概念界定視角出发,期许获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启示。

1高等教育概念剖析

199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7次大会上确定了高等教育的一个定义:“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这个定义可以看作是国家本位的定义,核心是“国家核准”、“中学后”这两点。

第一,有了“国家核准”这个定义就不能全面反映高等教育的纵向轨迹即历史,甚至也未必能很好地反映当代高等教育的现状。历史上很长的时期内,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存在与“国家核准”没有关系,而与学派、教会和城市的关系则很密切,后者的作用更直接。在以属概念为基础定义种概念时,往往是采取增加内涵(从而缩小外延)的办法,称之为属概念加种差(新增内涵)的办法。

第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正规的中等教育的场所,但是早在此前几百年就产生了高等教育。在中国,普通中学机构的出现则是19世纪晚期的事情了。所以,历史表明以“高中后”教育定义高等教育概念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

第三,不使用“高中后”一词而将高等教育界定为探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的话,这样的高等教育概念的实际外延又过于宽泛,现实中有些独立设置的科研院所也是探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但它们不在高等学校范畴,不属于高等教育。而且清末新政之前古代并不存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这样明确和严格的学制安排,当代有些类型的高等教育也不以“中学后”为招生的底线标准。就逻辑上讲,也容易造成无穷递归,即要想知道什么是高等教育,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等教育,而要知道什么是中等教育,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初等教育,以至于无穷。

第四,高等学校除了探究高深学问外,还有培养人才的功能。但是社会上的科研院所不也能培养人才吗?国家或省属科学院也招收研究生。但它们一般并不必须承担此任务,而且国家并不提倡科研院所脱离高等学校来培养人才。这一说法将高等教育视为机构,然而,高等教育并不单指机构。这也是这一说法的不当之处。

第五,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是不是就是高等教育呢?早在中国南宋时期书院是从事探究高深学问并培养人才的机构,人们却不认为那是开高等教育的先河,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发端于19世纪末。早在公元前393年柏拉图就开办了学园阿克德米,此后40余年间在学园里生活和从事教学活动,这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的学习原则之一是“不懂几何者莫入”,从现在的角度看,这就相当于中学后,在当时肯定可以称得上是研习高深学问。学问高深与否与时代背景有关。即在特定时期下,布鲁贝克的说法是“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实际上,对于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深与否也有差别。北京大学研习的学问与一般高等职业院校研习的学问,在深度高度上都会有明显差别。

所以,只是研究高深学问而不培养人才的机构,有些科研院所也符合这一特征;只培养人才而不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中等教育亦符合;研究高深学向又培养人才但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也不能成为高等教育机构。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研习高深学问为内容的培养专门人才的活动,称为高等教育;实施这活动的机构称为高等学校。

还有一个概念不得不提,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但在有的国家(如英国),仅指属于高等教育水平的继续教育而不包括普通高等教育。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58 年第 10 届大会通过的《关于国际教育统计标准化的建议》的基础上,于 1976 年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对中等以上教育的定名。以完成中等教育(第二级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证明为进入本级教育的最低要求。

但实际上,通过上面的论述,第三级教育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的概念,如果按概念外延范围大小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教育>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

2对于高等教育概念界定的意义

人的大脑中的每一个概念最终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的存在的事物却独立于概念之外。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正确恰当的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可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的概念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表达。语言的表达远远赶不上事物的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所以要时常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才能让高教发展重新理清思路,才不至于偏离轨道。

2018年11月1日陈宝生部长在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从坚持推进“四个回归”的要求出发,谋划和推动本科教育振兴,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回归高等教育研究至少可有助于两个方面的发展。

2.1有助于高等教育专业和教学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高等教育事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基于以上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高等教育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与之相悖的是,中国高校现在专业设置与教学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比如前不久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提出的本科“一本书”教育。

别敦荣指出,长期以来多数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只讲一本教材。一届届学生学习同样的教材,教师也一年年教同样的教学内容,乃至教学PPT都数年不变。教材编出来的时候,它的内容与学术前沿问题已经隔了一段距离。而且,教材内容是有限的,知识领域是无限的,那么多学者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的学术文献,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基本是不涉及的。这是目前大学教学和专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这一突出问题与高等教育概念严重脱离。高等教育概念强调着重发展“高中后”的“高深学问”,一本书一本长期不变的教材如何研究“高深学问”呢?

本科教育不应该过度重视学生就业,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在研习“高深学问”的背后,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才是目前专业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明确的是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既是基础教育又是英才教育。基础教育是相对高深学问而言的,本科生教育应该侧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变化的, 两者结合在一起, 成为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 历史上虽然有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抗争和批判, 但是并不存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绝对对立。

研究高深学问的土壤就是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协调,相互融合,高深学问才能获得成长的可能。

2.2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一切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都在实践中创新;一切理论创新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理论。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实践相结合。

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以外语专业为例,以访谈的形式调查了日语专业、俄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接近15%的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参加过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像这种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专门人才”的。近些年,在加强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教学的同时,以实习为主的社会实践被不断地挤压减少,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致使所学难以所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比如高校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师资数量质量亟待提高、高校政绩价值导向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张政文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现在整个高等教育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劳动教育是绝对的短板,社会实践的缺失是无法了解中国国情的。作为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助于锻炼学生肌体,有助于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发展,也有利于理解本专业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门人才不能徒有满腹理论,要学以致精致用与实践相结合,做对人类发展有贡献的人。

3对高等教育概念的反思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个还在不断发展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由于由于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高等教育高要想更好的持续有效发展就离不开互联网环境,因为会显然改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时空范围,高等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必将不断地丰富发展。

在《高等教育哲学》书中,作者指出曾经有一个时期,像“学向大师”亚里士多德或培根这羊的以所有知识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人,是以掌握全部学问为其目标的。但是,那个时期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由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知识爆炸”,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或掌握这种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

回归原点的概念研究,重新整理高等教育发展思路,要以一种更加开阔更加包容更加批判的态度去发展高等教育,不能拘泥于某些概念的桎梏。有人提出现有的高等教育概念已经无法涵盖一切“中学后”的教育现象,有创造性提出大高等教育学的概念,在中国建立属于自己学术体系的高等教育,大胆突破现有的高等教育学,将现有的高等教育概念囊括其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概念的外延需要进一步延展,内涵需要继续丰富,以期提出、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非基础教育的问题,使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范畴下的子集,而要成为整个社会的子系统。

作者简介:张从喜(1991-),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哈尔滨师范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的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贺国庆.古希腊高等教育探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3] 彭道林.关于大学的概念、起源与发展[J].学园,2010(21).

[4]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科浪.高等教育是什么对高等教育概念的多维解读及其意义[J].教育考试,2009(03).

[6] 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M].赵明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7] 别敦荣.“一本书”的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N].文汇报,2019-01-04(08).

[8] 高军.现代人才的素质特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融合[A].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2.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高等教育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略论高中政治课生态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