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0-07-16 03:54赵辉越马语键
关东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主成分分析

赵辉越 马语键

[摘要]近年来,区域的不均衡发展问题越来越受重视,针对各地区间的不平衡问题,选取全国30个省份2008-2018年的10个指标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经济竞争力进行测算。通过定量分析区域间的竞争力水平,最终抽取3个影响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并对经济竞争力进行时空分析,同时利用莫兰指数分析经济竞争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赵辉越(1976-),女,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马语键(1998-),男,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130012)。

我国经济自十九大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发展趋势和前景——以长江沿线和沿海城市为主,建立以12个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发展体系,全国各地连成一片,通过集聚产生的低成本与高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它对城市现有资源(环境)的管理、城市产业调整和城市未來发展战略都具有借鉴意义。倪鹏飞(200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出城市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的得分,郝寿义(2001)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详细内涵和影响因子,二者为国内城市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建立指标体系的思路与方法。于涛方(2004)则以国外城市为样本,总结了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以国外的相应理论为基础改进了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我国的学者以Michael Porter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构造了软硬环境相互促进、产业促进产出的“弓弦箭”模型;还有学者以Begg的竞争力迷宫机制模型为基础,在城市竞争力模型中加入城市系统的外部要素与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并将空间的溢出效应引入到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中来,其研究认为,1400km以内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因素都会对自身地区的竞争力水平造成影响。张凡等(2019)对我国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认为中国地区的差异发展将长期存在。综上所述,从城市视角来看,国内外相关理论为本文区域间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基础。

通过对城市竞争力相关文献的整理,本文从经济综合实力、地区开放程度和产业结构水平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一个衡量省份经济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综合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并采用莫兰指数来衡量各省份经济竞争力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性。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对全国30个省份在2008-2018年间的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推算其演变趋势。本文选取10个指标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省份的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模型构建

1.主成分分析: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省份的多个指标做降维处理,将多个变量指标用较少的综合指标表示,并且综合指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城市竞争力时应当注意,指标数要小于城市数目。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不仅仅要从国内的角度进行衡量,也要注重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同时产业结构也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故本文从经济的综合实力、地区的经济开放度与结构水平的角度选取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经济综合实力包括:GDP总量、GDP增长率、人均GDP、地均GDP、财政预算内收入;经济开放度与结构水平包括:第二、三产业比重、全社会固定投资额、金融机构数目、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

2.莫兰指数:莫兰指数可用来计算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性,计算的值在-1~1之间莫兰指数大于0,表示经济竞争力数据呈空间正相关,莫兰值越大,空间正相关性就越明显;莫兰指数小于0表示经济竞争力数据呈空间负相关,莫兰值越小,空间差异性越大。计算莫兰指数时,需要构建空间权重矩阵,以全国各省市为样本时,通常选用二进制邻接矩阵作为参照,具体如下:

二、实证分析

(一)KMO和Bartlett的检验

表1为2008年数据的KMO检验结果。主成分分析之前都要做因子分析,KMO检验是最常用的考察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方法。Bartlett球形度检验可以判断处理后的相关矩阵是不是单位阵。如表1所示,本文分析中KMO统计量值=0.699,在0.5以上,表示可以2008年的数据做因子分析,并且适用性比较强,一般来说,KMO统计量的值在0.5以下时则表明不适合用因子分析方法。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316.63,单侧p=0.000<0.05,这两项统计量的结果说明了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主因子成分的提取及其解释

利用SPSS 21.0分析软件,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抽取主成分,得出表2。如表2结果所示,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主因子得到3个,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76%,表明3个主因子已经可以反映原始10个指标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表3的结果中也同时给出了成分的特征值,显示提取出来的三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故用这3个成分作为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理想。为了将特征值的结果表现得直观,本文引用了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如图1所示,可以清楚的看出,从第四个成分开始特征值全部在1以下,通过碎石图可以更清晰地帮助选取主成分。

为了让每一个主因子在经济上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得到旋转成分的矩阵。由表2可以看出:公因子F1包括全社会固定投资额、金融机构数目、GDP总量、财政预算内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投资和获取收益的能力,可以命名为综合指标。公因子F2包括人均GDP、地均GDP、第二三产业比重和进出口总额,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命名为结构指标。公因子F3包括了GDP增长率,反映出当地的经济稳定水平,命名为效率指标。

(三)地区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

成分的得分系数如表4所示,根据各个成分的得分系数可以写出3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将GDP总量设为变量X1,GDP增长率设为变量X2,以此类推。

(四)时空分析

根据以上方法分别计算出全国30个省份2008-2018年的经济竞争力,并进行时空分析。

1.时间分析:为使经济竞争力结果更为清晰,本文选取十个省份来代表其所在的十大经济区并分析整体的经济竞争力走势,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图中结果显示,除个别地区外,各地的经济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可以看出以广东省和江苏省为主要省份的东南沿海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区在经济竞争力上一直处于全国的最高值。从时间上看,广东省和江苏省分别在2011年和2016年处于低点。这是由2011年的欧债危机和2016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的。广东省由于恢复能力较好,在危机过去两年后经济竞争力开始上升。以青海省和吉林省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显然处于负值。两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在2009年和2012年均出现最低点,说明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敏感性较低,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后果反应滞后。整体来看,我国在2017年之后经济竞争力都处于上升的状态,这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有关。从时间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经济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早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不同的地区对外部危机反应程度不同,发达地区敏感系数高,对外部变化的反应迅速;而欠发达地区敏感系数低,会发生时滞现象,危机带来的变化会在下一期的时间段体现。

2.空间分析:为了判断经济竞争力的空间性,本文对各个省份的经济竞争力MoranI指数进行检验,通过对上述三个矩阵的MoranI指数结果的对比,发现邻接矩阵更适合应用于本文研究。利用邻接矩阵测得的全局MoranI指数结果如表5,莫兰指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变量的空间性越强。在结果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各省份2008-2018年经济竞争力(EEC)莫兰指数均大于0,并且基本上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各省份的经济竞争力都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即经济竞争力高的省市与同为高经济竞争力的省份相邻。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指标,结果明显符合中心外围理论。龚维进、倪鹏飞(2019)在研究中进一步分析了经济竞争力空间溢出效应。将以研究地区为中心的800、1400和17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基础设施因素还是生活环境因素都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大的溢出作用。不同的区域间距各个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程度不同。沈立(2019)等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对经济竞争力的空间溢出效应,更进一步证明了经济竞争力存在正向空间效应的观点。

(五)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对主成分分析过程,KMO检验结果为0.581可以进行降维处理,将2018年全国的经济竞争力得分以十大经济区作为区分,将经济区代表省份的结果作为经济区的结果进行分析。如表6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2018年,各个地区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从经济竞争力得分来看,以广州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经济区在各经济区中居于首位,其次是以江苏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经济区,这与我国经济政策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密切相关,对于吸引人才以及吸引投资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但东南沿海经济带虽然总得分是第一位,但效率指标的得分却在中下游,说明本地区的GDP增长率较低。原因在于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就越会产生人口聚集效应,人口不代表人才,大量涌人的人口不僅会导致当地经济效率的降低,还会带来环境和社会问题。

相比来说,总得分排名较低的新疆经济区和以青海省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经济区的效率指标得分反而较高,说明在保持人口密度较低的同时经济在稳步增长。以云南省为代表的珠江上中游经济区效率指标得分较高,云南省作为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从第三产业获得的收益较高,使得近年来珠江上中游经济带迅速发展;但总得分仍处于下游位置,说明相比于发达地区,该地区仍然欠缺良好的外部性,创新能力也相对较低,经济竞争力处于劣势。

从综合指标的数据情况来看,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北部沿海经济区排名第一,其次是东部沿海经济区。地理位置和战略实施都决定了此结果的合理性。北京、上海作为两个沿海经济区的代表城市有着领先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得外部投资往往更倾向于这两个地区。因此这两个地区无论从GDP总量、财政收入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都是国内最高水平。作为各经济区的中心省份,应该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近几年来,国家政策逐渐向长江沿线省份倾斜,长江沿线城市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以四川省为代表的长江上中游经济区结构指标得分处于领先位置,这说明在产业结构和进出口贸易上,长江上中游经济区开始走向正轨。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近年来与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世界500强企业有285家落户成都,外商投资和居民消费都处于较高水平。这显示出该地区充分发挥了其外部性,逐渐提升了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整体上看,以吉林省为代表的东北经济区和以甘肃省为代表的黄河上中游经济区在三个指标的得分上都为负值,这表明两个地区在发展中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振兴战略早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虽然成果显著,但东北地区仍然面临着巨大困境。作为最早的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影响,整个东北地区的重化工企业和央企较多,以第二产业做为经济支柱的东北地区,其第二产业的产值仍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企业间关系形成的外部性不足,导致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差,竞争力低,融资机会减少。因此本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低,致使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创新能力不断下降,引起了区域发展的极大不平衡。

黄河上中游地区本身存在着省份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如表7所示,黄河中上游经济区的经济竞争力整体偏低,但是河南省的表现相对突出。河南省作为全国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不可取代,尤其我国国内贸易量的加大和人口流动频繁,都会使河南的经济竞争力水平显著提高。陕西省效率指标为正,说明经济增长率正在稳步提高。除了归功于“一带一路”倡议外,还与陕西省独特的人才引进政策息息相关。对于高校学生,凭身份证和毕业证就可以落户。尽管陕西省的总体得分为负,但在人才政策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竞争力一定会逐步提高。山西省作为产煤大省,由于国家对资源开采的限制,加之产业结构转型较慢,导致了山西省的发展处于滞后状态。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出各地经济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将全国30个省份2008年和2018年的经济竞争力数值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显示,并根据自然断点法将经济竞争力数据分为4部分。由于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数据完整性问题,本文不做研究。由上文分析可知,各省份在2008年和2016年都处在经济竞争力的低点,在2017年出现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使得各地区经济竞争力分值大部分处于负值(如图3所示),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2008年,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竞争力,说明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同时作为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其外部性,带动了周边省份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山西省除外,山西省做为我国的产煤大省,受到限制资源开采政策的影响严重,导致经济颓势,并且转型缓慢,故存在着发展滞后的现象。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经济竞争力明显处于落后的位置,这是由于历史、政策、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首先,建国后主要以江浙地区的轻工业和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为建设中心。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在西部地区。其次,我国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继续拉大。最后,西部地区交通的不便和周边地区的落后,没办法利用溢出效应来带动区域发展,导致地区的发展相比于其他省份发展缓慢。以上海市和广东省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能力强,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外部性明显,溢出效应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带动性,经济竞争力的得分是全国最高的地区。福建省作为两个地区中间的省份,又处于沿海位置,地理条件和发达地区的外部性都使得福建省相较于其他地区发展迅速。从2008年经济竞争力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经济竞争力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与前文莫兰指数测算的结果一致。

图4为2018年全国30个省份的經济竞争力分布情况。由于2018年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水平明显上升。和2008年相比,大部分地区经济竞争力仍处于负值,但最低点和最高点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还存在经济发展能力偏弱的区域,但是整体的经济形势都出现了稳步升高的趋势。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得分上升明显,说明我国经济竞争力高的地区对国家政策反应迅速,同时也是最先受益的地区。从空间分布来看,与2008年相比差异明显。首先,由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使长江沿线的省份经济竞争力明显上升,并且由于经济的外部性,也使得与长江沿线省份相邻的西南地区经济竞争力摆脱了全国垫底的位置,说明国家的政策对区域发展的效果显著。东部沿海城市仍然是经济竞争力最高的地区,同时,与上文莫兰指数的分析一致,2018年的经济竞争力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正相关。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份2008-2018年的经济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通过结果可知,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可以通过经济综合实力、结构优化实力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来大体衡量,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除了国家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各地区也要走全面发展道路。地区间、城市间的竞争,不单单是实力的竞争,更是观念和制度的竞争。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外投资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地区间的竞争力情况差异巨大,沿海地区及长江沿岸地区竞争力较强;东北地区的发展力主要以国企为主,尤其在吉林省,外商投资一直处于低位状态导致发展较为落后;中部地区的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发展速度较快,这从结果中也可以看出。

根据上述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很多条件的共同合作用,既要注重城市自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地区之间吸引与排斥、推动与制约、分工与合作、竞争与依存的规律性。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明确的发展政策,建立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形成溢出效应,带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2.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增长极的带动,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出,上海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已经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江浙一带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已经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是要注意的是,生产要素大量涌人沿海城市群,导致黑洞效应,使地区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通过经济的离心力将河北省和天津市的经济迅速带动起来。将长江沿线和“一带一路”沿线的省份充分调动起来,为区域间协调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在大量投入基础建设的同时,注意生产要素以及人力资本分配不均的问题。

3.构建城市间协同创新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在2049年我国要建设成科技强国,科技生产力在加强国际竞争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各个城市和地区发展科技生产力刻不容缓。我国要以城市群为依托,抓住新基建的发展机遇,构建城际间的发展体系。利用科技技术扩大发达地区外部性的覆盖范围,为我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主成分分析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NAR模型的上海市房产税规模预测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