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状况调查分析

2020-07-17 02:49蔡博慧孙景妍李佳宁张庭赫师江澜
南方农业·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

蔡博慧 孙景妍 李佳宁 张庭赫 师江澜

摘   要   农作物秸秆是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其利用方式一直深受关注。农户作为执行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效果与效率。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促进关中地区秸秆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方式分析了关中地区农户秸秆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破除技术障碍与制约条件,继续推行秸秆就地还田利用;做好有效顶层设计,积极推行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构建有效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保障机制”等关中地区秸秆资源化利用建议。

关键词   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户视角;理性经济人;关中地区

农作物秸秆是具有多种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我国秸秆资源类型丰富,年总产量近7亿吨,可折合标准煤量3.53亿吨[1]。为了促进大量秸秆资源循环再利用和改善环境质量,我国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和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先后出台政策文件明令禁止焚烧秸秆、鼓励秸秆资源化综合再利用,同时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响应上级政策精神和缓解环境压力,陕西省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制定和推行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地方性政策,并开展陕西省粮食主产区秸秆资源化利用试点及推广工作[2]。目前田间地头秸秆焚烧现象已得到有效控制,大量作物秸秆资源主要以直接就地还田方式加以利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提升地力水平[3]。但目前对于秸秆资源利用的研究多停留在政策制定和技术创新方面,忽视了对农户执行力及秸秆资源多级循环利用方式的研究。

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中关注废弃物的减少及资源化利用,聚焦于物质本身实现循环与再生利用的价值[4]。秸秆作为一种农业“废弃物”,对其循环利用的同时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带来可观的收益。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农户是理性经济人,其行为选择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必然倾向于将既得利益最大化[5]。当前秸秆资源化再利用实践过程中农户依然是最重要的直接主体。因此,基于农户视角构建秸秆资源利用模式,切实考虑农户在这一过程中的客观感受与利益,将有效改善当前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实现农民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基于此,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为指导,以关中地区的3市1区随机抽取的275个农户为调查对象,旨在探究当地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适合当地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为关中平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调查方法

调查区域选取了宝鸡市、渭南市、咸阳市的9个行政村及杨凌示范区,主要选择了玉米、小麦及“玉米+小麦”3类种植农户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91份,有效回收275份,问卷有效率为94.5%。调查样本分布及受调查访谈农户的劳动力构成、耕地面积及家庭农业收入等基本特征详见表1。本次调查过程重点了解农户秸秆处置行为选择、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户秸秆资源利用情况

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其对秸秆的处理行为关系到秸秆资源化利用能否顺利实现[6]。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约97%的农户在实践中对秸秆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中89%的农户采用秸秆直接还田方式,少部分农户将秸秆用作燃料、饲料和直接出售(表2)。在政策引导和监管下,关中地区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已基本杜绝。从调查数据分析,约59%的农户是自主采纳了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而约41%的农户则是被动接受了政府政策的引导,进一步说明多数农户在选择秸秆处理行为方面是理性的。

2.2 农户在秸秆还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秸秆还田是调查区农户主要的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从对农户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尽管多数农户在实践中采纳了这一利用方式,但仍然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2.2.1 秸秆还田技术性障碍因素仍未破除

从秸秆还田农户走访调查表明,关中地区87%的农户已接受秸秆还田利用,但由于该措施仍然存在一些技术性困扰,进而影响到农户对秸秆还田利用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1)33%的受调查农户反映采用秸秆还田措施后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农民需要加大投入除病除虫,额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2)秸秆还田后与土壤混合不均匀,紧实不一,使下茬作物幼苗因根系悬空而死亡的比例高达15%~20%,导致作物减产明显。3)目前秸秆还田机械设备与关中地区农户的小面积地块不匹配导致进地较为困难,同时还田机械对秸秆切碎程度不够,常留下一些长秆在田地中需要人工处理。4)农户进行秸秆还田缺乏专业农技指导,还田深度不够、质量不高,难达到预期效果。据受访者反映,秸秆还田技术人员还田处理后留下一地“烂摊子”让农户自行收拾。

2.2.2 不经济性限制农户对秸秆还田利用的可持续性

关中地区秸秆还田政策推广初期,通过经济补贴措施促进了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与积极性。但约86%的受调查农户反映补贴措施至今未有效落实,只有少数人员了解到该地区秸秆还田补贴金额为每667 m2 20~80元,部分村采取收割机免费使用或发放种子等形式对农户进行补助。同时在关中地区秸秆还田利用要达到理想效果,农户每年每667 m2需要增加机械和灌溉投入总成本达163元,而每年通过秸秆还田每667 m2节省的化肥购置费用和作物增产收益仅为143元。由此可见,若相应补贴不能到位,秸秆还田利用会导致农户净收益有所下降。理性小农学派理论认为损害农户经济利益的行为无法长期持续,这将制约该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中地区若长期执行秸秆还田政策措施,应积极提高农户所能获得的净经济利益。

2.2.3 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单一,缺乏秸秆还田区域适宜性综合评价

理论上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板结,提高耕地生产力水平。但受气候、经济、技术条件等影响,秸秆还田肥田效果存在区域性差异。受访农户表示,秸秆还田对粮食产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降雨量充沛的情况下每667 m2产量可达到500 kg以上,但遇到干旱年份(季节),一些村庄(农户)因缺乏灌溉设施条件,导致农作物减产明显。因此,秸秆还田利用措施能否在农户中持续推行下去,还应结合当地的生态、经济、技术等条件做好适宜性综合评价,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多种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当前关中地区各地基本一刀切,没有考虑区域间条件差异性,极易损害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可度和积极性,不利于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2.3 关中地区秸秆资源化利用建议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将农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已是大势所趋。尽管目前约90%的农户选择了秸秆直接就地还田,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户主要出于“随大流”的心态或受政策推动被动接受,自主还田的积极性并不高。农民难以自觉处理作物秸秆,根本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对于秸秆资源化优化利用而言,我们认为应破解秸秆还田中客观存在的技术与机制障碍,应把农户看作为独立“理性经济人”,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最优资源化方式,尤其在一些不适宜进行秸秆还田利用的地区,更应寻求秸秆离田多元化利用途径。

2.3.1 破除技术障碍与制约条件,继续推行秸秆就地还田利用

鉴于政策引导及目前多数农户已经选择了秸秆还田利用这种方式,而且秸秆作为该区最重要一种农田有机质来源,我们建议在技术、经济等条件具备的地区继续推行秸秆就地还田利用这种方式,但需要解决好实践中诸多困扰农户的病虫草害、还田机械不匹配等问题。1)充分发挥相关科技人员的能动性,寻求有效解决途径,加大在秸秆还田配套机械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可结合合适的农艺措施如采用适度深翻耕以及播后耙耱镇压等解决病虫害、出苗差等问题[7],以确保秸秆还田高质量进行。2)建议有条件地方加强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因季节性降水不足等原因对秸秆还田造成的不利影响。3)应注重秸秆还田专业化农技队伍建设,增强科技推广人员一线指导能力。4)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保障将秸秆还田经济补贴落到实处,使利好政策真正惠及农户,促进秸秆还田可持续发展。

2.3.2 做好有效顶层设计,积极推行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

作为独立“理性经济人”,农户应能动性地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秸秆利用方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特定的方式。各级政府部门应更关注秸秆再利用后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当然也应在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制定和推行各种利好政策,协调与引导秸秆资源合理、高效、高质地被利用。企业也在寻求更多来源广泛、省成本、环保型等材料来打造新的产业化发展机会。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作为秸秆就地利用的重要补充[8],既可以推动农作物秸秆的深度开发,也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如何促成一个有效的产业模式,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农户、政府、企业三方的相互关系。在此,我们提出了“产业化经营的秸秆资源离地再利用”构想(图1)。在这个构想中,1)应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做好产前的顶层设计,促进农户、企业、市场构建合理的秸秆产业化利用体系。2)应充分解决好秸秆资源产业化利用各环节的关键问题,比如秸秆体量大造成收集运输过程中难度较大[9],我们提出了“村收集、乡集中、县加工”模式,即在村之间设立回收点,集中到乡级节点进行统一保管,然后在县级企业里进行高端复合材料加工或直接制成各类绿色环保型产品或作为生物质能源被利用等等。3)将源于秸秆的制品(产品)输送到消费市场交易。在此模式中,农户可以通过出售秸秆、务工等获得经济收入,也可作为消费者以适宜的价格购买秸秆为原料的生活或生产制品,最终实现以秸秆资源为纽带,构建串联工农业间“生态圈”以及企业与农户间“经济圈”的产业化“双圈”发展模式。

2.3.3 构建有效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保障机制

无论是秸秆就地利用还是离地利用均离不开有效的保障机制。1)人才的保障。秸秆资源化过程不仅需要一线技术推广人员指导,也需要对资源主体(农户)进行秸秆标准化收集打包等相关技能培训,对于专业需求较高的岗位应保证人员持证上岗,使他们在 “秸秆资源化利用”中成为先锋队伍。2)政策的保障。尽管各地政府相继制定了秸秆资源化利用优惠与补贴政策,但覆盖面不够宽、系统性不够完备、利益纽带不够紧密,没有对农民和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10]。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激励机制,并强化监督管理,使相关利好政策牢固落地,保障多方利益者切实受益。

3 小结

农作物秸秆是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其利用方式一直深受关注。农户作为执行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效果与效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约97%的农户在实践中对秸秆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中89%的农户采用秸秆直接还田方式;农户在秸秆还田利用中还存在“技术性障碍因素仍未破除、不经济性限制秸秆还田利用的可持续性、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单一、缺乏秸秆还田区域适宜性综合评价”等问题。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促进关中地区秸秆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破除技术障碍与制约条件,继续推行秸秆就地还田利用;做好有效顶层设计,积极推行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构建有效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朱建春,张增强,李荣华.陕西关中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模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2):12-17.

[2]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發展改革委、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sndrc.shaanxi.gov.cn/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1025885&chid=100144,2017-02-05.

[3] 姜振辉.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提升机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 (美)威廉·麦克唐纳,(德)迈克尔·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5] 蒋磊.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6] 李珊珊.河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7] 张奎,邹兵,宋贺,等.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北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46(1):111-116.

[8] 孙宁,王飞,孙仁华,等.国外农作物秸秆主要利用方式与经验借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8):469-474.

[9] 张士胜,霍家佳,洪登华,等.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9):260-261,264.

[10] 谢海燕.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
浅析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明器
民俗体育活动的农村社会治理功能
基于均方差决策法的关中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市域差异分析
关中地区农用地流转对农户福利影响的调查研究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陕西关中马嵬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探讨
刍议马嵬驿历史民俗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履行契约行为的影响因素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