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河流”的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与复习策略

2020-07-18 15:55周明发周远桢杨小华
地理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考试题河流试题

周明发 周远桢 杨小华

(1.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91)

摘 要:文章通过对全国卷2017—2019年涉及“河流”的地理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具有频率高、分值高等特点。该部分试题融合生态文明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地貌、开发与治理等必备知识,体现了基础性;依托图文材料等分析地理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和思想方法,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地理素养和创新思维,体现了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据此提出重组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归类练习,提升思维水平;创编案例,培养地理素养等复习策略。

关键词:地理高考;河流;复习策略;高考评价体系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一般在第一轮的全面复习之后就进入专题复习阶段,该阶段以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以学情的调查和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为基础,通过多样的有效途径达成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复习目标。本文以“河流”为例进行介绍。

一、近三年涉及“河流”的地理高考试题统计

通过对全国卷2017—2019年“河流”地理试题的统计(表1),发现具有以下特点:①频率高,每一年的全国卷都会对河流部分进行考查。②分值高,2017年Ⅲ卷和2018年Ⅰ卷达到了34分,每一年三套全国卷的平均分在20分左右。③题型齐全,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④2019年的试题分布发生变化,不仅出现在必做题,而且在Ⅰ卷和Ⅱ卷的选做题第44题,也以河流为载体对环境保护进行考查。

通过对全国卷2017—2019年“河流考点”的统计(表2)发现,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河流与自然地理要素、河流与人类活动、河流地貌、河流开发与治理等必备知识。其中对河流水系特征的考查较少,河流地貌、河流开发与治理是重要考查内容,近三年的全国卷每年都有考查,2019年Ⅰ、Ⅱ、Ⅲ卷同时出现。

二、涉及“河流”的地理高考试题解读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测试题第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3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第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B )

A. 减小降水变率 B. 减少河水含沙量

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B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D )

A. 河床 B.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覆盖坡面

【试题解读】

1.融合生态文明,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考育人的重要使命,该部分试题主要依托生态文明等核心价值观去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1]。第1题以“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提高”,考查植被恢复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2],以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案例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它是地理学科蕴含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3],要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2.蕴含哲学思想,考查创新思维

第1题考查植被恢复对河流、气候的影响,需要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以及地理学的尺度思想等进行分析,蕴含了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第2、3题依托汾川河降水的材料,分析第五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和第六次在较小的降水情况下洪水中大量泥沙的来源,需要在积累了前几次降水的条件下去进行分析,蕴含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对地理过程进行分析,考查人地协调、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等关键能力。

三、“河流”专题复习策略

1.重组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对2003版和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的梳理发现,河流的知识点具有分布广、跨度大、联系紧密的特点(图1)。其中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一增加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在环境保护中增加了我国水资源的概况、水资源污染的严峻性、水质采样及检测、水资源保护方案等内容,这些也与河流专题有联系。在进行河流专题复习时,可打破教材的原有编排顺序进行重组,构建该专题的知识体系,并依据对学情的调查和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等开设微专题。

2.归类练习,提升思维水平

通过梳理发现,2019年Ⅰ卷和Ⅱ卷的第44题与2016年Ⅱ卷第36题的第(4)题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凸显了“人地协调观”的素养立意。以欧美、韩国等发达地区的河流开发与治理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我国河流的开发与治理现状,反思我国在大小河流上密集修建水电站、渠化的开发与治理方式。2018年Ⅰ卷第6~8题和2016年浙江卷第5~6题的两组试题都以河流阶地的断面图,考查河流地貌、地壳运动等必备知识,图文材料的呈现、设问的方式相似,但是设问角度和情景创设有差异。2016年Ⅱ卷第9~11题和2019年Ⅲ卷第37题的两组试题也考查了河流地貌等必备知识,都以河床断面宽度和深度的时空变化为切入点,但是两组试题的材料呈现、设问方式存在明显差异,2016年以坐标曲线呈现,2019年以剖面图呈现,考查方式从选择题变成综合题。启示考生在备考时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地理素养和关键能力,这是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趋势之一。在河流入海口一般会形成三角洲,但是2008年Ⅰ卷第37题第(3)题却分析G河(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是2014年Ⅱ卷第36题的第(3)题却分析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的原因,以及2016年Ⅲ卷第36题的第(2)题试对“河上很少有橋”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这些河流试题都蕴含了一般与特殊的哲学思想,完美地诠释了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科学知识的哲学化、地理教育思想的美学化,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之一[4]。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哲学思想,哲学的智慧主要是提供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层次。通过对这些试题的归类练习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哲学思辨精神。

3.创编案例,培养地理素养

通过对“河流”地理高考试题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该部分试题不变的是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原理,以能力和素养立意的命题风格,变的是试题情景的创设、材料的呈现、设问的方式等。该部分试题融合生态文明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该部分试题注重考查地理必备知识,体现了基础性;依托图文等材料对地理现象的分析渗透地理原理和思想方法,注重考查地理素养、创新思维和关键能力,情境的创设注重时空尺度的变化,设问的角度小点切入、纵深探究,体现了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通过原创或改编试题以及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关键能力。

[原创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岷江上游指成都市都江堰以上河段及其支流,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5],流域内金、铜等资源丰富,是羌族聚居的贫困区,采取了梯级综合开发的方式。都江堰灌溉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须遵守保护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公约。随着灌区内经济的发展,有专家提议在距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的鱼嘴仅1.3千米处修建杨柳湖水坝,高约23米、宽约1 200米,以有效发挥上游已建成的紫坪铺水库的综合效益,否则,每年将亏损近5000万元,该提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

(1)根据材料,描述岷江上游的水文和水系特征。

(2)根据材料,分析岷江上游采取梯级综合开发方式的原因。

(3)你是否赞同修建杨柳湖水坝,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水文特征:径流量较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夏季水位较高;松潘、黑水河段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落差大,流速较快,水能丰富。水系特征:由北向南流;支流主要在右岸汇入干流(梳状水系);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河道较窄、较深(剖面呈“V型”)。

(2)岷江上游水能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热量较少,无霜期较短,地势起伏大,自然条件较差;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经济落后。

(3)赞成:可以调节紫坪铺电站,有利于其水量的稳定,减少紫坪铺水库投资的损失;有利于调蓄岷江水量,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为都江堰灌区提供灌溉用水;为都江堰灌区提供城市水源;杨柳湖河道狭窄,工程量小。不赞成: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且不稳定;会使都江堰因水量减少而丧失功能,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淹没耕地和聚落。

解析:本案例以岷江上游水文和水系特征的描述、河流开发与脱贫致富、保护世界遗产的讨论等层层递进的设问,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关键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等观念。第(1)题,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是河流专题的必备知识,要结合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汛期(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流速等方面进行描述,水系特征主要从流向、水系形态、流域面积、河道特征、河网密度等方面进行描述。第(2)题,河流的开发要综合考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内的资源、经济水平等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是分析河流开发方式的前提和背景,可结合材料信息,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妥善平衡的两个方面,本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以开放的设问,留给学生自由表达见解的空间,言之有理即可,但理由与观点必须一致。

参考文献:

[1] 史辰羲.高考试题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以2018年文综全国Ⅱ卷第9~11题为例[J].地理教学,2019(02):57-59.

[2] 李辉,向颢.“中国地理重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J].地理教育,2019(02):40-45.

[3] 施锡桂.植物类“创意试题”示例剖析与备考策略[J].地理教育,2019(10):28-30.

[4] 史辰曦,邵英,史文印.新課标高考地理试题的思想本质与审美价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9):60-62.

[5] 李明.梯级水电开发对岷江上游径流特征的累积影响[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考试题河流试题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河流的走向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河流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