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冯师训碑》书法艺术特征探析

2020-07-18 15:44张宇良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书法

张宇良

摘 要: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其后书法艺术不断发展成熟,篆、隶、楷诸体艺术形态被不断挖掘、充实,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武周时期所立的《冯师训碑》融隶、楷于一体,笔画方圆皆有,在唐代碑志中别具一格,与六朝“双爨”纯属二路。研究该碑可探知其独特书法艺术规律,为当代书法提供新的创作风格和美学形式,同时对武周新字研究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冯师训碑》;书法;艺术特征;武周新字

《冯师训碑》立于武周长寿三年(694年),1984年4月出土于西安市高陵区马家湾乡。碑通高2.89米,宽约96厘米,螭首,方趺。碑阳共39行,满行80字,计2822字,冯敦直撰文。碑侧饰有缠枝宝相花纹,碑阴空白。碑石刻工精良,保存完好,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高陵区文化馆。碑主冯师训(618-692年),唐代大将,曾随名将苏定方攻打辽东,率兵攻打百济,镇压越王李贞叛乱,官至左武威卫大将军,加勋官上柱国,封休宁县开国公、张掖郡公,死后葬于高陵鹿苑塬。

唐代受官方倡导影响,民间学书蔚然成风,作品异彩纷呈,呈现极富开拓性、包容性的艺术风格。《冯师训碑》布局清新疏朗,结体整饬有序,隶楷书有机交融,真实再现了唐代书法的多变风格和繁荣局面。

一、结体方正、篆楷兼备的碑额篆书

碑额阴文篆书“唐故左武威卫将军张掖郡公冯府君碑”(图1),书家不明,从风格判当与正文相同。布局借用魏碑常用的界格方法,行列间距开阔,分布均匀,与《秦诏版》《泰山刻石》布白迥异。结字外形方正,重心平稳,含蓄内敛。部分构件呈现明显楷书特征,如“唐”“故”“郡”字中之“口”部。“君”“碑”中“口”部上篆下楷,自然融合。笔法多以露锋运笔,直入直收,不藏不回,线条刚健有力。少数笔画有轻重变化,凡“口”部皆转折刚硬,长弧笔画则弯转婀娜,尽显篆书风姿。这种篆楷相参的笔法一方面与书家个人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秦汉以后篆书的日渐式微,以及楷书的日益成熟对其他书体的影响与侵蚀。

二、楷隶相参、风格独特的碑文真书

碑文采用唐碑志常见的骈文形式,藻饰华丽,言词精深,隐晦耐品。碑出土时有5字缺损,至笔者勘察时底部又有4字遭损,对照早年拓片,知是“春、公、以、吕”。碑文字体楷隶糅合,非隶非楷,风格独特。启功《古代字体论稿》中称这种字体:“用长方条笔划写方字块,横划末尾还要表现隶书的波脚,……有意做出庄严的架势,有时具有一少部分带有隶书组织构造或笔划姿态,但主要的部分都是真书。”

(一)布局特征

《冯师训碑》采用长幅纵向布局,每字置于约3厘米的界格中,大小一致,纵横成行,整体幅面充盈,端庄肃静,有一代大将恢宏之气。通篇近3000字,从首至尾,细算位置,用心排布,煞费苦心。引人注意的是,文中每隔数句就会空出二三字(图2),且多数并非段末或句末,当为专意设计。一般而言,长篇楷书胜在规模整齐,不足是易流于僵化,书者通过有意留白解决此弊端,于规整中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别样局面。正如蒋骥《续书法论》所言:“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

(二)结构特征

《冯师训碑》糅合楷书字法与隶书笔法,楷法为体,隶书为神,属于变体书法。“二爨”碑、《嵩高灵庙碑》、《鞠彦云墓志》等皆属此类,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其性质、特点完全不同。“二爨”诸碑处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期间,是汉字演进趋向规整、便宜的产物;冯碑则是将成熟隶法融入成熟楷书,属于艺术形式的再创造。因此,虽同样兼具隶楷之美,但“二爨”诸碑极具变化,呈现朴拙雄强、茂密温醇的气度,冯碑则形态已趋归整,显示含蓄内敛、收放有度的面貌(图2)。

第一,结构森严。“二爨”脱胎于魏晋隶书,渐渐删汰隶書笔画形貌,但楷书尚未成熟,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笔画繁多者任其大,简者任其小,恣肆奔放,体现出晋人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冯碑则结构尚均衡重协调,法度森严有序,用笔细致精心,笔画繁多者则减细、压缩,简单者则增粗、拉开,以求大小一致(图3)。部首组合上非常重视避就、穿插、向背、朝揖等,善用短竖,结构紧凑,重心沉稳,体现出唐楷“尚法”的艺术追求。

第二,讲求平正。冯碑的平正突出体现在主笔支撑和形成合力两个方面,其在结构营造上已完全没有“二爨”之肆意、放纵气势,也少有《九成宫醴泉铭》之险绝、大胆精神,而是更加注重各部配合、重心稳健、体势平衡。如图3示,“千”字中间竖为“撑拄”,一柱独立,支之不倾,第一笔左重右轻,用以平衡第二笔雁尾。“穸”字上面“穴”部取天覆之势,下面“夕”部瘦小,用斜勾撇加力取直,对上部形成有力支撑。再如“依”字,左小右大,为避免左右失衡,有意将“衣”部撇画收缩,长捺伸长,与“亻”部相偎相依、相互平衡。《八诀》所谓迎相顾揖是也。

第三,注重匀称。《冯师训碑》通过灵活协调部首间位置关系,调节笔画粗细、力度等,使偏倚变匀称,错落变平衡,实现审美协调原则。以“氵”为例,“游”字三点形态、大小一致,整齐有力,与右边相抗衡,而“溃”字三点形态、大小各一,第二点取竖点,平添灵动之姿,且为右边长横留出发挥空间,第三点为长提,正好弥补“貝”部留出空白,腾挪揖让,匠心独运。假设将二字“氵”互换,必情势大变。再如“戍”字,左疏右密,遂以加强力度调整,将左撇与点加粗加重,右部长捺、短撇调细,避免一边空旷一边拥塞,得到虚实互补、黑白相应的效果(图4)。

第四,参差多变。由于冯碑采用了隶楷糅合的用笔方法,在处理字内笔画关系时策略更为灵活。如“差”字中三横,上横中长,中横缩短用左尖横,下横3倍增长且活用隶书雁尾,对比强烈,徒增飞扬之势。左下部用长提,与右边短横相映衬,避免了刻板无趣局面。在字形上因笔画多少、疏密做随形处理,或宽或窄,或高或低,以单字之变化求整体之协调。如“以”字取横势,右部“人”左撇压缩,末端收住,且整体笔画加粗,沉稳古拙,以小身形显大气势。“奪”字各部纵向叠排,“大”部撇捺伸展有度,“寸”部“亅”瘦劲有力,末点左移以平衡重心,字体挺拔,瘦硬清寒,如深山奇峰。再如“悌”字,结体大胆,“忄”上升下压,“弟”后仰右让,正奇混成,奇趣顿生(图5)。

(三)笔法特征

第一,以隶入楷、隶楷相参。以隶入楷、隶楷相参是冯碑的典型笔法特点。在聚墨成字的过程中书家因字赋形,因画用笔,或隶或楷,和谐自然,体现了精妙的书写技术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与结构上以楷法为主不同,冯碑在笔画处理上更多引入隶书的波磔起伏、蚕头雁尾,与楷书的回锋收笔、顿挫转折相糅合,虽然笔法、形态互异,却无违和之感。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一画之内,这在长横中应用最多。如图6所示,“三”之末笔,以楷法顺锋斜切入笔,转锋轻提向右行笔,至末端以隶法放锋挑出,平直中见曲势,秀美中蕴刚劲。二是部首之间。如“迁”字,“辶”用隶书,其余却为楷书;“除”字,“阝”为楷书,余则用隶书,变换迅疾。三是整字变换,虽然多数字为楷书面貌,甚至为规范楷书,但也有一些字完全为隶书写法,说明汉隶的巨大影响在唐代民间仍在。

第二,方圆结合、露多藏少。笔画转折方圆皆有,起收笔方圆兼施,整体以方笔居多,如刀刻斧凿。同时,在撇、捺、长横笔画中又引入隶书神态,圆润柔和,于刚劲中又添温和之感。起笔因袭楷书用笔便宜,省略隶书逆锋藏头动作,不仅短小笔画如此,长大笔画亦多如此,起笔迅捷,笔笔紧随,绵绵不绝。收笔多用放锋、敛锋,遇短横多有回锋。如:“犯”字每笔皆用方笔;“分”字笔画多是方笔,第三笔转折处却用圆转笔法;“之”字笔画方圆兼有,达到“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的效果(图7)。

第三,撇用隶法、捺循楷则。作为体现书体风貌的两个重要笔画,长撇、长捺在碑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写法,再次表现出隶楷相参的独特艺术特征。无论长撇、短撇还是字外、字中,撇皆用隶书,捺则不分短长多用楷法。如图7所示,“人”“大”撇画以藏锋入笔,转锋后中锋向左下运笔,至末端重压、转锋,顺势敛锋挑出,长捺则以露锋轻入纸面,中锋向右下运笔,力道渐行渐增,至底端转锋向右敛锋平收。若对照《史晨碑》《九成宫醴泉铭》撇、捺形态,此特征一目了然。

第四,点态丰富、勾法多变。点画虽小但地位不可小觑,如孙过庭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冯碑点画随势赋形,式样多变。如两个“守”字“宀”左点形态不一,“讨”“郊”“德”的上点亦形态各异(图8)。勾画充分融合隶、楷写法,竖钩、横钩、卧钩等笔法灵活,较欧、颜、柳体更为多样。如“”画:“周”字用隶法,转折厚重,以竖代勾,与左撇成背势呼应;“司”字用楷法,分作两笔,竖画行至末端顿笔转锋向左平出,有魏碑味道;“分”字则用圆转笔法,纤细婉转,小勾挑出,有虞世南之风。竖钩多用楷法,横钩、弯勾多用隶法,也是该碑一典型特点。

三、多体杂合、就时乖俗的武周新字书法

按照主流意见,武周新字共18个,分5次颁布,“天、地、日、月、星、年、正、君、臣、载、初、曌、授”13字颁于公元689-690年,“证、圣、国、人、月(二次改造)”5字颁于公元695年后。前13字除“曌、臣、君”外,碑中均为新字(图9),后5字未变,此可证学界结论。“君”字出现11次,全为旧形,当循施安昌所考:改写“君”字,只用于帝王之称,以示臣民对帝王之尊崇。至于《忻州司户参军事陈平墓志》中3个“君”字非指君王亦写作新字,或为错用偶用,不可为据。“月”字写法在己有文献中少见,是否为又一别写或错写,值得研究。

武周新字在文字史上属于横空出世一类,其书写理所当然脱胎于时代书风,迎就时代审美情趣。碑中武周新字延续碑文整体书风,也呈现多体糅合的风格特点。

一是重法度力求规整。从结构上看,“年、授、正、地”采用楷书字法,追求平正、匀称的艺术原则,并通过增加长横的波挑展现飞动的艺术特点。“载、初”努力用楷书法则处理各笔画间的关系,但受制于长弧形笔画,终难脱篆书印象。“天”字本源于篆书,唯形体更为方正,且失线条婉转之美。“月、日”轮廓非常規整,笔画精细,若未借外力,实非容易。

二是善融合灵活多变。隶楷相参的笔法在武周新字上得以沿用。凡长横均露锋斜入,敛锋雁尾挑出,竖画欲下先横,中锋运笔,长弧画却线条自然婉转,神态外柔内劲。“年”字的“刀”部、“日”字的“乙”画笔法跳跃灵动,俨然草书技法。其点横竖撇的形态塑造,及篆隶楷多种笔法的灵活应用,一方面反映出书家的深厚功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唐代书法之兴盛,虽民间书家亦多体皆能。

三是违成规于群不合。虽然书家在用心经营每个点画,但除“正、地”外,其余新字在整篇中仍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一是圆形轮廓与楷书方正外形冲突,二是篆书笔画的引入与汉字由线条向笔画演进的方向相背。武周新字纯属个人意志产物,既忽视汉字内在的生命力和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也不考虑书法的美学规律,单纯追求字意的神圣高大,其快速消亡亦属必然。

参考文献:

[1]高陵县文化馆.高陵唐代碑志五种[M].西安:高陵县文化馆,2005.

[2]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3]中国美术史资料类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4]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5]阙慧琳.武周新字通行和消亡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资料,2018(35).

[6]张涌泉.敦煌写卷武周新字疏证[J].中国文字学报,2016(00).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书法
诗书画苑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