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书风”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2020-07-18 15:44邓欢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邓欢华

摘 要:“中原书风”是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以雄强拙厚的书风为共同旨趣的地域书风。文章主要从“中原书风”概念的提出和形成缘由、“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的优缺点以及“中原书风”在当代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原書风”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原书风”;传承;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顶山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中原书风美学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PXY-QNJJ-2018016)研究成果;河南省社科联普及规划项目“‘中原书风美学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1016)研究成果。

一、“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的特色

“中原书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深厚博广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以取法篆隶、北碑等雄强拙朴的书风为特色,形成颇具地域流派特色的书风。此后经过各种各样的书法展和书法活动,“中原书风”特色在中原大地上越来越厚重,主要体现出以下特色:

(一)取法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元性

“中原书风”不仅仅取法“二王”和北碑,还包括甲骨、简牍、金石等。中原书风主要吸收北碑书法的艺术思想,它的取法极其广泛,如甲骨、金文、秦篆、清篆、魏碑、汉隶、章草,包括颜真卿、黄庭坚、王铎、傅山、张瑞图、何绍基、康有为等都在取法之列。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类比赛中,河南书家在篆书、隶书、魏碑和雄强的草书上占据领先地位。最近几年,部分书家着眼于“二王一路”的秀丽风貌,这也算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方向,体现了河南书家的包容性,与中原的地域特征有密切的关系。河南书法家在取法的宽博以及相互融合上的建树,使中原书法在雄强厚重的总体风格上,形成了以北碑为主、兼融篆隶帖学的书风。

(二)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21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比赛层出不穷。展厅的书法展示为了视觉效果需要大幅作品,而以雄浑博大为特质的“中原书风”充分发挥了它的外延性,给人强烈的形式感和视觉冲击感,从而形成出色的展厅效果,使之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这种展示方式也是河南书家的长处,我们可以看到在楹联、大字比赛中,河南入展人数居于前列。这体现了中原书法在传统和创新上的完美结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盲目注重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会让人们忽视书法本体,而这种状况在当代书坛愈演愈烈。因此,如何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忘传统的继承,是当代河南书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保持“中原书风”的本质

“中原书风”的发展,离不开中原大地广阔的地理优势和中原人民强悍的心理结构。中原地区有着深厚的书法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滋润着每一个当地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文字的发祥地,有着数量极其庞大的早期文字和碑派书法遗存。在河南生长的书家从小耳濡目染,可以说,他们的骨子里就流淌着这种血液。这种血液在当代书家身上表现为当代中原书法的特质,无论书法多么多姿多彩,其本质都是质朴、厚重、稚拙的,这是“中原书风”的精神所在。

二、“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河南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展的数量呈逐届上升趋势,直至跃居榜首。河南书法作品近年来在全国性的书法比赛中屡获金奖,这说明河南书法获得了社会多层面的认可,也说明河南书法所具备的审美特质贴合时代,符合时代审美的总趋势,但“中原书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顶尖人才不够

书家们虽然屡次在全国性书法展览中获奖,但近百年来河南没有出现类似吴昌硕、齐白石、林散之的艺术大师,当代获奖的书家常常几年就沉寂了,更别说艺术大师了。一些书家沉溺于流行书风,在更大的比赛中获得书协会员的称号之后就不再专注于书学的研究,转而追求经济利益。新时期“中原书风”取法碑学一路,虽然也融合了东晋“二王”的神韵,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依旧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而“中原书风”显然与之有距离。

(二)后劲不足、审美疲劳

“中原书风”和历史上任何一个地域书法流派一样,具有局限性,后劲不足,“中原书风”的形势更为严峻。从最近两年的兰亭奖不难看出,“中原书风”的发展出现后劲不足、审美疲劳的问题。作为当代文化重要表征的书法审美日渐展厅化、平面化、视觉化、同质化。如此多的展览体势必给人带来审美疲劳。

(三)文化素质的缺失

“中原书风”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新一代书家文化素养缺失。文化素养缺失是当代普遍存在的现象。河南书家也不例外,最近几年涌现一批年轻书家,他们屡次在全国展上获奖,创作能力强,经验丰富,但是文化修养相对薄弱,作品中出现错字的情况很常见。文化修养不够,在书法上体现为书法格调品味低下。如何提升书家群体的文化修养,是河南书家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中原书风”定位不准

从20世纪开始,“中原书风”时常出现在河南各种级别各种形式的展览名称中,这极大地破坏了“中原书风”的特质,仿佛只要是河南举办的展览或者活动,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运用“中原书风”的美名。如此多的“中原书风”活动展览大大影响了“中原书风”的价值。使用“中原书风”作为名称进行宣传的展览活动,必须真正贴合“中原书风”的艺术特质,这样才能彰显“中原书风”的价值。

(五)书法功利性过强

当代一些书法创作者群体过分追求书画买卖,书法功利性越来越强,造成书法整体越来越急功近利,只关注一时得失。我们不难发现,书法家只露脸了一两次,之后就沉寂下去了。一些书法工作者到处走穴,搞大师班、大家班等各种短期培训班,只为了赚钱获利,部分书法爱好者为了中国书协会员等称号,为了参展而参展,呈现只会创作“展览体”的现状,完全忽视了书法的本来意义。

三、如何应对“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的不足

针对上述五方面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和应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出发进行解决,从而促进“中原书风”的发展。

(一)找准“中原书风”的定位

省书协应该找准“中原书风”的定位,不能滥用“中原书风”。首先,规定只有省书协才有资格冠名“中原书风”。其次,要明确哪些风格和类型的展览有资格用“中原书风”。从2018年的几个展览可以看出,“中原书风”的定位慢慢走上正轨。再次,冠名“中原书风”的展览必须统一“中原书风”的名称,不能乱用“翰墨中原”“墨舞中原”等名称,要规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重新确立“中原书风”的地位和价值。

(二)规范书法群众基础建设

河南本身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因此更加需要规范和引领群众书法基础建设。如何在更大的范围推广群众书法基础建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河南书法之乡”申报成功后,如何继续推进“河南书法之乡”建设才是关键所在,不能申报成功后就置之不理了。应该严格规范“河南书法之乡”的申报和管理,不能只流于表面。同时应该加强“河南书法之乡”之间的联系,多开展活动交流和展览交流。另外,针对群众书法的培训应该落到实处,要坚持做,不要三分钟热度。

(三)理论文化和实践紧密结合

书法爱好者或者书法家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追求创作的高水准时,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要使“中原书风”的特质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直至达到“中原书风”流派的高度,要求河南的每一个书法从业者将文化理论和书法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只有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把根札牢,不然就是无源之水。这就要求省书协、省级书法团体和个人从自身做起,认识到文化理论素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正确引导下一级团体和个人,才能真正把“中原书风”的特质完全发挥出来。

(四)促进书法高等教育发展

书法高等教育也是河南“中原书风”特质不可分割的环节。虽说河南高校本科书法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算是比较多的,但并没有体现出它的优势和特点,只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三所学校设置了书法专业研究生,和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篆刻展,河南省只有河南大学2人、郑州大学4人入展。实际上,书法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书法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真正强化高校书法教育,才能提升全民的书法教育质量。

四、结语

总之,“中原书风”是河南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河南书法历史与现状的标志。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地域书风,也不是一种固定的风格,而是建立在中原人气质和河南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能够持续发展和上升的艺术精神。“中原书风”要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弄清自身的弱点,同时需要省书协与全省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在河南营造浓厚的书法氛围,同时要求每一个中原书家深入提升学术品格,使“中原书风”重现辉煌,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宋华平.“中原书风”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书法,2012(3).

[2]西中文.“中原书风”和书法的创造精神[J].中国书法,2012(3).

[3]李因杰.对新时期“中原书风”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文艺,2015(1).

[4]刘根货.中原书派与江浙书派风格之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5]罗亚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原书风”的崛起与变迁:兼论“碑学”审美在當代的延展[J].中国书法·书学,2018(7).

[6]吕文明.雄强朴茂与时代担当:中原书法审美特质及其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推动[J].书法赏评,2016(6).

[7]王学仲.中原书风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书法,2012(3).

[8]纪白.中原书风的追寻及其走向[J].中国书法,2012(3).

[9]李因杰.重新审视“中原书风”的当代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1).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