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07-18 15:44冯炳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校

摘 要: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不仅肩负着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美术类专业人才的重任,还肩负着保护、传承和发展周边西部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西部民族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地域特色和现状,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注重西部民族特色课程、特色专业的开设,坚持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创新,体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本体化、特色化及创新化。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西部民族高校艺术硕士(美术领域)油画创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中,美术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向社会(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美术专业人才的任务,还肩负着保护、传承和发展西部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在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面临尴尬的境遇,如何获得发展是每一个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生源现状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对美术类各专业而言,虽然招生人数呈增长趋势,但是增幅较小,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究其原因有二:第一,西部民族地区一般是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专业能力强或者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不想进入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他們认为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才有更多发展的机会;第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硬件、师资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尤其对于美术教育而言,美术交流、知识更新都不能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学现状

和全国其他高校美术本科专业一样,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招生也是依据各省美术联考成绩划线录取,只是对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考试内容基本也是素描、色彩、速写及创作等缺乏针对性的考试科目。有些学生学习美术并不是喜爱,而是为了有大学上,在考前进行突击训练,死记硬背各种“公式”和“范本”,不论对学校、社会还是对个人今后的发展都十分不利。这种突击式的高考美术培训方法将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技能训练,主要目标是培养较高水平的艺术表现力及造型艺术的创造力,技能训练能够发挥个人的特点及基础,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它将美术中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统一成艺术训练,不能有效发挥美术教育真正的功能及相应的价值。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全国其他高校美术本科专业大同小异,无论国油版雕还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其基础科目基本一样。譬如,油画从静物到头像到人体,从室内到室外,从写生到创作;中国画的工笔、写意和山水、人物、花鸟;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高校所处地理位置的人文特色上,将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民族美术引入课程设置是高校美术类专业比较普遍的做法,这样既有教学特色又“接地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是美术专业教学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能力和学生的配合程度,需要授课教师通过大量案头工作来了解相应的西部民族美术内容,然后与教学内容糅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然只能流于形式。

市场经济中存在规模教育原则,即大规模带来高效益。就美术类各专业的就业领域而言,具有一定的特定性,除了灵活自主就业外,依赖于社会提供更多的美术类岗位。相比而言,文化艺术领域、教育、设计、艺术研究、出版等行业提供的岗位较少,高校盲目扩招不利于美术类各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资现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民族教育事业的兴旺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资的质量和数量参差不齐,其中高学历、高素养、高级别的师资严重短缺。一方面,处于偏远地区,缺乏“梧桐枝”,所以引不来“金凤凰”;另一方面,受到经济水平、地区发展等的限制,许多美术教师不能长期留在西部民族高校,一些多年培养的师资经不住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优厚条件的诱惑而跳槽。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困境及

发展机遇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民族美术的保护、传承刻不容缓,许多民间美术传统技艺处在消亡的边缘,一些掌握“绝活”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却后继乏人,甚至“人死艺亡”,很多民间艺术就此失传,很多年轻人放弃家传手艺外出务工,民间美术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如苗族、藏族刺绣。除了少部分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能得到少量经济回报,大部分民族工艺品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开发。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内涵,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精神支柱。我国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宗教及相应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相对独特的、稳定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美术教育毫无疑问地体现并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使之适应多领域、文化及多民族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对西部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理应承担起周边地区西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任,积极发挥高校优势,用一种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承担民族美术各领域的研究工作,立足本地民间美术资源的发展优势,积极转变美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民族地域特色为出发点,积极促进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类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对策研究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美术教学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传统美术教育多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单一性发展为出发点,并且以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再现为发展的基本目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需要注重传承西部民族在产生、发展和延续过程中创造的美术成果,将工艺技法和相应的文化内涵对应起来,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贴近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积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及相应的实践能力,积极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的新型人才,重视学生的继承和创新能力教育,积极建立较为科学的质量教学评估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且在具体实践的不断探讨中进一步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实践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也是思维活动转化重要的发展途径。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对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造,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就美术类课程教育而言,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美术发展现状,是技术学习问题,是实践训练问题,更是现代审美观念建立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愈加开放的社会使美术教学工具有相对开放的发展特点,相应的内涵被积极地丰富和扩展。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性,拓展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特色化

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及关注。民族文化责任感的树立,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本土化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一定程度上积极推进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国内高校教育评估指标中,特色化办学一直以来是一个占比较多的参照指标。将周边地区民族美术成果融入教学体系,开展特色化办学,不但有助于西部民族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继承,还极大弘扬了西部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一般来说,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都具有西部民族文献资料、民俗博物馆及文化研究机构,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西部民族美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三)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学特色化发展的措施

首先,引进师资,创造条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美术人才加入师资队伍,同时邀请西部民族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或者带领学生下乡,实地参观学习西部民族民间美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认同感及相应发展的归属感;其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举办讲座、在线课程教学、联合教学等形式,灵活邀请校内外民族学、民俗学相关学科专家学者进行教学;最后,创造条件,以工作坊、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就业创新基地的形式将剪纸、刺绣、唐卡等民族民间美术固态化,形成固定的教学空间,为课程教学、学术交流、产学研以及就业提供便利。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地域特色和现状,注重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注重西部民族特色课程、特色专业的开设,坚持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创新,以求体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本体化、特色化及创新化。

参考文献:

[1]宋珊.南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刘应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以广西崇左地域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5(5).

[3]张怡岚.北京市属高校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牟跃.浅论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5]张群成.民族本源文化与当代美术教育[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3).

[6]杨中华.浅谈高校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J].艺术百家,2001(2).

[7]王健飞.对入世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发展走向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

作者简介:

冯炳超,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技法和美术理论。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高校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